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自然灾害及相关理论的阐述,应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灾害的社会成因和影响机制,并初步建立了灾害的社会易损性概念模型。通过对重庆市灾害发生的背景分析,分别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角度全面系统的建立指标体系。构建了重庆市区县级的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收集重庆市区县的2005年的统计数据,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并计算了重庆市各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易损度。对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应用定量化的方法和GIS技术对重庆市四十个区县的社会结构和人群易损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子,确定了重庆市区县的易损度。分析结果显示:渝中区是自然灾害社会最易损的区县,主城区的其他大多数区县的社会易损相对不明显;渝西地区及主城区周边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社会易损的主要原因,社会具有工业化的过渡社会特征;渝东南和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地区,因经济社会集中程度相对较小,社会综合易损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农业人口的大量存在和城乡的社会发展差异巨大,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特征,社会资本的不足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社区组织联系脆弱,社会个体的易损性也是重庆市最突出的。一般认为,重庆市的社会历史底子和现有生产力水平决定了重庆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是影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重庆市社会承灾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自然灾害易损性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区域灾害及灾害易损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流程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4 文章的总体构思及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2 基本理论探讨和方法研究
  • 2.1 关于自然灾害的几种理论解释
  • 2.1.1 自然灾害的哲学观
  • 2.1.2 自然灾害的系统观
  • 2.1.3 自然灾害的人类生态学观点
  • 2.2 功能论和冲突论视角的自然灾害社会性
  • 2.3 社会学视角的“安全与易损”
  • 2.4 社会易损性的概念界定
  • 2.5 区域灾害的社会易损性
  • 2.6 影响灾害易损性的主要社会因素
  • 2.6.1 影响个体价值的易损性分析
  • 2.6.2 影响社会组织单元功能的易损性分析
  • 2.6.3 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的易损性分析
  • 2.6.4 社会文化差异影响下的灾害易损性分析
  • 2.6.5 社会经济活动的负功效应
  • 2.4.6 社会冲突的协调能力
  • 2.7 方法论研究
  • 2.7.1 社会易损性研究展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2.7.2 社会学统计
  • 2.7.3 新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方法的继承
  • 3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背景
  • 3.1 重庆市自然条件及人地冲突现状
  • 3.1.1 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损失巨大
  • 3.1.2 气象灾害频发,影响面积大
  • 3.1.3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 3.2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承灾能力分析
  • 3.2.1 社会转型与分层的特征及社会主体诉求
  • 3.2.2 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 3.3 防灾减灾现状
  • 3.3.1 救灾减灾管理水平低
  • 3.3.2 农村救灾减灾服务体系涣散
  • 4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定性分析
  • 4.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定量分析
  • 5 评价及对策建议
  • 5.1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
  • 5.1.1 重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度计算
  • 5.1.2 空间分布规律及评价
  • 5.2 对策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重庆市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