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质量:评估动植物复合物

牧草质量:评估动植物复合物

一、饲草品质:评价动植物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通过在基础日粮相同的情况下添加复合植物多糖,研究其对肉鸭的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并探索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生长性能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开发肉鸭用新型绿色添加剂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选用体重、健康状态相近的23日龄樱桃谷肉鸭4万只,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Con)和复合植物多糖处理组(CP),每个处理组2万只,采用笼养的饲喂模式。所有试验动物均处于相似的环境参数可控的饲养环境中,自由采食。多糖处理组自23天一直到出栏连续14天饮水补充400mg/kg的复合植物多糖;对照组则正常饲喂饮水。连续处理14天后,检测两个处理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分别采集两组肉鸭的粪样和饲料样通过内源指示剂法(盐酸不溶灰分)来测定并计算两组肉鸭的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并于第15天(肉鸭37日龄时),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10只肉鸭进行屠宰,摘取肝脏、脾脏、腹脂进行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腹脂沉积率及测定肝脏抗氧化性能,并采集血液、回肠及盲肠内容物来对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发育形态、盲肠微生物组和代谢组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本试验所用复合植物多糖包含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w:w=1:1)两种成分,其中甜叶菊多糖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90.94%)、鼠李糖(6.57%)和木糖(1.32%),分子量为1.209×106 k Da;苜蓿多糖的主要成分为半乳糖醛酸(57.13%)、葡萄糖(16.46%)、葡萄糖醛酸(11.36%)、阿拉伯糖(6.25%)、半乳糖(3.66%),分子量为3.30×106 Da。且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均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持油力。2.复合植物多糖提高了樱桃谷肉鸭的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多糖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为224.00g/d和228.50g/d,差异显着(P<0.01),料重比分别为1.76和1.82,差异显着(P<0.05)。在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方面,多糖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3.复合植物多糖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肝脏抗氧化性能。多糖组和对照组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59U/mgprot和2.73U/mgprot,CAT活力分别为42.24U/mgprot和37.61U/mgprot,差异均极显着(P<0.01)。4.复合植物多糖可降低樱桃谷肉鸭的腹脂沉积率,并改善其脂质代谢。多糖组的腹脂沉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多糖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复合植物多糖可改善樱桃谷肉鸭的免疫机能。多糖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Ig A)的含量分别为1.40mg/m L和1.09mg/m L,免疫球蛋白G(Ig G)的含量分别为4.81mg/m L和2.72mg/m L,差异均极显着(P<0.01)。6.复合植物多糖可改善樱桃谷肉鸭的回肠组织形态。多糖组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P<0.01),多糖组的回肠隐窝深度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7.肠道微生物组分析结果表明:在属(genus)水平上,添加复合植物多糖提高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这两个菌与生产性能、消化率、肝脏抗氧化、免疫球蛋白G指标呈正相关,与腹脂沉积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8.盲结肠内容物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饲喂复合植物多糖的肉鸭,显着提高了吡哆醛(Pyridoxal)、烟酸核糖苷(Nicotinate ribonucleoside)、吡哆胺(Pyridoxamine)、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2-Isobutyl-3-methoxypyrazine)、2-(甲酰氨基)苯甲酸(2-(Formylamino)Benzoic Acid)、L-酵母氨酸(L-Saccharopine)、4-羟基维甲酸(4-Hydroxyretinoic Acid)、5,6-二羟基吲哚-2-羧酸(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烟酰胺(Nicotinamide)的水平,这些代谢物被富集到不同的代谢通路,包括维生素B6的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亚油酸和赖氨酸的代谢、苯丙氨酸的代谢、色氨酸的代谢等代谢通路,均显着上调。上调的代谢物与生产性能、消化率、肝脏抗氧化、免疫球蛋白G指标呈正相关,与腹脂沉积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植物多糖显着提高了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ceae)的丰度,并上调了与生长性能相关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维生素B6,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及部分必需氨基酸等代谢通路,由此提高了肉鸭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

王妍[2](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指出

张小华[3](2021)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草原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波动性较大,同时具有脆弱性和严酷性,使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退化。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区最主要的水分损失途径,而植被恢复势必会增加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损失。因此,精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并掌握其时空规律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下草地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配置和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使用涡动相关观测技术获取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赛罕乌拉的草地生长期观测数据,对三种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物种组成、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使用构建的SEBAL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9年的蒸散发量及其变化(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模型法计算了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rain water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dicator,RUP);分析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生物量、丰富度、多度、盖度等对蒸散发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草地生长季蒸散发及气象因子变化变化规律。实验观测期间,蒸散发量从5月到6月呈下降趋势,从6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8月后持续下降,生长季的蒸散发量为313.8 mm。草地碳源汇效应成波动状态,土壤的体积含水量与降雨变化呈现一致性,降雨多集中于后期。