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蒂腐病菌潜伏感染的研究

芒果蒂腐病菌潜伏感染的研究

一、杧果蒂腐病菌潜伏侵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宇,叶子,夏杨,刘晓妹,蒲金基,张贺[1](2020)在《杧果蒂腐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杧果蒂腐病是杧果最严重的采后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杧果果实,一般在贮藏及贮运期间常引起杧果果实腐烂,降低其经济和食用价值。杧果蒂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且其病原菌多样。本文论述了三种常见的杧果蒂腐病(球二孢属蒂腐病、小穴壳属蒂腐病、拟茎点霉属蒂腐病)的发生史、病原菌、症状与危害、发病规律、致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为蒂腐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童悦[2](2020)在《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及芒果保鲜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芒果(Magnifera indica L.)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在生产、消费、营养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但由于芒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加之采收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因此在采后极易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染而发生采后病害,失去商品价值。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的芒果采后炭疽病,和由可可球二孢蒂腐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拟茎点霉蒂腐菌(Phomopsis mangiferae)、多米尼加小穴壳属蒂腐菌(Dothiorella dominicana)等病原菌引发的芒果蒂腐病分别是芒果采后发生率最高的两大病害,如何有效地防治这些病原微生物、减轻它们所导致的病害也正在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重点。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作为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较丰富,其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本实验以草珊瑚全草为原材料,制备其乙醇粗提物,比较了采集自不同产地的草珊瑚的乙醇粗提物对C.gloeosporioides的室内毒力作用,并研究了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对芒果采后3种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此外,还将海南草珊瑚粗提物稀释液浸泡与60Co-γ射线辐照相结合,对贵妃芒果实进行处理,并测定了这种结合处理方式对芒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海南草珊瑚(Sarcandra hainanensis)对C.gloeosporioides菌株的毒力方程为y=0.4537x+4.9259,EC50值为1.46 mg/m L;江西产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1956x+3.5538,对应的EC50值为15.85 mg/m L。海南草珊瑚样品的粗提物对C.gloeosporioides菌株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江西产草珊瑚提取物,故后续实验中均选用海南草珊瑚的粗提物进行相关指标测定。(2)1 mg/m L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中的总酚含量相当于等体积的0.0762mg/m L没食子酸,所含的总黄酮相当于等体积的0.0613 mg/m L芦丁,即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中的总酚含量为7.62%、总黄酮含量为6.13%。在低浓度下,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对DPPH(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BHT(butylated hydroxytoluene,2,6-二叔丁基对甲酚),但随浓度提高,BHT对DPPH的清除能力逐渐优于粗提物。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为326.1μg/m L,而浓度为51.29μg/m L的BHT即可达到同等效果。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对ABTS(2,2’-amino-di(2-ethyl-benzo,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的清除率随浓度增大而提高,当浓度为0.625mg/m L时,清除率仅为25.71%;当浓度提高至2.50 mg/m L时,清除率可提升至52.91%;当浓度提高到10 mg/m L时,粗提物对ABTS的清除率超过90%,说明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具有潜在的抗氧化能力。(3)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对芒果采后常见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P.mangiferae的抑制作用最佳,在筛选范围内最优浓度为2.5 mg/m L,培养第7天,对照组的菌落平均直径达90.0 mm,2.5 mg/m L处理组的菌落平均直径仅46.75 mm、抑制率50.29%,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g/m L。草珊瑚乙醇提取物对C.gloeosporioides的菌落扩展与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5 mg/m L粗提物稀释液可有效抑制其菌丝生长,并且能将12小时内的萌发率控制在40%以下。但海南草珊瑚乙醇粗提物对B.theobromae的抑制作用较弱,经5 mg/m L粗提物处理其菌丝生长仍较旺盛,培养至第6天抑制率降低为10.67%。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两种常见病原菌均具有较优的抑菌活性,有望开发用于芒果采后的天然抗菌剂。(4)将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果实进行了处理,并测定了这种处理方式对芒果贮藏品质的影响。无论在室温贮藏条件还是冷库贮藏条件下,草珊瑚粗提物处理过的芒果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好果率及感官评价得分均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峰值的出现也相对推迟。

