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会前,代表忙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虞晓斌,姚敏剑[1](2017)在《提升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效率的方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高度依赖信息化,但目前信息化效率参差不齐,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分析制约因素,引入个性化界面;事项告警和管理;固化和图形化流程;高效审批和会议管理等方法,探讨提高信息化效率的方案。
余万里,肖河[2](2014)在《奥巴马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文中提出2009-2012年,奥巴马执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对与中国的合作寄予期望,但中美关系最终失去了"合作共赢"的机遇。随后,中美围绕经贸、汇率、对台军售、达赖与人权、朝核等传统问题的斗争持续不休,安全与军事互信持续恶化。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围绕东海、南海领海争端的斗争成为中美之间新的博弈领域。2012年,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力图超越大国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在两国力量结构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理念要在现实中落实还需要双方付出巨大努力。
王萍[3](2014)在《“民主是一个技术活”——记北京市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佟克克》文中提出在北京市人大系统,佟克克可谓大名鼎鼎,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气场很强。但初次见面,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却是谦和、儒雅,似乎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谈吐不凡的学者。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慢慢发现,他平和的外表背后,蕴含着火一样的热情。特别是谈到人大工作,他口若悬河,有说不完的话,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激情。他对记者说,他虽然来人大只有几年,但深深地爱上了人大工作,有
陆学进,何家玉,黄凯,朱蓓宁,苗蓓,俞新美[4](2013)在《全国“两会”前 代表忙些啥》文中研究指明又到阳春三月,又逢全国“两会”。 在今年1月举行的省人代会上,作为在各自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志,来自我市的张国华、刘璠、潘建华、孙秀芳、陆亚萍、陈锦石、昝圣达、倪涛、徐长江等9人光荣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3人为连任。近日,他?
贺蕾[5](2012)在《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会”越来越为媒介所关注,每年三月,国内外新闻记者聚焦人民大会堂,激烈的新闻争夺战成为每年春天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从历史来看,“两会”曾有秘密召开,待会议结束才发布公告的情形。从会后发布新闻公报到媒体全程同步报道,“两会”报道总量从十几条到十几版,采访“两会”的记者从二三百到二三千,这些不过十余年、二十余年、三十余年的事情。三十余年间,媒介“两会”报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从媒介社会学视角开展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1年“两会”报道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首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将这一特点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会发现但凡大背景比较宽松,《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就会比较放得开,能传递更多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反之则显得比较沉闷。与之同时,每一阶段“两会”报道中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事件要素必然是当时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方面。其次,《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表明,不同时期的“两会”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情境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应对。也就是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既报道了“两会”新闻,也展示了整个社会场景,同时又反映了媒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作为与困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只能受限于社会情境的影响。其三,从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1978-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这两个层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变化各有不同。而从宏观构造层面来看,从民主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两会”是《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从未发生变化的主题框架,不断演变的只是在这一框架下民主的程度与表现。1978-2011年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正是通过“两会”这一窗口呈现了1978-2011年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讲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故事。
阮慧玲,李裕华,王宜峻[6](2004)在《会前,代表忙什么?》文中提出 全省人民瞩目的盛会——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即将召开。这是我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未来一年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大会上唱"主角"的省人大代表,他们在会前忙些什么,是否做好充分准备?这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本刊记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了下来,正是要告诉读者——
二、会前,代表忙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前,代表忙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效率的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 0 引言 | 
| 1 梳理生产管理信息化拥堵点 | 
| 1.1 信息传递损耗 | 
| 1.2 信息传递令牌不透明 | 
| 1.3 审批效率较低 | 
| 2 解决方案 | 
| 2.1 固化信息, 化繁为简 | 
| 2.2 动态图形化 | 
| 2.3 多方位提高审批便捷性 | 
| 2.4 其他提效方法 | 
| 3 方案预想效果 | 
| 3.1 用户界面 | 
| 3.2 界面样例 | 
| 3.3 举例 | 