(2)利用水分亏缺来评价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赤峰区域,通过大尺度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以赛罕乌拉所在的赤峰市为例,研究了大尺度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高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小,而蒸散发中值与低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大。在研究时段,大多数区域处于年动态水分盈余状态。(3)研究了解了赛罕乌拉蒸散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过遥感和空间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从时间变化上,2010~2019年实际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9年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面积呈下降趋势,中值区(300~400 m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亏缺盈余方面,从2000~2006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从2006到2012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而2012年之后到2019年,雨水资源化潜力又逐年减小,其中2016~2019年三种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草地均处于年动态水分亏缺状态,表明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有显着影响。(4)揭示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实际蒸散发与草地主要生长状况指标的相关关系。对赛罕乌拉2000~2019年的蒸散发研究表明,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与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围封草场的相关性较强,放牧草场的相关性较弱。围封草场和打草场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广,与蒸散发的相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而放牧场的多样性指数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放牧草场和围封草场的蒸散发随着总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打草场的蒸散发与总盖度的相关性较弱(5)研究发现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生态效应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功能效应、风沙防护效应等综合研究表明,围封恢复草场的生态效应为正向效应,打草场的生态效应为负向效应,放牧草场的生态效应为零效应,表明退化草地围封恢复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草场常年打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围栏恢复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向顶极群落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6)研究发现,草地围封模式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在降水量低于350 mm的干旱半干旱区,建议以围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控制草地围封保护和刹割时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在对需要进行人工补种的严重退化草地,首先,应以草本植物修复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种,同时优化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降低草地的耗水,减缓干旱胁迫,提高农牧交错区的草地保护与恢复成效。在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夏立新[4](2021)在《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文中提出作为奶牛重要的经济性状,乳脂率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奶牛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新育种方法的应用,奶牛分子育种发展非常迅速,但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的调控机制解析依然是奶牛遗传育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RNA-seq和mi RNA-seq联合分析方法,筛选与乳品质相关的功能基因,同时对KLF6等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进行解析,其结果为优质奶牛改良提供候选基因,为了解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及解析奶牛乳品质重要经济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1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与鉴定对高乳脂率(4.85%)和低乳脂率(3.41%)奶牛的原代乳腺上皮细胞进行RNA-seq,共筛选到82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地,将RNA-seq数据与试验室前期发表的mi RNA-seq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鉴定到19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31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33个差异表达mi RNAs(包括1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mi RNAs和22个下调的差异表达mi RNAs)。基于mi RNAs与基因之间的靶标关系,构建乳脂代谢相关m RNA-mi RNA调控网络。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和q PCR试验结果表明,mi R-148a与PDE4D基因、mi R-2382-5p与SOD3、NDRG2和KLF6基因、mi R-2425-5p与ADAMTS1基因之间存在靶标关系,证实靶标关系预测的准确性。对联合分析鉴定到的19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选择富集在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中的18个差异表达mi RNAs及其靶向调控的2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构建脂质代谢相关m RNA-mi RNA调控网络。其中,其中mi R-21-3p和mi R-148a能够促进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相反的,mi R-2382-5p和mi R-2425-5p能够降低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mi R-2382-5p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同时,对mi R-2382-5p的两个靶基因NDRG2和KLF6在细胞水平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NDRG2和KLF6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呈正相关。2细胞水平解析KLF6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牛乳腺上皮细胞KLF6基因敲除细胞系(KLF6-/-)。从KLF6-/-中提取DNA进行PCR,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KLF6基因产生了DNA序列的大片段缺失,同时氨基酸编码序列发生移码变异;从KLF6-/-中提取RNA进行q PCR,结果表明KLF6基因的m RNA不表达。同时,KLF6-/-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中棕榈油酸、油酸和γ-亚麻酸等10种脂肪酸(p<0.05)在KLF6-/-中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牛乳腺上皮细胞(WT)。RNA-seq数据共获得4936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和4596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的FASN、FABP3、VLDLR、NDRG2和PPARγ基因等。筛选脂质代谢相关的GO条目(p<0.05),包括脂肪酸β氧化、脂肪细胞分化调节、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调节、非常长链脂肪酸代谢过程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构建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与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代谢通路、14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和21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脂肪酸延伸通路。