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两种主要类型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及生态功能评价研究

北方地区两种主要类型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及生态功能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本文以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据,从基础研究着手,对北方裸露坡面进行系统分类;以实验基地人工堆积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模拟裸露坡面上灌木群落光合特性、几种主要植物群落根系分部特征及生物量;以北京门头沟区109国道及百花山景区公路沿线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斋堂镇及百花山景区公路上各选择了5种植被恢复配置模式,系统的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生态功能,筛选出优化配置模式;以抚顺露天煤矿西排土场矸石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排矸年限阴阳坡植被及土壤的演变特征,并对公路及矸石山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做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北方地区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根据裸露坡面成因及其坡面的典型特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用多个因子进行综合分类。将裸露坡面进行系统划分,使得复杂多变的裸露坡面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选择四种优良水土保持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胡枝子(Leapedezabicolor.Turcz)、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根系分布特征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性及有效根密度的差异,结果表明:紫穗槐在不同人工群落中的地下生物量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混播性能;四种灌木地上、地下生物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群落Ⅰ有效根密度总和远大于群落Ⅱ和Ⅲ,说明群落Ⅰ的植物配置模式相对合理。3)对人工模拟裸露坡面上的四种灌木净光速率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胡枝子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上坡位低于下坡和平地;荆条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平缓;酸枣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上坡出现双峰;紫穗槐净光合速率呈双峰变化曲线,蒸腾速率在上坡和平地呈现双峰变化,在下坡呈单峰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平地明显高于上坡和下坡。4)在百花山区,物种植物配置模式D(胡枝子+紫穗槐+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 Mats.)+荆条+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Linn.)Des Moul.))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量、截流量、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容水量最大;土壤孔隙度、结构系数均最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系数最小。生态功能评价结果模式D得分最高,建议在该地区推广以乡土植物为主的灌草结合的配制模式。5)在斋堂镇,模式H(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物种多样性指数、植冠层生物量、截留量、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和容水量均最大;抗冲性指数最大,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作用最强。在斋堂镇各种配置模式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以模式H得分最高,值得推广。6)抚顺西排土场矸石山阴坡,随着排矸年限的,增加物种数由初期的4科5种增至后期14科29种。植被由最初的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 R.Br.)+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L)+刺蒺藜(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群落逐步演变到榆树群落。建议在阴坡人工植被恢复时,乔木可配置耐旱榆树(Ulmus pumil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火炬(Rhus typhina),停止排矸长的地段可适当配置白桦,灌木可配置耐旱胡枝子、紫穗槐、山杏(prunus armniacaL.)、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酸枣等,以快速改善生境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阴坡矸石风化18年后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接近农田水平,阳坡显著低于阴坡与农田差异较大;土壤有机含量、有效N含量、有效P含量低于农田水平,阳坡低于阴坡;速效K的含量阳坡、阴坡明显高于农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值均随着排矸年限的增加而增大。阴阳坡植被恢复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为:阴D>阳D>阴C>阳C>阴B>阳B>阴A>阳A。

