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极协同技术降解氯酚的实验研究

阴阳极协同技术降解氯酚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氯酚属于毒性强、危害大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已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入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也被列为重点解决的有害污染物之一,难以用常规的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电催化氧化技术则以无需添加氧化剂、絮凝剂等化学药品、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灵活、设备投资小等优点,在处理含酚废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实验在电催化氧化基础上,将阳极直接氧化法和阴极间接氧化法相结合,应用阴阳极协同技术,采用新型电化学体系降解4-氯苯酚污染物。实验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气体扩散电极。以该电极为阴极,石墨为阳极,构成电化学体系现场产生H2O2,使用stmistica软件包建立了各参数对于H2O2产生量影响的拟合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对误差在-0.73%~1.05%范围内。多壁碳纳米管气体扩散电极高效现场产H2O2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反应60min时H2O2产生量是活性炭等气体扩散电极的1.6~2.5倍。H2O2产生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电流密度和曝气量对H2O2产生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H值的影响较小。通过效应曲面优化法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选取最佳参数范围:pH值2~4;电流密度20~25mA/cm2;曝气量1.3~1.8L/min。实验以多壁碳纳米管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组成四种不同电化学降解体系,进行降解4-氯苯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碳纳米管气体扩散电极为阴极,Sb-SnO2/Ti和铁板共同作为阳极的新型电化学体系,降解4-氯苯酚的效果最好,反应10min时4-氯苯酚的去除率就已达到96%,是其他反应体系的1.94~4.85倍。对四个反应体系中COD的去除情况分析表明:阴阳极协同技术更有利于彻底降解有机物,使反应更倾向于电化学燃烧,电解60minCOD去除率达到95%,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新型电化学体系降解4-氯苯酚的影响因素。降解4-氯苯酚的最佳条件为:电流密度20mA/cm2、pH值3、曝气量1.3L/min,此时初始浓度为100mg/k的4-氯苯酚反应30min时去除率为99%,COD去除率为73%。正交试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新型电化学体系中影响4-氯苯酚降解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初始浓度、曝气量、pH值、电流密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环境污染状况
  • 1.2 含酚废水的危害
  • 1.3 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 含酚废水治理技术的不足
  • 1.5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阳极催化氧化工艺
  • 1.5.2 阴极间接氧化工艺
  • 1.5.3 阴阳极协同氧化工艺
  • 1.5.4 降解机理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测定方法
  • 2O2标准曲线的绘制'>2.4.1 H2O2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4-氯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 本章小结
  • 2O2生成的影响因素'>第3章 电极的制备及H2O2生成的影响因素
  • 3.1 气体扩散电极的制备
  • 3.1.1 电极制备方法
  • 3.1.2 碳纳米管类型对电极制备的影响
  • 3.1.3 压制方法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3.2 组成成分对气体扩散电极的影响
  • 2O2产生量的影响因素'>3.3 H2O2产生量的影响因素
  • 2O2产生量的影响'>3.3.1 电流密度对H2O2产生量的影响
  • 2O2产生量的影响'>3.3.2 曝气量对H2O2产生量的影响
  • 2O2产生量的影响'>3.3.3 pH值对H2O2产生量的影响
  • 3.3.4 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反应体系降解4-氯苯酚的研究
  • 4.1 不同反应体系的构成与比较
  • 4.2 电芬顿催化氧化体系的初步探讨
  • 2+的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4.2.1 Fe2+的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阴阳极协同降解4-氯苯酚的研究
  • 5.1 阴阳极协同降解法
  • 5.2 铁阳极反应面积的确定
  • 5.3 降解4-氯苯酚的影响因素
  • 5.3.1 初始浓度对4-氯苯酚降解的影响
  • 5.3.2 电流密度对4-氯苯酚降解的影响
  • 5.3.3 pH值对4-氯苯酚降解的影响
  • 5.3.4 曝气量对4-氯苯酚降解的影响
  • 5.3.5 正交试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车路协同技术在智慧高速建设中的应用展望[J].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0(04)
    • [2].跨域无人系统协同技术在海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8)
    • [3].三维数字化协同技术在电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22)
    • [4].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车路协同技术研究[J].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0(05)
    • [5].车路协同技术推进智慧公路新升级研究[J]. 交通世界 2020(08)
    • [6].大型电力集团企业云边协同技术研究及应用[J]. 信息通信技术 2020(04)
    • [7].4G网络中继技术与多点协同技术联合部署研究[J]. 广东通信技术 2017(02)
    • [8].跨政法多部门专网的办案协同技术探析[J]. 数码世界 2019(04)
    • [9].公安交管视角下的车路协同技术探讨及应用[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0].《航空兵器》“武器协同技术专刊”征稿通知[J]. 航空兵器 2019(02)
    • [11].光电协同技术治疗青春期后痤疮疗效观察[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0(06)
    • [12].设备协同技术及其系统软件研究综述[J]. 电子学报 2011(02)
    • [13].三维协同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河北冶金 2020(S1)
    • [14].光电协同技术联合短波治疗面部敏感性肌肤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4)
    • [15].三维协同技术在泉州晋江机场改建工程新建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技艺 2012(03)
    • [16].协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6(06)
    • [17].高技术企业间协同技术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商论 2015(26)
    • [18].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J].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9(05)
    • [19].协同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8(03)
    • [20].948计划项目“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三维协同技术”通过验收[J]. 人民长江 2015(22)
    • [21].基于移动协同技术的卫生应急数据自动报送系统[J]. 中国数字医学 2009(04)
    • [22].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协同技术服务任务列队与指派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13(07)
    • [23].边云链协同技术在能源互联网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及展望[J]. 华电技术 2020(08)
    • [24].云边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研究[J]. 信息通信技术 2020(04)
    • [25].TD-LTE系统中下行协同技术研究及其测试[J]. 移动通信 2015(Z1)
    • [26].政企校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构建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Z1)
    • [27].金属矿山采空区安全治理与残矿回采协同技术分析[J]. 中国金属通报 2018(05)
    • [28].揭开软件协同技术的面纱[J]. 软件世界 2009(03)
    • [29].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协同技术创新基础分析——以专利计量信息为依据[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30].多弹协同技术在防空导弹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 电光与控制 2017(02)

    标签:;  ;  ;  ;  

    阴阳极协同技术降解氯酚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