分别对WT和KLF6-/-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正离子模式鉴定到342个代谢物,负离子模式鉴定到294个代谢物。各类代谢物中数量占比最高的是脂质及脂质样分子(29.874%),其次为有机酸和衍生物(24.843%),说明在乳腺上皮细胞中,脂质代谢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进程。对负离子模式下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很多脂质及脂质样分子种类的代谢物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包括1,2-二硬脂酰基-sn-甘油-3-磷酸-1-丝氨酸、1-棕榈酰基-2-亚油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1,2-二硬脂酰基-sn-甘油-3-磷酸-1-丝氨酸和1-硬脂酰基-2-油酰基-sn-甘油-3-磷酸-(1’-sn-甘油)。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着富集的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柠檬酸循环、甘油磷脂的新陈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p<0.05)。3小鼠体内KLF6基因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KLF6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在纯合型小鼠中,KLF6基因上的lox P位点被Cre基因识别并成功发生DNA片段的剪切;q PCR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纯合型小鼠乳腺组织中KLF6基因m RNA和蛋白不表达,即KLF6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此外,对小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鼠各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脂肪)形态正常,说明KLF6基因在乳腺组织的敲除并不会引起小鼠的疾病发生。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乳汁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纯合型小鼠乳汁中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杂合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p<0.05)。乳腺组织的形态学分析表明,纯合型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直径小于野生型小鼠,且纯合型小鼠乳腺组织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着减少(p<0.05)。此外,在纯合型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调控脂解作用的相关基因(ATGL、PKA、HSL和FABP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m RNA-mi RNA分析精准筛选到KLF6基因等乳脂代谢候选调控因子。在乳腺上皮细胞中,KLF6基因通过调控乳脂代谢相关基因,参与到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相关通路,影响细胞中脂质及脂质样分子种类的代谢物含量,进而作用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脂肪酸等乳脂代谢指标。在小鼠乳腺组织中,KLF6基因能够作用于脂肪细胞脂解作用的调控通路,引起乳腺组织中脂肪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变化,进而影响乳脂率。本试验从细胞水平和试验动物水平解析KLF6基因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为优质奶牛改良提供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奶牛的乳脂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陈敏[5](2021)在《专用肥及其配合有机肥、绿肥对伦晚脐橙的作用》文中指出针对我国三峡库区生态脆弱,以及伦晚脐橙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化肥过量施用、施肥模式单一导致树体养分失调、果实产量品质不稳、水土保持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研究在两年减量施用柑橘专用肥基础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9年生枳壳砧木伦晚脐橙为试验材料,以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连续减量施用柑橘专用肥配合有机肥、绿肥单、混播对土壤养分供应、树体养分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及施肥效应的影响,筛选并提出三峡库区柑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施肥模式,为推动三峡库区伦晚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连续4年(2017-2020)施用等量柑橘专用肥可使伦晚脐橙果实显着增产48.67%;单果重、可食率均显着增加,固酸比、出汁率有提升趋势;肥料对果实养分携出率提高44.47%;叶片各月份氮磷钾含量,及全年土壤有效氮磷钾平均含量增加。连续减量25%柑橘专用肥前3年(2017-2019)并未显着影响果实产量品质,但随着年份延长,第4年果实增产率下降为8.64%,与习惯施肥差异不显着;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维生素C均呈下降趋势,显着降低了柑橘叶片氮素含量,从第3年(2019)开始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磷养分含量显着下降。2.连续4年(2017-2020)施用等量柑橘专用肥配施生物有机肥产量持续增加,第4年增产达50.50%;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有提升趋势;肥料对果实养分携出率提高56.03%;果实发育前期(5-7月)肥效缓慢,叶片氮磷钾含量低于等量专用肥处理,但全年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等量专用肥无显着差异,有机质含量显着提升。3.在减量25%专用肥条件下,种植光叶苕子或黑麦草以及二者混播2年(2019-2020)可使果实显着增产3.57-26.19%;显着提高单果重、可食率、可固、固酸比含量,肥料对果实养分携出率平均提高27.05%;叶片氮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前期(5-7月)较低,7月绿肥翻压后显着增加,间作绿肥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而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显着提升;果实产量与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显着正相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均与土壤有机质,蔗糖酶、磷酸酶、有效磷显着正相关,说明绿肥通过提升基础肥力和酶活性而促进了伦晚脐橙提质增产。4.绿肥混播2年(2019-2020)较单播光叶苕子或黑麦草可显着提高绿肥干物质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总量,促进叶片磷、钾养分积累,混播处理在后期(9-11月)土壤有效养分和酶活性提升更多,但差异不显着;增产率较单播提升10.62%,绿肥混播提升单果重、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效果比绿肥单播要好;不同混播比例中,光叶苕子与黑麦草6:4混播整体效果最佳。综上所述,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柑橘专用肥连续施用对伦晚脐橙有显着的提质增效作用;减量施用柑橘专用肥,一方面配施生物有机肥既可保肥养土、也可稳产提质,另一方面配种绿肥即采取豆科与非豆科绿肥混播可以减肥、提质、增效和培肥地力、生态友好。