论文目录

  •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国内外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 2.1 裸露坡面类型划分现状
  • 2.2 公路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2.3 矿区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方地区裸露坡面类型划分研究
  • 1. 基本概念
  • 1.1 边坡、裸露坡面、分类、裸露坡面类型、裸露坡面类型
  • 1.1.1 边坡
  • 1.1.2 裸露坡面
  • 1.1.3 分类
  • 1.1.4 裸露坡面类型
  • 1.1.5 裸露坡面类型划分
  • 1.2 裸露坡面的特点
  • 2. 裸露坡面类型划分目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2.1 裸露坡面类型划分目的
  • 2.2 裸露坡面分类的主要依据
  • 2.2.1 以形成原因为分类依据
  • 2.2.2 以形成时间为分类依据
  • 2.2.3 以裸露坡面的特征为分类依据
  • 2.3 裸露坡面立地类型分类的原则
  • 2.3.1 综合性原则
  • 2.3.2 多级序原则
  • 2.3.3 主导因子原则
  • 2.3.4 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3. 裸露坡面类型划分的步骤
  • 3.1 以形成原因进行分类
  • 3.1.1 道路裸露坡面分类
  • 3.1.2 城市建设开挖坡面及采石场和取土场坡面分类
  • 3.1.3 煤矸石山裸露坡面分类
  • 3.2 将每种类型的裸露坡面按其细部特征分类
  • 第三章 公路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研究
  • 1. 前言
  • 2. 四种常见护坡灌木根系分部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2.1 灌木根系生物量测定
  • 2.2.2.2 根系分布及有效根密度测定
  • 2.2.2.3 灌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群落4种灌木根系生物量差异
  • 2.3.2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
  • 2.3.3 根系分布及有效根密度研究
  • 2.4 结论
  • 3. 四种护坡灌木在人工模拟裸露坡面上光合特性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不同坡位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 3.3 不同坡位四种灌木光合特性日变化
  • 3.3.1 四种灌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3.3.2 四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
  • 3.3.3 四种灌木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 3.4 小结
  • 4. 公路坡面不同配置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 4.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气候特点
  • 4.1.3 地质地貌特征
  • 4.1.4 土壤状况
  • 4.1.5 植被状况
  • 4.2 植物分布特征及绿化植物的选择研究
  • 4.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3.1 调查样方地质地貌
  • 4.2.3.2 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分析
  • 4.2.3.3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
  • 4.3 公路裸露坡面不同配置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 4.3.1 试验区布设
  • 4.3.2 不同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研究
  • 4.3.2.1 标准地调查
  • 4.3.2.2 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 4.3.2.3 结果与分析
  • 4.3.2.3.1 不同配置模式对多样性的影响
  • 4.3.2.3.2 不同配置模式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 4.3.2.4 小结
  • 4.3.3 不同配置模式水文效应的研究
  • 4.3.3.1 研究方法
  • 4.3.3.1.1 植冠层的截流量
  • 4.3.3.1.2 枯枝落叶层容水量
  • 4.3.3.2 结果与分析
  • 4.3.3.2.1 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对比
  • 4.3.3.2.2 不同配置模式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对比
  • 4.3.3.3 小结
  • 4.3.4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 4.3.4.1 研究方法
  • 4.3.4.1.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4.3.4.1.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4.3.4.1.3 土壤抗冲性测定
  • 4.3.4.2 结果与分析
  • 4.3.4.2.1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密度、空隙度的影响
  • 4.3.4.2.2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各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 4.3.4.2.3 不同配置模式土壤渗透性能比较
  • 4.3.4.2.4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机械组成的影响
  • 4.3.4.2.5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3.4.2.6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侵蚀性影响
  • 4.3.4.3 小结
  • 4.3.5 裸露坡面不同配置模式生产力研究
  • 4.3.5.1 生物量测定方法
  • 4.3.5.1.1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4.3.5.1.2 灌木层生物量测定
  • 4.3.5.1.3 草本层生物量测定
  • 4.3.5.1.4 枯枝落叶层生物量测定
  • 4.3.5.2 结果与分析
  • 4.3.5.2.1 不同配置模式生物量比较
  • 4.3.5.2.2 不同配置模式生产力比较研究
  • 4.3.5.3 小结
  • 第四章 矸石山植被恢复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3. 煤矸石不同恢复年限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1 样地调查
  • 3.1.2 群落重要值
  • 3.1.3 多样性指数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煤矸石山阴坡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1.1 阴坡不同样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 3.2.1.1.1 群落组成的科属特征
  • 3.2.1.1.2 群落组成的物种特征
  • 3.2.1.2 阴坡不同样地分层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1.2.1 乔灌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1.2.2 不同样地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2 煤矸石山阳坡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2.1 阳坡不同样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 3.2.2.1.1 群落组成的科属特征
  • 3.2.2.1.2 群落组成的物种特征
  • 3.2.2.2 阳坡不同样地分层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2.2.1 乔灌物种多样性变化
  • 3.2.2.2.2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
  • 3.3 小结
  • 4. 煤矸石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研究
  • 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1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
  • 4.1.2 土壤孔隙度、容重测定
  • 4.1.3 土壤化学性质及养分含量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
  • 4.2.1.1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
  • 4.2.1.1.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
  • 4.2.1.1.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
  • 4.2.1.1.3 阴坡、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比较
  • 4.2.1.2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空隙度及容重的差异
  • 4.2.1.2.1 阴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孔隙度变化
  • 4.2.1.2.2 阴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容重变化
  • 4.2.1.2.3 阳坡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孔隙度变化
  • 4.2.1.2.4 阳坡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容重变化
  • 4.2.1.2.5 阴坡、阳坡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孔隙度比较
  • 4.2.1.2.6 阴坡、阳坡坡不同排矸年限土壤容重比较
  • 4.2.2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化学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变化
  • 4.2.2.1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有机质变化
  • 4.2.2.1.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有机质变化
  • 4.2.2.1.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有机质变化
  • 4.2.2.1.3 不同恢复年限阴坡、阳坡土壤有机质比较
  • 4.2.2.2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水解N变化
  • 4.2.2.2.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水解N变化
  • 4.2.2.2.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水解N变化
  • 4.2.2.2.3 阴、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水解N比较
  • 4.2.2.3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P变化
  • 4.2.2.3.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P变化
  • 4.2.2.3.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P变化
  • 4.2.2.3.3 阴、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P比较
  • 4.2.2.4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 K变化
  • 4.2.2.4.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K变化
  • 4.2.2.4.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K变化
  • 4.2.2.4.3 阴、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速效K比较
  • 4.2.2.5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PH变化
  • 4.2.2.5.1 阴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PH值变化
  • 4.2.2.5.2 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PH值变化
  • 4.2.2.5.3 阴、阳坡不同恢复年限土壤PH比较
  • 4.3 小结
  • 第五章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研究
  • 1.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的意义
  • 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 评价指标体系
  • 4 评价方法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公路裸露坡面不同配置模式各因子的权重系数
  • 4.1.2 矸石山不同恢复年限各因子的权重系数
  • 4.2 评价方法
  • 5 综合评价结果
  • 5.1 公路裸露坡面不同配置模式生态功能评价
  • 5.2 矸石山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
  • 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坡面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能量调控及水沙响应关系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 [2].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坡面植被利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 [3].岩石坡面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以舟山市长岗山森林公园采石宕口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 2011(06)
    • [4].基于后楼水库库区坡面植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05)
    • [5].库区坡面植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5)
    • [6].坡面植被对径流的减流减沙作用机理及试验研究[J]. 泥沙研究 2011(03)
    • [7].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J]. 中国公路 2017(11)
    • [8].浙江舟山市岙山油库人工坡面植被恢复[J]. 北方园艺 2012(07)
    • [9].坡面植被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J].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9)
    • [10].黑麦草密度对坡面水流阻力影响的试验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6)
    • [11].晋西黄土区侵蚀沟坡面植被群落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3)

    标签:;  ;  ;  ;  

    北方地区两种主要类型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及生态功能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