曾耿狄[3](2019)在《海南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芒果(Mangfera indica L.)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海南省是我国芒果的主产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单一的特点,加上这类药在海南施用频率高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3株MBC-S、4株MBC-MR和5株MBC-HR芒果可可球二孢分别进行菌株抗性的遗传稳定性、对温度的敏感性、高渗溶液的敏感、菌丝电导率及相关酶活性检测,旨在探讨菌株可能的抗性特性及抗性生化机制。克隆并分析比对抗感多菌灵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及β-微管蛋白基因表达量与多菌灵敏感性的关系,探讨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根据MBC-HR和MBC-MR菌株中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和200位的密码子的点突变,根据ASO-PCR法设计了 PCR引物LYT-R/LYT-Z和YT-R1/YT-Z1尝试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12株抗感多菌灵芒果可可球二孢的抗性可以稳定遗传,高温及低温均会抑制菌株的生长,抗性菌株存在低温敏感性。12株抗感多菌灵可可球二孢菌株菌丝的生长随着葡萄糖和NaCl的浓度增加先促进后抑制,MBC-S敏感菌株高盐环境比MBC-HR和MBC-MR菌株更敏感。2.12株抗感多菌灵芒果可可球二孢的相对电导率呈现一个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50 mg/L的多菌灵药剂处理后,敏感菌株的相对电导率明显提高且始终大于抗性菌株,也说明敏感菌株对多菌灵敏感,受药剂的破坏细胞内物质渗漏严重。测定抗感多菌灵芒果可可球二孢菌丝中甘油的含量,结果表明抗感菌株菌丝中甘油含量没有差异。3.可可球二孢抗、感多菌灵菌株的菌丝内的CAT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抗性菌株中的酶活性较高;高抗菌株CAT酶活性约是敏感菌株的4倍。抗性菌株中的GST酶的活性也比敏感菌高;抗感菌株的POD酶活性没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克隆抗感多菌灵可可球二孢菌株的β-微管蛋白的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MBC-HR高抗菌株第198氨基酸的密码子谷氨酸(GAG(Glu))突变为丙氨酸GCG(Ala),发生碱基突变,MBC-MR中抗菌株第200位氨基酸密码子200位TTC(Phe)变为酪氨酸TAC(Tyr)。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cDNA全长行447个氨基酸,MBC-HR高抗菌株β-微管蛋白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大于MBC-MR中抗菌株大于MBC-S敏感菌株。5.ASO-PCR法设计了 PCR引物LYT-R/LYT-Z能使MBC-MR中抗菌株扩增出700 bp左右的条带,其他菌株不能不增出来。而YT-R1/YT-Z1能使MBC-HR高抗菌株扩增出700 bp左右的条带,其他菌株不能不增出来。结论:芒果蒂腐病菌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田间菌株β-微管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抗性菌株具有稳定性及高适合度,抗性风险高。除了基因突变,菌株在细胞膜透性及酶活性均与抗性产生机制的有关。