解颖[6](2021)在《老化处理对老芒麦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老芒麦隶属禾本科披碱草属,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利用的多年生优良栽培牧草,种子具后熟,常因贮存条件不适而老化。本研究以“农牧”、“康巴”、“麦洼”、“同德”、“川草1号”、“阿坝”6个老芒麦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法处理种子,通过老化处理后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以及农牧老芒麦老化种子转录组分析,探讨种子响应老化的相关生理和分子机制,为老芒麦种子生产、贮藏以及新种质创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的老芒麦种子,膜脂发生过氧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细胞膜空间结构受损,影响细胞功能。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农牧、康巴、麦洼、同德、川草1号和阿坝老芒麦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着降低(P<0.05)。发芽率降幅在59%-70.21%之间;发芽势在58.67%-70.21%之间;发芽指数在63.53%-75.42%之间;活力指数在73.32%-80.50%之间。(2)抗氧化酶SOD、POD活性,随老化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老化处理6d后,农牧老芒麦SOD活性最高,川草1号老芒麦最低,降幅在24.54%-52.38%之间;同德老芒麦POD活性最高,川草1号老芒麦最低,降幅在24.37%-40.58%之间。(3)代谢调节物质方面,随老化时间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脯氨酸含量呈升高趋势。老化处理6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5.30-7.04mg/g之间,降幅在20.45%-39.05%之间,其中麦洼老芒麦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同德老芒麦含量最高。脯氨酸含量在50.89-67.60ug/g之间,康巴老芒麦最高,阿坝老芒麦最低;增幅在132.09%-308.37%之间,农牧老芒麦最高,阿坝老芒麦最低。(4)代谢物质方面,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升高趋势。老化处理6d后,农牧、康巴、麦洼、同德、川草1号和阿坝老芒麦的电导率在78.80-93.34ug/cm·g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川草1号老芒麦电导率增加了83.81%,农牧老芒麦的电导率低于其他5种老芒麦材料,增幅为67.60%。老化6d后,麦洼老芒麦丙二醛含量最高,为53.45nmol/g;农牧老芒麦最低,为36.11nmol/g。(5)在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的活力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电导率、脯氨酸可作为判断种子活力的理化指标。(6)通过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4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5个为上调基因,15个为下调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类,主要参与代谢过程、膜的构成、催化活性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31个通路中,主要涉及MAPK信号、氧化磷酸化通路等。

李强[7](2021)在《粳糯谷子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与DUS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谷子是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优势特色农作物。具有营养全面、药食同源、优质保健等特点。目前,市场上主推的谷子品种以粳谷为主,糯性品种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消费者对口感较好的糯性品种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定向改良谷子食味品质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公谷68(糯谷)和赤谷4号(粳谷)为材料,分析灌浆期籽粒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Ⅰ)活性的动态变化,以GBSSⅠ活性最高和最低点的籽粒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究糯谷和粳谷不同灌浆时期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挖掘粳糯差异表达基因。以4份谷子品种和8份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SPSS 24.0分析软件进行DUS测试。结果如下:1.公谷68(糯谷)和赤谷4号(粳谷)灌浆期第1天GBSSⅠ活性均最低,分别为200和300个酶活单位;灌浆期第5天最高,分别为560和660个酶活单位,糯性品种在灌浆期GBSSⅠ活性均低于粳性品种。2.公谷68灌浆期第5天与灌浆期第1天相比,显着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332个,显着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403个。3.根据公谷68 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共筛选到7个与支链淀粉合成相关的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LOC101754478、LOC101752753、LOC101786898、LOC101763655、LOC101776395、LOC101773221和LOC101774505。4.赤谷4号灌浆期第5天与灌浆期第1天相比,显着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3285个,显着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375个。5.根据赤谷4号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共筛选到13个差异表达倍数较大的基因,LOC101775037差异表达倍数最高为7.84倍,除LOC101765240外,其余基因均为下调。这些基因编码内切-1,4-β-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同工酶等多种酶,与植物的淀粉合成关系紧密。6.DUS测试表明,8份杂种F3:4和F4:5代品系中N2014(02)-93-4-2和2014033-2Ⅰ-5B-4符合DUS标准可进行品种登记以及区域试验。

孟和那仁[8](2021)在《撂荒地自然演替过程对土壤团聚体及牧草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明确自然演替过程对退化草甸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养分特征的影响,于2017-2020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设置了过度放牧(F)、苜蓿撂荒地(M)、燕麦撂荒地(Y)、苜蓿燕麦混播撂荒地(H)和封育(G)共5个自然演替样地,研究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养分特征以及对牧草多样性与品质的影响。通过干筛、湿筛法分别调查土壤稳定性特征;样方法调查研究区牧草特征,分析自然演替过程对撂荒地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各粒径团聚体不同养分含量;牧草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牧草营养元素、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分布:自然演替过程能够显着提升浅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表现。同一样地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封育与撂荒地自然演替样地土壤以>0.25 mm团聚体为主要粒径,<0.053 mm粒径团聚体含量较其他粒径团聚体最少。受耕作等人为因素的扰动,土地利用方式影响>2 mm与0.053-0.2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由于封育措施对土壤扰动较小,不同土层封育样地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均为最高,随土层不断深入>2 mm团聚体含量显着降低。(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自然演替过程,土壤小粒径团聚体有向大粒径团聚体转变的趋势,其中封育样地土壤稳定性最高。封育样地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显着高于撂荒地自然演替样地与过度放牧样地,自然演替前的耕作对深层土壤有较强的扰动,土壤深层次的团聚体的稳定性被降低。自然演替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保护作用,其中封育措施为最优措施。随土层的深入,土壤团聚体MWD和GMD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自然演替首先作用于表土层微团聚体向大团具体转变。(3)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自然演替过程具有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作用,封育措施提升土壤有机碳、氮幅度最大。各自然演替样地间全磷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各土层M样地全钾含量最低。通过自然演替过程能够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土层的深入速效钾含量有显着降低的趋势,封育样地速效钾含量最高,Y样地速效钾含量最高。(4)牧草多样性指数:自然演替过程能够有效提升牧草多样性指数。封育样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8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03,显着大于其他自然演替样地(P<0.05);封育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1.48,且显着大于自然演替撂荒地与过度放牧样地(P<0.05);封育样地群落均匀度Pielou指数最高0.89,并且各自然演替样地群落均匀度Pielou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5)牧草营养元素: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N、P、K含量有所影响。