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改善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在改善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观察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医院内科护理室,214199,赵静月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改善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6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2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联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等与护理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律失常;优质护理;负面情绪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1],患者心脏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有规律、有节奏的搏动,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后果严重。为进一步研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方法,我院选取5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神经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和失语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56例患者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57.6±4.2)岁,病程(3.6±1.4)年,将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包括:①优质环境护理,及时打扫病房卫生,时常开窗通风,控制病房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安静或播放轻缓音乐,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②心理干预,关心爱护患者,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多与其进行交流,通过言辞适当的沟通或适时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轻其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③饮食干预,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易消化、高蛋白、低脂的食物,禁用过冷、过硬、难以消化和刺激性大的食物,保证一日三餐,避免暴饮暴食。④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早期锻炼,并注重劳逸结合,保持乐观、健康、积极的心态,避免过悲、过喜,平时做好保暖工作,预防着凉,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习惯,定期来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两项量表内容均分为10个正向评分和10个反向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标准分=总粗分×1.25,以53分为分界值,评分越高,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生活质量简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简表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4项内容,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整理研究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通过t和卡方检验,P<0.05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评分和SDS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63.3±3.2)分,SDS评分为(66.1±3.5)分,对照组SAS评分为(63.4±3.7)分,SDS评分为(65.8±3.7)分,两组患者两项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33.9±2.5)分,SDS评分为(35.0±2.8)分,对照组SAS评分为(53.6±3.6)分,SDS评分为(56.4±3.8)分,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心律失常主要是指由于窦房结激动出现异常或其产生于窦房结外,激动传导阻滞、缓慢或通过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起源、传导障碍所致的心脏搏动频率和节律异常,近年来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3],严重者可猝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由于心律失常患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大多数患者均需长期住院治疗,且出于对病情的担忧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再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整体疗效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律失常患者的最佳护理方法,改善其负面情绪,我院选取56例患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措施展开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均改善良好,生活质量较高,护理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勤.小儿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5,36(13):2858-2859.

[2]潘飞飞.胺碘酮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04):192-192.

[3]万莉华.浅谈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6(15):211-212.

标签:;  ;  ;  

优质护理在改善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