杨建波,欧阳秋飞[4](2019)在《采后杧果主要病害及其抗性相关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撤稿》文中提出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二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了杧果主要采后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杧果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转录组、蛋白质组分析等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贺瑞,赵磊,符瑞,陈芷岑,林晓翠,杨叶[5](2018)在《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文中研究指明从海南芒果主产区采集分离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首先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然后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蒂腐病菌的EC50。结果表明:95株芒果蒂腐病菌中有56株在含10mg/L吡唑醚菌酯的PD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大于空白对照的40%,抗性频率为58.95%,来自不同产区的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差异不大。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在3.121525.43mg/L之间,呈连续性正态分布,而抗性最高的菌株的EC50是最敏感菌株EC50的488.92倍。敏感菌株、低抗菌株、中抗菌株及高抗菌株的平均EC50分别为:5.39mg/L、45.34mg/L、144.72mg/L和514.46mg/L。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已经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贺瑞[6](2018)在《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检测及抗性菌株生化特性探究》文中认为芒果(MangiferaindicaL.)产于热带,是较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海南地区的芒果产量和种植面积,皆位居全国的首位,芒果病害的发生严重。研究表明,芒果蒂腐病属于芒果采后病害,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芒果炭疽病,该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给芒果蒂腐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细胞呼吸抑制剂,作用范围较广,但因其作用位点比较单一,近年来,抗药性已成为该类杀菌剂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水平、抗性菌的生化特性及产生抗性的机制,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分别测定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分析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抗性和敏感菌株的渗透压力、菌丝电渗率及相关酶活性检测,探讨菌株可能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芒果地区的蒂腐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菌株发生抗性频率为58.95%。菌株对嘧菌酯的抗性发生频率极高,抗性菌株的发生频率为91.58%。供试菌株的EC50在3.12~1525.43 mg/L之间,呈现近似的连续性正态分布,多数菌株对药剂表现出中抗或者高抗的水平。2.菌株的培养及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实验表明,高温及低温均会抑制菌株的生长,抗性菌株在低温下比敏感菌株表现更敏感;低浓度葡萄糖对菌株的生长不利,低浓度氯化钠促进菌株的生长,不同抗性菌株间差别不大;菌丝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发现,抗性菌株在药剂处理后相对电导率变化缓慢,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较慢,这可能与菌株的抗药性有关。3.菌株的相关酶活力测定中结果表明,高抗菌株的POD、CAT及PAL活力均明显高于敏感菌株。随着药剂浓度升高,菌株的GST活力减小,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赵磊[7](2017)在《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检测及抗性机制初步探讨》文中指出芒果(Martgiferci indica L.)为着名热带水果。中国是芒果主要生产国,每年产值达数百万吨,海南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芒果产区。芒果蒂腐病是海南第二大采后病害,可造成贮藏与运输中的极大损耗。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是引起芒果蒂腐病的主要真菌之一,该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在田间就侵入芒果。芒果种植期间大量频繁使用杀菌剂防治各种病害,使海南芒果可可球二孢(B.theobbromae)对多菌灵等杀菌剂存在产生抗性的风险。为了确定海南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现状、抗性菌的特性及产生抗性的生化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于2016年从海南16个芒果种植区采集芒果,大量分离及保存芒果蒂腐病菌可可球二孢菌株;检测了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通过抗敏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适合度、渗透压、菌丝电渗率及酶活力之间的差异探讨了可能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海南各芒果产区共采回522个芒果,发生芒果蒂腐病的病果137个,发病率为26.2 %;共分离得到共259个菌株,通过形态及分子鉴定有139株为可可球二孢,检出率为53.7%,确证可可球二孢是海南芒果蒂腐病的主要致病菌。2.针对90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水平测定,发现强致病力菌株65株,占72.22%,中致病力菌株14株,占15.56%,弱致病力和无致病性菌株为11株,占12.22%。3.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结果显示,90个菌株中有51个高抗菌株,8个中抗菌株,31个敏感菌株;抗性菌株比率为65.56%,高抗性菌株比率达56.67%。测定了部分菌株的EC50值,敏感菌株EC50范围在0.03mg/mL左右,而高抗性水平菌株,在多菌灵高达2000 mg/mL时仍然能正常生长,抗性倍数可达数万倍;可可球二孢菌株的孢子对多菌灵有极高抗性。抗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具有遗传稳定性,连续转代培养15代后仍能保持高水平抗性。4.比较抗性不同的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适合度,发现高抗性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敏感和中等抗性的菌株快,不同抗性菌株之间致病力和对温度的敏感性并未有明显差异。5.研究表明,抗性菌株对葡萄糖和氯化钠的较高渗透压比敏感菌株更为敏感,表明敏感菌株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要高于抗性菌株。敏感菌株的相对渗率高于抗性菌株,显示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透性大,胞内电解质渗出较多,而抗性菌株较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透性小,这可能与菌株抗药性有关。6.实验中抗敏菌株体内CAT与GST两种酶的活性无显着差异。