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K含量影响显着(P<0.05),其中H样地K含量最高,与其他自然演替样地牧草K含量显着差异(P<0.05),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P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N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6)牧草品质:自然演替过程能够有效提升牧草营养品质与饲用价值。各自然演替样地牧草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H样地牧草粗脂肪含量最高0.99%;牧草粗蛋白含量显着差异(P<0.05),M样地牧草粗蛋白含量最高12.6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差异(P<0.05),Y样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60.06%;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差异(P<0.05),F样地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34.06%;不同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随着人畜的影响样地牧草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封育样地牧草产量显着高于其他自然演替样地(P<0.05);不同自然演替过程对牧草灰分的影响显着差异(P<0.05),灰分含量最高的是封育样地。

郁尚钊[9](2021)在《基于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的高寒草甸牧草品质和土壤水分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无人机可见光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草原监测与管理,却未用于牧草品质和土壤水分的估测。为此,在兰州大学玛曲草地农业试验站高寒草甸—牦牛放牧系统,基于无人机平台获取放牧区可见光图像,建立牧草营养成分和土壤水分含量与可见光像素亮度值的数量关系,预测并验证牧草的品质和土壤含水量,以期为多样点、大样本、高效率、低成本的草原动态监测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的高寒草甸土壤水分预测试验样地遮雨不遮阳,利用无人机每2~3天拍摄样地土壤水分减少过程中的图像。土壤水分测定,测定拍摄时的土壤水分含量。建立模型与验证,建立图像的亮度值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模型,用其它放牧区的采集的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牦牛四季放牧系统,无人机可见光图像的平均像素亮度值(y)与0~10 cm土壤水分(x)可用一般线性方程拟合:y=-0.461 x+82.016(R2=0.6773,P<0.001)。模型验证,用模型效率(E,0~1,数值越大表明模型性能越好)、总相对误差(|RS|<20%表明符合精度要求)和平均相对误差(|RMA|<30%表明符合精度要求)的绝对值、均方根误差(RMSE数值越小表明模型精度越高)、测量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测定系数(R2)、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s r越接近1或-1,精度越高)分别验证模型精度,验证数据分别为E=0.366,RS=-0.007%,RMA=1.424%,RMSE=0.652,R2=0.6118和Pearson’s r=0.782。无人机进行草原土壤水分的测定与区域降水量有关,需要连续获取同一地点土壤水分变化的数据和图像,用于建模。年降水量<300 mm的地区,用灌溉后遮雨的方法获取土壤水分由多变少过程中的图像和土壤水分数据;在年降水量>400mm的地区,通过遮雨获取土壤水分由多变少过程中的图像和土壤水分数据;年降水量300~400 mm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遮雨或灌水。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草原均取得较好观测效果。2.基于无人机搭载可将光相机的高寒草甸牧草品质预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取图像,每15天进行一次拍摄,利用Image J分析得出亮度值参数。采集和分析植被样品,拍摄的同时采集拍摄区牧草样品,分析营养成分。建立模型与验证,使用四分之三数据建立图像的像素亮度值与牧草品质的数量模型,使用其余四分之一数据用于模型验证。无人机采集图像的亮度值(y)与叶绿素含量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34.849Chl.a+136.2(R2=0.8001,P<0.001),y=-39.18Chl.b+120.69(R2=0.7578,P<0.001),y=-19.584Chl.t+128.57(R2=0.9123,P<0.001)。叶绿素含量(y)与营养物质含量可用一般线性方程拟合,粗蛋白(CP)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一般线性模型分别为Chl.a=0.2565CP(%)-1.0463(R2=0.7957,P<0.001),Chl.b=0.2027CP(%)-1.088(R2=0.6317,P<0.001),Chl.t=0.4644CP(%)-2.3043(R2=0.7391,P<0.001);可溶性糖(WSC)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一般线性模型分别为Chl.a=0.1418WSC(%)-0.4763(R2=0.7787,P<0.001),Chl.b=0.1011WSC(%)-0.4885(R2=0.6150,P<0.001),Chl.t=0.2416WSC(%)-1.078(R2=0.7326,P<0.001)。牧草品质主要与CP含量正相关,而CP中一半以上蛋白为Rubisco酶,Rubisco酶为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因此,CP的含量与叶绿素含量相关。不同叶绿素含量的植物叶片可以通过无人机可见光图像反映出来。在牦牛四季放牧系统,无人机可见光图像的平均像素亮度值(y)与牧草营养品质可用一般线性方程拟合。其中亮度值与CP和WSC的拟合较好,拟合方程分比为:y=-8.1831CP(%)+162.43(R2=0.6647,P<0.001);y=-4.3113WSC(%)+141.64(R2=0.5517,P<0.001)。模型验证,CP的验证数据分别为E=0.707、RS=-2.044%,RMA=7.283%,RMSE=0.746,R2=0.7574和Pearson’s r=0.870。WSC的验证数据分别为E=0.716,RS=1.667%,RMA=11.994%,RMSE=1.391,R2=0.7575和Pearson’s r=0.870。

柴青宇[10](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二、饲草品质:评价动植物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草品质:评价动植物复合体(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多糖的简介
    1.2 植物多糖的功能
        1.2.1 降血糖作用
        1.2.2 降血脂作用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2.5 改善肠道结构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1.3 复合植物多糖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3.1 复合植物多糖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1.3.2 复合植物多糖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1.3.3 复合植物多糖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 复合植物多糖的市场前景
    1.5 中国肉鸭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复合植物多糖
        2.1.2 试验日粮
    2.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复合植物多糖的组成与结构检测
        2.3.2 复合植物多糖的体外理化性质检测
        2.3.3 生产性能
        2.3.4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2.3.5 免疫机能的测定
        2.3.6 抗氧化性能检测
        2.3.7 脂质代谢
        2.3.8 回肠形态测定
        2.3.9 盲肠中微生物菌群的测定与分析
        2.3.10 盲肠中代谢组的测定与分析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植物多糖组成与结构分析
        3.1.1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1.2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分子量
        3.1.3 甜叶菊多糖和苜蓿多糖的FT-IR近红外分析
    3.2 复合植物多糖的体外理化性质检测
        3.2.1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2 持油力的测定
    3.3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3.4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5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6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血清中免疫指标的影响