| 2.4其他管理辅助模块和可能的扩展功能块介绍 | 
| 4 结语 | 
(2)奥巴马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 2009年:“高开” | 
| (一)“同舟共济” | 
| (二)“战略再保证” | 
| (三)“蜜月期”的终结 | 
| 2010年:“震荡” | 
| (一)遭遇密集挑战 | 
| (二)天安号事件失控与军事关系恶化 | 
| (三)美国改变南海政策 | 
| (四)钓鱼岛撞船事件与延坪岛炮击 | 
| 2011年:“低走” | 
| (一)胡锦涛访美成行 | 
| (二)安全交流与人权攻势 | 
| (三)美国构建“太平洋世纪” | 
| 2012年:“新型大国关系” | 
| (一)“前无古人的新型合作关系” | 
| (二)中美战略互疑 | 
| (三)日本“购岛”风波的冲击 | 
| (四)领导层更替前后的中美关系 | 
| 结语 | 
(3)“民主是一个技术活”——记北京市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佟克克(论文提纲范文)
| “我是朝阳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 
| “完善规则推进朝阳科学发展民生幸福” | 
| “创新就是要往程序里一点点注入实质性内容” | 
| 预算监督:“通过微调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 
| “人大常委会要让代表忙起来” | 
| “代表工作室是托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基石” | 
| 站在书本上读书完成角色转换 | 
| 链接 感受代表工作室:载体作用很重要 | 
(5)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 
| 一、两会 | 
| 二、“两会”报道 |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 | 
| 二、关于其他媒体“两会”报道的研究 | 
|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进路 | 
| 一、理论与方法 | 
| 二、分期依据 |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 
| 注释 | 
| 第二章 破局与尝试: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观念转变与业务改革 | 
| 第三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一、稿源:从以新华社稿件为主到以“本报”稿件为主 | 
| 二、定位:从宣传举国盛事到回归会议报道 | 
| 三、形式:清除文革遗风,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 
| 四、内容:从重人大到人大政协并重 | 
| 第四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 一、代表委员:从先进群体到履职个体 | 
| 二、分组审议:从一致同意热烈拥护到出现批评和质询 | 
| 三、开放程度:从无到有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 
| 四、会外群众:从热烈欢呼坚决拥护到提出意见建议 | 
| 小结 | 
| 注释 | 
| 第三章 调整与回归: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保持稳定与深化改革 |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双重属性与技术发展 | 
| 第三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一、围绕主旋律组织报道 | 
| 二、报道模式初步形成 | 
| 三、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 
| 四、策划意识不断增强 | 
| 第四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 一、“两会”制度:日渐规范 | 
| 二、“两会”会风:日趋务实开放 | 
|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 
| 四、“两会”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 
| 小结 | 
| 注释 | 
| 第四章 协商与对话: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以人为本与和谐蓝图 |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 
| 第三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 一、《两会特刊》的创办及扩版 | 
| 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 
| 三、报道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 
| 四、报道形式的创新 | 
| 第四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 一、“两会”制度:凸显成效渐趋完善 | 
| 二、“两会”会风:务实开放与时俱进 | 
| 三、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增强履职能力提高 | 
| 四、“两会”影响:与百姓更近与世界更近 | 
| 小结 | 
| 注释 | 
| 第五章 媒介与民主:《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分析 |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 
| 一、“两会”职能的实现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 二、会风开放务实高效关注民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增强能力提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 四、公众关注和有序参与“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两会”框架中“民主”话语体系变化 | 
| 一、社会主义民主 | 
|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 
| 三、合流与统一 |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分析 | 
| 一、角色定位 | 
| 二、内容约束 | 
| 三、社会情境 | 
| 第四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效果分析 | 
|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不同观点 | 
| 二、《人民日报》中看不到的“两会”场景 | 
| 三、不同的民主理论及其不同的媒介期待 | 
| 四、《人民日报》未来“两会”报道建议 | 
| 小结 | 
| 注释 | 
| 结语:未完成的使命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四、会前,代表忙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效率的方案探讨[J]. 虞晓斌,姚敏剑. 科技视界, 2017(09)
 - [2]奥巴马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J]. 余万里,肖河.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5)
 - [3]“民主是一个技术活”——记北京市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佟克克[J]. 王萍. 中国人大, 2014(09)
 - [4]全国“两会”前 代表忙些啥[N]. 陆学进,何家玉,黄凯,朱蓓宁,苗蓓,俞新美. 南通日报, 2013
 - [5]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 贺蕾. 复旦大学, 2012(02)
 - [6]会前,代表忙什么?[J]. 阮慧玲,李裕华,王宜峻. 人民政坛, 2004(01)
 
标签:两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