叶火春,冯岗,杨佳何,王瑶,闫超,张静[8](2016)在《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的毒力增效》文中指出为延缓吡唑醚菌酯抗药性发展及科学防治杧果蒂腐病,探索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 Pat.)毒力增效的最佳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及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的室内毒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Horsfall法定性筛选复配药剂的增效比例,以孙云沛共毒系数法测定联合毒力并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增效配比体积为7∶3、6∶4、5∶5、3∶7、2∶8和1∶9,其中以6∶4增效作用最显着,CTC值达880.96;吡唑醚菌酯与松脂酸铜按Horsfall法设计9种配比均无拮抗作用,除配比8∶2为相加作用外,其他配比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3∶7增效毒性比率最大,CTC值为430.30,增效显着。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2种杀菌剂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最佳毒力增效配比体积分别为6∶4和3∶7。

张焱能,张余川,蒲金基,杨石有,谢艺贤,张贺[9](2016)在《杧果蒂腐病菌的10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及药剂复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对杧果蒂腐病菌Phomopsis mangiferae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及增效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对P.mangiferae的室内毒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其EC50介于0.453 920.069 0mg/L之间,氟硅唑对P.mangiferae的抑菌效果最强,EC50为0.453 9mg/L,丙环唑次之,与肟菌酯、啶酰菌胺、嘧菌酯等5种杀菌剂之间差异不显着;嘧菌环胺对P.mangiferae的抑菌效果较差。采用Wadley法,将丙环唑与氟硅唑进行复配,获得4个增效配比,其中以丙环唑与氟硅唑配比为8∶2的增效系数最大(7.01)。

陈小莉,王萌,杨叶,李雨龙[10](2015)在《杧果蒂腐可可球二孢菌致病力测定及杧果主要品种抗病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杧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及评价杧果品种的抗病性,为杧果蒂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24个B.theobromae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针对11个杧果品种进行抗病初步测定。【结果】B.theobromae菌株之间致病力有较大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占28.23%,中等致病力菌株占66.93%,弱致病力菌株占4.84%。同一品种资源分别接种5个不同菌株,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接种B.theobromae后的平均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对多个菌株的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象牙’为高感(HS)材料,而其余10份材料均表现为感病(S)。【结论】杧果可可球二孢是引起杧果蒂腐的优势病原菌,强致病力和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海南分布广泛;供试11份杧果材料中没有对B.theobromae菌株表现抗病的杧果品种。

二、杧果蒂腐病菌潜伏侵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杧果蒂腐病菌潜伏侵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杧果蒂腐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杧果蒂腐病的病原菌及特征
    1.1 可可球二孢菌
        1.1.1 形态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征
    1.2 小穴壳菌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生物学特征
    1.3 拟茎点霉菌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生物学特征
2 不同病原菌导致杧果蒂腐病的症状与规律
    2.1 球二孢属蒂腐病
        2.1.1 症状
        2.1.2 发病规律
    2.2 小穴壳属蒂腐病
        2.2.1 症状
        2.2.2 发病规律
    2.3 拟茎点霉属蒂腐病
        2.3.1 症状
        2.3.2 发病规律
3 杧果蒂腐病的致病机制分析
4 杧果蒂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5 展望