    3.7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8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3.9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回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3.10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3.10.1 盲肠微生物区系概况
        3.10.2 添加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盲肠微生物菌群分布的影响
        3.10.3 添加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盲肠中差异菌群分析
        3.10.4 盲肠中差异性微生物的LEFse分析
    3.11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代谢组的影响
        3.11.1 盲肠中代谢物概况
        3.11.2 盲肠中被富集到的代谢通路
        3.11.3 差异性代谢通路
    3.12 生产性能-微生物组-代谢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复合植物多糖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4.2 复合植物多糖体外理化性质分析
    4.3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4.4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5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免疫机能的影响
    4.6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7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脂质代谢的影响
    4.8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回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4.9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4.10 复合植物多糖对樱桃谷肉鸭肠道代谢组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3)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2.2 草地蒸散发的影响机制
        1.2.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内容
        1.3.1 草地蒸散发及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1.3.2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1.3.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1.3.4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1.4 本论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点
        2.1.2 植被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2 观测与仪器
        2.2.1 草甸草原的通量观测
        2.2.2 草地生物多样性观测
    2.3 其他地面数据
        2.3.1 气象数据
        2.3.2 遥感数据
        2.3.3 土地利用数据
    2.4 湍流资料质量控制
    2.5 研究方法
        2.5.1 草地湍流通量观测
        2.5.2 生物多样性计算
        2.5.3 基于SEBAL模型的实际蒸散发模拟
        2.5.4 雨水资源化潜力
第三章 草地生长季气象因子及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1 草地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湿度与降雨变化特征
        3.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3 空气温湿度变化特征
        3.1.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3.2 草地下垫面辐射与能量平衡
        3.2.1 草地下垫面小气候平均日变化
        3.2.2 草地下垫面辐射平衡与能量闭合
        3.2.3 草地下垫面净辐射与可能蒸散量
    3.3 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3.4 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4.1 区域植被类型及变化
    4.2 区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4.3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4 降水与气温对区域蒸散发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影响
    4.5 区域植被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植被类型变化
    5.2 实际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2.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5.2.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和蒸降差的变化
        5.3.1 蒸散发的变化
        5.3.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变化
        5.3.3 蒸降差的变化
    5.4 群落特征对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场蒸散发的影响
        5.4.1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多样性对蒸散发的影响
        5.4.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均匀度对蒸散发的影响
        5.4.3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盖度对蒸散发影响
        5.4.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生物量对蒸散发的影响
    5.5 草地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6.1 多样性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6.2 结构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群落功能群组成变化
    6.3 质量效应---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质量变化
    6.4 功能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功能变化
    6.5 防风固沙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防风固沙功能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KLF6 基因研究进展
        1.1 KLF家族研究进展
        1.2 KLF6 基因概述
        1.3 KLF6 基因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
    第二章 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2.1 转录组测序概述
        2.2 转录组测序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3 多组学联合分析方法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3.1 代谢组学概述
        3.2 代谢组学在动物脂质代谢的研究进展
    第四章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4.1 基因编辑技术概况
        4.2 CRISPR/Cas9 技术在动物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m RNA-mi RNA联合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与鉴定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KLF6 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及其对乳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KLF6 基因乳腺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对乳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专用肥及其配合有机肥、绿肥对伦晚脐橙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专用肥与减施增效
