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但由于古建筑特殊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殊的建构方式,在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难度,并有一些条件的限制,使得古建筑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相对其历史性和艺术性方面的较少。本文经过对建筑历史及考古资料整理分析,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宋代八架椽六铺作分心斗底槽殿堂为原型,通过相似原理和结构实际受力情况确定试验模型,即三榀1:4木构架缩尺模型。木构架模型榫卯节点,采用马炳坚先生所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记载的倒梯形燕尾榫卯制作方法。根据古建筑木构架与柱础、柱顶的连接条件,对试件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进行了合理假定,对此三榀木构架模型进行了结构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分析了木构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从而得出木构架P-Δ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并对其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建立结构恢复力模型,探讨了结构的破坏机制。根据Park法,将木结构的骨架曲线简化为三线型(带退化段)骨架曲线。根据简化的木结构骨架曲线确定了木构架的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和延性指标。最后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对本次试验所采用的双跨木构架模型进行了受力分析。榫卯节点通过加入接触单元来模拟木结构构架的半刚性特性,得出了构架的整体变形图、以及X、Y、Z三向应力下的应力云图。通过荷载—位移骨架曲线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以及对骨架曲线关键点荷载与位移的分析,得出ANSYS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精度较高。通过对宋代木构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试验与理论数据结果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抗震研究的意义
  • 1.1.2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点
  • 1.2 国内外木结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木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木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木结构研究的文化历史意义
  • 1.3.2 木结构性能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殿堂式木构架结构特点及力学分析
  • 2.1 殿堂结构平面、立面、剖面布置
  • 2.1.1 殿堂结构平面布置
  • 2.1.2 结构立面布置
  • 2.1.3 结构剖面布置
  • 2.2 柱与基础的联结
  • 2.3 木构架榫卯半刚性连接力学分析
  • 2.3.1 榫卯传力方式
  • 2.3.2 杂交梁单元
  • 2.3.3 基于割线刚度的等效木构架
  • 2.3.4 基于等效木构架的虚拟侧向荷载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古建木构架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 3.1 木材特性
  • 3.1.1 木材的物理性质
  • 3.1.2 木材的力学性能
  • 3.2 木材材性试验
  • 3.2.1 含水率测定
  • 3.2.2 抗拉强度测定
  • 3.2.3 抗压强度测定
  • 3.2.4 抗剪强度测定
  • 3.2.5 抗压弹性模量测定
  • 3.2.6 抗弯弹性模量测定
  • 3.2.7 抗弯强度测定
  • 3.2.8 泊松比测定
  • 3.3 拟静力试验方法简介
  • 3.4 试验目的
  • 3.5 试验概况
  • 3.5.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3.5.2 试验设备与装置
  • 3.5.3 测点布置
  • 3.6 试验内容
  • 3.6.1 试验加载制度
  • 3.6.2 试验过程及结果
  • 3.7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7.1 构架滞回性能分析
  • 3.7.2 构架骨架曲线及其特征
  • 3.7.3 构架延性及耗能
  • 3.7.4 构架强度和刚度退化
  • 3.7.5 构架P-Δ恢复力模型
  • 3.7.6 侧角的减振
  • 3.8 原型结构分析
  • 3.9 小结
  • 第四章 古建筑半刚性木构架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及有限元程序ANSYS概述
  • 4.1.1 有限单元法概述
  • 4.1.2 有限元程序ANSYS概述
  • 4.2 接触问题与非线性分析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单元选择
  • 4.3.2 模拟节点半刚性接触对的建立
  • 4.3.3 材料属性
  • 4.3.4 模型几何尺寸
  • 4.4 拟静力加载木构架有限元分析
  • 4.4.1 网格划分
  • 4.4.2 边界条件及荷载施加
  • 4.4.3 结果分析
  • 4.5 原型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仿建中国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1)
    • [2].中国古建筑修缮要点[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24)
    • [3].中国古建筑综述[J].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8(04)
    • [4].简析建筑动画于中国古建筑复原中的现实意义[J]. 智能城市 2017(03)
    • [5].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的现代意义[J]. 人文天下 2017(15)
    • [6].现代建筑中中国古建筑元素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6(28)
    • [7].科技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J]. 科技与创新 2015(08)
    • [8].论中国古建筑装饰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J]. 经济师 2015(07)
    • [9].中国古建筑营造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J]. 人民论坛 2015(32)
    • [10].光影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J]. 摄影之友 2020(05)
    • [11].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J]. 视野 2018(18)
    • [12].吴庆洲:和时间赛跑的中国古建筑大师[J]. 科学中国人 2017(01)
    • [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 出版人 2017(01)
    • [14].古建行业盛会:第六届中国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学术论坛暨《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导则》首发式在青岛成功召开[J]. 中华民居(上旬版) 2016(04)
    • [15].浅析中国古建筑与三维虚拟构建艺术的融合[J]. 明日风尚 2017(02)
    • [16].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考[J]. 缤纷 2016(11)
    • [17].仙人骑鸡[J]. 中华民居(上旬版) 2017(01)
    • [18].古建大树(下)[J]. 地球 2017(04)
    • [19].中国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浅议思考[J]. 艺术品鉴 2017(09)
    • [20].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社会结构成因及其当代意义[J]. 中国文化论衡 2016(01)
    • [21].论中国古建筑术语的英译:文化传承与译介取向[J]. 东方翻译 2013(06)
    • [22].中国古建筑室外木装饰鉴赏及应用价值研究[J]. 文物世界 2020(06)
    • [23].浅议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与艺术[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24].专家揭秘中国古建筑何以千年不毁[J]. 吉林勘察设计 2015(03)
    • [25].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与应用[J]. 广东蚕业 2017(10)
    • [26].建筑的意义与传承——评《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J]. 人文天下 2018(01)
    • [27].浅析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地域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28].中国古建筑空间环境对人心理影响的探讨——以岱庙为例[J]. 艺术教育 2017(15)
    • [29].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J]. 艺术科技 2016(02)
    • [30].“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古建筑丛书》(35卷)[J]. 全国新书目 2016(05)

    标签:;  ;  ;  ;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