(2)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及芒果保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芒果采后病害研究现状
        1.1.1 芒果炭疽病
        1.1.2 芒果蒂腐病
        1.1.3 芒果采后病害防治方法
    1.2 植物提取物研究概况
        1.2.1 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1.2.2 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1.2.3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2.4 草珊瑚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2 草珊瑚粗提物制备
        2.3.3 不同产地草珊瑚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比较
        2.3.4 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2.3.5 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2.3.6 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病斑扩展的抑制作用测定
        2.3.7 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贮藏品质的影响
        2.3.8 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3.1.1 草珊瑚粗提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
        3.1.2 草珊瑚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1.3 草珊瑚粗提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2 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3.2.1 不同产地草珊瑚粗提物对C.gloeosporioides的室内毒力作用比较
        3.2.2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C.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
        3.2.3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P.mangiferae的抑制作用
        3.2.4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B.theobromae的抑制作用
        3.2.5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三种主要病原菌的MIC与 MBC
        3.2.6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C.gloeosporioides和 B.theobromae孢子萌发的影响
        3.2.7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3.3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贮藏品质的影响
        3.3.1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果实硬度的影响
        3.3.2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芒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3.3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可滴定酸的影响
        3.3.4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果实感官评价的影响
        3.3.5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4.2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3种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4.3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贮藏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5.2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对芒果采后3种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5.3 海南草珊瑚粗提物处理结合~(60)Co-γ辐照对贵妃芒贮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海南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芒果
        1.1.1 芒果蒂腐病
        1.1.2 芒果病害的防治手段
    1.2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1.2.1 几种主要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1.2.2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1.2.3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应用及抗药性现状
    1.3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机制的研究
        1.3.1 生化机制及适合度
        1.3.2 GST、CAT和POD种酶的解毒机理
        1.3.3 抗性分子机制
    1.4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监测
        1.4.1 杀菌剂抗药性监测方法
        1.4.2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1.5 芒果病菌抗药性现状
        1.5.1 芒果炭疽病胶孢炭疽菌抗药性
        1.5.2 芒果蒂腐病菌可可球二孢病抗药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实验用品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抗感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抗感菌株生化特性研究
        2.2.3 抗感菌株分子机制的研究
        2.2.4 快速检测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方法的建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感菌株生物学特性
        3.1.1 菌株遗传稳定性
        3.1.2 菌株对温度敏感性
        3.1.3 菌丝渗透压敏感性
    3.2 抗感菌株生化特性
        3.2.1 菌丝相对电导率
        3.2.2 菌丝甘油含量
        3.2.3 不同抗药性菌株CAT,POD,GSTs酶活性分析
    3.3 多菌灵抗药性分子机制
        3.3.1 克隆芒果可可球二孢菌中β-微管蛋白基因
        3.3.2 抗性菌株β-微管蛋白基因突变
        3.3.3 β-微管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3.4 ASO-PCR法快速检测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的抗性
4. 讨论
5. 结论
    5.1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抗性遗传稳定性
    5.2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
    5.3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对高渗溶液的敏感性
    5.4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5.5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酶活力测定
    5.6 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抗性分子机制初探
    5.7 快速检测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个人情况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研究资助项目
致谢

(4)采后杧果主要病害及其抗性相关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1 杧果采后病害的病原菌及其对采后杧果贮运的危害
2 杧果采后病害的防治及贮藏前预处理
3 杧果采后病害抗性品种选育及我国杧果品种多样性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杧果种系鉴定及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5)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菌株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与保存
        1.2.2 芒果蒂腐病菌B.theobromae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检测
        1.2.3 吡唑醚菌酯对芒果蒂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
    2.2 芒果蒂腐病菌B.theobromae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检测
    2.3 吡唑醚菌酯对芒果蒂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3 讨论

(6)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检测及抗性菌株生化特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芒果蒂腐病
    1.2 芒果病害的防治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4 病菌抗药性
        1.4.1 芒果病菌抗药性现状
        1.4.2 病原菌对QoIs类杀菌剂抗性的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芒果蒂腐病菌B.theobromae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2.2 吡唑醚菌酯对芒果蒂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2.3 菌株的生化特征比较
        2.3.1 菌株对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氯化钠的敏感性测定
        2.3.2 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2.4 相关酶活力测定
        2.4.1 组织匀浆的制备
        2.4.2 相关酶活力测定
        2.4.3 药剂胁迫下酶活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芒果蒂腐病菌B.theobromae对甲氧基丙烯酯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3.1.1 B.theobromae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检测
        3.1.2 B.theobromae对嘧菌酯的抗药性检测
    3.2 吡唑醚菌酯对芒果蒂腐病菌的毒力测定
    3.3 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
    3.4 菌株抗性生理机制初探
        3.4.1 菌株对不同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3.4.2 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3.5 菌株抗性生化机制初探
        3.5.1 菌株相关酶活力测定
        3.5.2 药剂胁迫下菌株相关酶活力的改变
4. 讨论
5. 结论
    5.1 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抗药性监测
    5.2 芒果蒂腐病菌对嘧菌酯抗药性监测
    5.3 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
    5.4 菌株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5.5 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5.6 菌株抗性生化机制初探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与毕业论文相关性
附录