        1.2.2 生物有机肥与减施增效
        1.2.3 果园绿肥与减施增效
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地点
    3.2 试验设计
    3.3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3.3.1 土壤样品
        3.3.2 叶片样品
        3.3.3 果实样品
        3.3.4 绿肥样品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4.3 植物理化性质测定
        3.4.4 果实产量品质测定
    3.5 数据分析
4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伦晚脐橙的作用
    4.1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4.2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2.1 果实外观品质
        4.2.2 果实内在品质
        4.2.3 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4.3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果实氮磷钾携出与养分效率的影响
        4.3.1 果皮氮磷钾携出量
        4.3.2 果肉氮磷钾携出量
        4.3.3 果实氮磷钾携出量与携出率
    4.4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春梢叶片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4.1 春梢叶片氮含量
        4.4.2 春梢叶片磷含量
        4.4.3 春梢叶片钾含量
    4.5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对伦晚脐橙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4.5.1 土壤pH、有机质含量
        4.5.2 土壤碱解氮含量
        4.5.3 土壤有效磷含量
        4.5.4 土壤速效钾含量
    4.6 连续减施专用肥及配施有机肥果实产量、品质与土壤肥力相关性
5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伦晚脐橙的作用
    5.1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5.2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5.2.1 果实外观品质
        5.2.2 果实内在品质
        5.2.3 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5.3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果实氮磷钾携出与养分效率的影响
        5.3.1 果皮氮磷钾携出量
        5.3.2 果肉氮磷钾携出量
        5.3.3 果实氮磷钾携出量与携出率
    5.4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绿肥植株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5.4.1 绿肥植株干物质量
        5.4.2 绿肥植株氮磷钾积累量
    5.5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春梢叶片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5.1 春梢叶片氮含量
        5.5.2 春梢叶片磷含量
        5.5.3 春梢叶片钾含量
    5.6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伦晚脐橙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5.6.1 土壤pH、有机质含量
        5.6.2 土壤碱解氮含量
        5.6.3 土壤有效磷含量
        5.6.4 土壤速效钾含量
    5.7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对伦晚脐橙园土壤酶活性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5.7.1 土壤蔗糖酶活性
        5.7.2 土壤脲酶活性
        5.7.3 土壤磷酸酶活性
        5.7.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5.7.5 土壤物理性状
    5.8 减施专用肥配种绿肥果实产量、品质与土壤特性相关性
6 讨论
    6.1 柑橘专用肥及其减量施用对伦晚脐橙的提质增效作用
    6.2 柑橘专用肥与有机肥配施对伦晚脐橙的提质增效作用
    6.3 柑橘专用肥减施配种绿肥对伦晚脐橙的提质增效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老化处理对老芒麦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
        1.1.1 老芒麦种质资源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1.1.2 老芒麦种质资源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中的重要性
    1.2 种子老化研究进展
        1.2.1 种子老化及研究意义
        1.2.2 种子老化机理及相关研究
    1.3 转录组测序及其应用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种质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老化处理
        2.2.2 老化材料活力指标测定
        2.2.3 老化材料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4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老化处理对种子活力指标的影响
    3.2 老化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老化处理对种子SOD和 POD活性的影响
        3.2.2 老化处理对种子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3 老化处理对种子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3.3 理化指标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老化老芒麦种子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4.1 总RNA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3.4.2 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序列组装
        3.4.3 Unigene功能注释
        3.4.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5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3.4.6 差异基因RT-PCR验证
4 讨论
    4.1 老化处理对种子理化特性的影响
        4.1.1 种子活力
        4.1.2 抗氧化酶活性
        4.1.3 膜完整性
        4.1.4 贮藏物质
    4.2 转录组测序分析
        4.2.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2.2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粳糯谷子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与DUS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谷子生物学特性和起源
    1.2 谷子生产与分布
    1.3 谷子的营养价值
        1.3.1 碳水化合物
        1.3.2 蛋白质和氨基酸
        1.3.3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1.4 Waxy基因与淀粉合成相关酶
    1.5 转录组测序及其应用
        1.5.1 RNA-seq技术
        1.5.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上的应用
        1.5.3 转录组测序在谷子上的应用
    1.6 谷子DUS测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与取样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1.5 酶活性测定方法
    2.2 粳谷和糯谷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2.1 总RNA提取
        2.2.2 RNA质量检测
        2.2.3 文库构建及测序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2.3 谷子高代品系DUS测试与评价
        2.3.1 试验材料及来源
        2.3.2 试验地概况
        2.3.3 试验设计
        2.3.4 测定方法
        2.3.5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动态变化
    3.2 转录组表达情况
        3.2.1 测序序列统计与质控
