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的抗性监测及其对扑虱灵的抗性机理

白背飞虱的抗性监测及其对扑虱灵的抗性机理

论文摘要

白背飞虱是世界性水稻的主要害虫,过去20多年在许多国家严重发生危害。室内测定了5个地区白背飞虱幼虫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用点滴法测定湖南,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种群4龄幼虫对6种杀虫剂的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白背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其中对扑虱灵的抗性水平最高,达到高抗到极高抗水平。用白背飞虱敏感和抗性品系4龄幼虫测定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氧化酶抑制剂SV1,、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扑虱灵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敏感品系幼虫测定上述酶抑制剂对扑虱灵分别增效2.4,1.5,3.0及1.1倍,而抗性品系分别增效54.4,15.0,10.8及7.5倍,抗性品系增效倍数与敏感品系增效倍数之比值分别为22.7,10.0,3.6及6.8倍。这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扑虱灵的增效作用最明显(22.7倍),是白背飞虱对扑虱灵抗性的主要生化代谢机理,而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扑虱灵的增效作用(7.5倍)显著低于PBO,因此,与白背飞虱对扑虱灵抗性的关系不大。以4龄幼虫整体匀浆为母液,测定和比较白背飞虱敏感和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07倍和1.02倍,两品系间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白背飞虱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无关。以解剖5龄幼虫的中肠匀浆液为母液,测定抗性和敏感品系白背飞虱的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分别为0.1736和0.1840nmol/mgpr/min,抗性品系的酶活性为敏感品系的1.06倍,两者差异也不显著,表明白背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作用无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白背飞虱抗药性现状
  • 1.2 白背飞虱抗药性机理
  • 1.2.1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 1.2.2 解毒作用增强
  • 1.2.3 靶标敏感性下降
  •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白背飞虱
  • 2.2 供试药剂及试剂
  • 2.3 抗性监测方法
  • 2.4 增效作用测定方法
  • 2.5 酶活性测定
  • 2.5.1 酯酶活性测定
  • 2.5.2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测定
  • 2.5.3 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
  • 2.5.4 蛋白质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抗药性监测结果
  • 3.1.1 敏感种群毒力基线测定结果
  • 3.1.2 白背飞虱对仲丁威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3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4 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5 白背飞虱对丁硫克百威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6 白背飞虱对锐劲特的抗性监测结果
  • 3.1.7 白背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监测结果
  • 3.2 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 3.3 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比较
  • 3.4 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白背飞虱的抗性监测及其对扑虱灵的抗性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