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BRIP1及PALB2基因突变和PALB2常见SNPs与汉族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P53、BRIP1及PALB2基因突变和PALB2常见SNPs与汉族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BRCA1/2等高外显率的易感基因只能解释10%左右的中国汉族人群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病,这一方面这说明汉族人群具有不同于国外其他种族的遗传背景,同时也提示还存在其他低外显率基因变化的影响。为阐明BRCA1/2突变阴性的汉族人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p53、BRIP1及PALB2等基因的胚系突变在汉族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筛查研究,全面了解上述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突变发生率,致病性突变位点、类型有何特点以及有无明确的“突变热点”或“突变热点区域”甚至是“始祖突变”,以及突变相关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从而结合前期关于BRCA1/2等高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遗传风险评估系统,制定适合于汉族乳腺癌高风险人群的遗传咨询策略和基因筛查策略。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PALB2基因的遗传变异和汉族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我们还进行了PALB2常见的SNPs和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以鉴定出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PALB2基因的风险SNP位点、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型。第一部分背景:抑癌基因p53的胚系突变是导致Li-Fraumeni或Li-Fraumeni样综合征的明确病因。但在不符合上述遗传性乳腺癌综合征表现的乳腺癌家系中却很少有报道p53基因的致病性突变的存在,其在汉族有遗传背景的高风险乳腺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依然未知。目的:探讨P53基因的胚系突变在汉族有遗传背景且非Li-Fraumeni或Li-Fraumeni样综合征表现的乳腺癌家系中的流行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制定适合于汉族乳腺癌高危人群的p53基因突变筛查策略。方法:根据以下入组标准筛选汉族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240例:(1)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包括研究病例在内),不论其发病年龄;(2)早发性乳腺癌:病例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不论其家族史如何。所有乳腺癌家系均不符合Li-Fraumeni或Li-Fraumeni样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入组病例来自中国4个不同的乳腺病诊疗中心。本研究同时有768例无恶性肿瘤病史及家族史的良性乳腺病人或健康体检者入组作为对照组人群。应用PCR-DHPLC和基因测序为基础的方法对p53基因所有编码序列和剪切点序列进行突变筛查。进而对研究中发现的2个未曾报道的p53基因胚系突变进行功能学论证。构建表达野生型p53和两个p53突变体的pEGFP—N1质粒载体,转染H1299、MCF-7及MDA-MB-231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不同质粒载体后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p53、p21及p2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研究在汉族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家系中鉴定出2个未曾报道的p53基因胚系突变,563T>C和643660del18,二者分别出现在2个独立的乳腺癌家系中,且均未在对照组人群中出现。功能学分析提示在汉族人群中发现的这2个p53突变体与野生型p53相比诱导细胞凋亡及转录激活能力均有明显下降。结论:p53基因的胚系致病性突变可以解释近1%的汉族BRCA1/2突变阴性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发病,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将p53基因纳入针对汉族乳腺癌高危易感人群的基因突变筛查的候选对象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背景:BRIP1和PALB2是最近在西方人群中鉴定的和遗传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的低外显率易感基因,其基因突变被认为可增加2倍左右的乳腺癌发病风险,但二者在中国汉族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并无研究报道。目的:探讨中国汉族BRCA1/2突变阴性的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同时了解BRIP1和PALB2基因的胚系突变在中国汉族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方法:根据以下入组标准筛选汉族有遗传背景的乳腺癌360例:(1)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包括研究病例在内),不论其发病年龄;(2)早发性乳腺癌:病例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不论其家族史情况如何。入组病例来自中国5个不同的乳腺病诊疗中心。本研究同时有864例无恶性肿瘤病史及家族史的良性乳腺病人或健康体检者入组作为对照组人群。应用PCR-DHPLC和基因测序为基础的方法对BRIP1和PALB2基因所有编码序列和剪切点序列进行突变筛查。对病例组发现的某些变异位点同时在对照组进行携带频率的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在3个独立的汉族乳腺癌家系中发现了2种不同的PALB2基因的蛋白截短性突变,751C>T和10501051delAAinsTCT。其中751C>T为本研究发现的PALB2基因的重复突变。而这2种突变均未在对照组人群中出现(p=0.025)。出现在PALB2基因第4外显子的突变人次占突变总人次的44.1%(15/34)。对于BRIP1基因,本研究在2个独立的乳腺癌家系中发现了重复出现的BRIP1第19外显子的Q944E突变,而此突变也未在对照组人群中出现。巧合的是,Q944E突变发生在BACH1蛋白和BRCA1作用的BRCT功能结构域,对家系的疾病“共分离”分析结果提示其可能是和乳腺癌发病相关的突变。结论:PALB2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可以解释近1%的汉族BRCA1/2突变阴性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发病,而在对PALB2基因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时,实施在全基因序列分析之前先对其第4外显子的检测的策略可能会节约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本研究没有发现和汉族遗传性乳腺癌发病相关的BRIP1基因的蛋白截短性突变,对于本研究发现的BRIP1 Q944E突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学实验论证其确切的致病意义,暂不推荐其作为针对汉族乳腺癌高危易感人群基因检测的候选对象。第三部分背景:基因突变仅仅解释了极少部分的乳腺癌发生,那么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多态性遗传背景,则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乳腺癌易感特性。PALB2是最新鉴定的遗传性乳腺癌的低外显率易感基因,其常见的SNP位点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目的:研究PALB2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试图找出有意义的风险SNP位点,从而通过与基因突变不同的角度阐明PALB2基因的变异对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根据以下入组标准筛选上海地区乳腺癌660例:(1)两代以内居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2)经组织病理证实的单侧原发乳腺癌。同期因良性乳腺病或参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人群,入选条件(1)两代以内居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2)病理为良性乳腺疾病或未患任何乳腺疾病;(3)无乳腺癌/卵巢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年龄匹配,对照组共入组756例。使用SNPstream技术对5个PALB2常见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和初产年龄晚是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而绝经状态则是乳腺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对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示,PALB2常见SNP位点及其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型是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的独立因素。PALB2rs447529位点的等位基因型G在是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848和0.821。而PALB2 rs249935位点的等位基因型G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155和0.18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rs249935 G基因型的携带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rs249935 A基因型携带者的1.21倍(95%CI 1.02-1.43)。结论:PALB2常见SNP位点和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PALB2 rs249935和rs447529为疾病相关性位点,考虑均为内含子变异且处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推断为可能存在和它们紧密连锁的某个或某些未知的功能区位点有致病作用。PALB2 rs447529位点的等位基因型G可是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rs249935位点的等位基因型G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PALB2标签SNPsrs249935和rs447529可成为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独立风险评估指标。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中国汉族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p53基因突变检测及功能学论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中国汉族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IP1/PALB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家系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PALB2常见SNPs和上海地区乳腺癌发生的关联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 附录2:发表论文及会议交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BRIP1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10)
    • [2].BRIP1基因多态性在维族、汉族妇女早发性乳腺癌的分布状况分析[J]. 临床外科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  ;  ;  

    P53、BRIP1及PALB2基因突变和PALB2常见SNPs与汉族人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