        3.2.2 物种已知注释信息统计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基因表达值密度及重复性评估
    3.3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1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
        3.3.2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3.3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3.4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显着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5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6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筛选及分析
    3.4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1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
        3.4.2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3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4.4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显着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5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6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6 谷子高代品系DUS测试与评价
        3.6.1 参试品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6.2 参试品系农艺性状的一致性分析
        3.6.3 参试品系特异性分析
4 讨论
    4.1 粳糯谷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
    4.2 转录组表达情况
    4.3 公谷68 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 赤谷4 号不同灌浆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5 谷子高代品系DUS测试与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撂荒地自然演替过程对土壤团聚体及牧草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撂荒地自然演替研究现状
        1.2.2 撂荒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撂荒地土壤团聚体养分研究现状
        1.2.4 撂荒地植被演替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土壤团聚体评价参数
        2.3.2 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影响
        3.1.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3.1.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1.3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及土壤团聚体养分的影响
        3.2.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3.2.3 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养分含量的关系
    3.3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的影响
        3.3.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多样性的影响
        3.3.2 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牧草多样性的关系
        3.3.3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营养元素的影响
        3.3.4 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牧草营养元素的关系
        3.3.5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3.6 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牧草品质的关系
4 讨论
    4.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影响
        4.1.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4.1.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的影响
        4.2.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4.2.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的影响
    4.3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的影响
        4.3.1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多样性的影响
        4.3.2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营养元素的影响
        4.3.3 撂荒地自然演替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的高寒草甸牧草品质和土壤水分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无人机技术在草地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3.2 土壤水分测定的研究进展
        1.3.3 牧草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1 土壤水分
        1.4.2 牧草营养品质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技术路线
        2.2.1 土壤水分
        2.2.2 牧草营养品质
    2.3 试验设计
        2.3.1 样地设置
        2.3.2 无人机操作规程
        2.3.3 牧草的生物化学参数的测定
        2.3.4 无人机可见光图像获取
        2.3.5 可见光图像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2.3.6 数据分析及验证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无人机技术估测土壤水分
    3.2 无人机技术估测牧草营养品质
        3.2.1 无人机可见光图像与叶绿素关系
        3.2.2 叶绿素含量与不同营养成分关系
        3.2.3 无人机可见光图像与不同营养成分关系
    3.3 估测模型的实用性检验
        3.3.1 土壤水分
        3.3.2 牧草营养品质
第四章 讨论
    4.1 土壤水分
    4.2 牧草营养品质
第五章 结论
    5.1 土壤水分
    5.2 牧草营养品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饲草品质:评价动植物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植物多糖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D]. 李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D]. 张小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基于mRNA-miRNA分析的牛乳脂代谢功能基因筛选及KLF6基因功能验证[D]. 夏立新. 吉林大学, 2021
  • [5]专用肥及其配合有机肥、绿肥对伦晚脐橙的作用[D]. 陈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6]老化处理对老芒麦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分析[D]. 解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粳糯谷子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与DUS测试[D]. 李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撂荒地自然演替过程对土壤团聚体及牧草特性的影响研究[D]. 孟和那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基于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的高寒草甸牧草品质和土壤水分监测[D]. 郁尚钊. 兰州大学, 2021
  • [10]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牧草质量:评估动植物复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