(7)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检测及抗性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芒果蒂腐病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1.1.1 芒果采后病害
        1.1.2 芒果蒂腐病原菌研究进展
        1.1.3 芒果蒂腐病的潜伏侵染与防治研究进展
    1.2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作用机理
    1.3 植物病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及其抗性产生的机制
        1.3.1 抗性生化机制
        1.3.2 抗性分子机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菌株
        2.1.3 实验用品
        2.1.4 供试仪器
        2.1.5 供试药剂与试剂
        2.1.6 供试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病原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2.2.2 芒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对芒果的致病性测定
        2.2.3 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监测及分析
        2.2.4 抗敏菌株的生理适合度比较
        2.2.5 菌株抗性生理机制初探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3.2 芒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的致病力测定
    3.3 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监测及分析
        3.3.1 分离菌株对多菌灵抗性初步检测
        3.3.2 抗性水平测定
        3.3.3 芒果可可球二孢分生孢子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3.3.4 抗药性遗传稳定性
    3.4 抗敏菌株的生理适合度比较
        3.4.1 抗敏菌株菌丝生长能力及致病力比较
        3.4.2 抗敏菌株对温度敏感性测定
    3.5 菌株抗性生理机制初探
        3.5.1 抗敏菌株对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3.5.2 抗敏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3.5.3 抗敏菌株GST及CAT酶活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芒果蒂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
        4.1.2 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监测及分析
        4.1.3 抗敏菌株的生理适合度比较
        4.1.4 菌株抗性生理机制初探
    4.2 本论文创新之处
    4.3 主要研究结论
        4.3.1 病原菌分离纯化与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4.3.2 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监测及分析
        4.3.3 抗敏菌株的适合度比较
        4.3.4 菌株抗性生理机制初探
5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项目来源

(8)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的毒力增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药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杀菌剂单剂室内毒力测定
        1.2.2 复配杀菌剂增效比例筛选
        1.2.3 复配药剂共毒系数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杀菌剂对杧果蒂腐病菌室内毒力
    2.2 复配杀菌剂毒性比率测定结果
    2.3 复配杀菌剂的联合毒力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9)杧果蒂腐病菌的10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及药剂复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含毒培养基的制备
        1.2.2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1.2.3 联合毒力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的抑菌效果
    2.2 复配药剂的抑菌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10)杧果蒂腐可可球二孢菌致病力测定及杧果主要品种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杧果材料与菌株材料
    1.2方法
    1.3杧果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杧果蒂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
    2.2不同菌株的致病力
    2.3不同杧果品种抗病性鉴定
3讨论

四、杧果蒂腐病菌潜伏侵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杧果蒂腐病研究进展[J]. 孙宇,叶子,夏杨,刘晓妹,蒲金基,张贺. 中国果菜, 2020(12)
  • [2]草珊瑚粗提物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及芒果保鲜应用研究[D]. 童悦. 海南大学, 2020(07)
  • [3]海南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机制的研究[D]. 曾耿狄. 海南大学, 2019(06)
  • [4]采后杧果主要病害及其抗性相关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撤稿[J]. 杨建波,欧阳秋飞. 中国南方果树, 2019(01)
  • [5]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J]. 贺瑞,赵磊,符瑞,陈芷岑,林晓翠,杨叶. 植物保护, 2018(04)
  • [6]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检测及抗性菌株生化特性探究[D]. 贺瑞. 海南大学, 2018(08)
  • [7]芒果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检测及抗性机制初步探讨[D]. 赵磊. 海南大学, 2017(07)
  • [8]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的毒力增效[J]. 叶火春,冯岗,杨佳何,王瑶,闫超,张静. 热带农业科学, 2016(10)
  • [9]杧果蒂腐病菌的10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及药剂复配[J]. 张焱能,张余川,蒲金基,杨石有,谢艺贤,张贺. 中国南方果树, 2016(04)
  • [10]杧果蒂腐可可球二孢菌致病力测定及杧果主要品种抗病性评价[J]. 陈小莉,王萌,杨叶,李雨龙. 果树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芒果蒂腐病菌潜伏感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