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微乳的制备工艺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两性霉素B微乳的制备工艺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为避免两性霉素B(AmB)溶解度差的缺点,减小注射给药引起的全身毒性,本文用十四酸异丙酯(IPM)、吐温80、异丙醇和蒸馏水制备了两性霉素B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筛选出对两性霉素B具有较大增溶作用的微乳的制备方法,考查了pH值对微乳载药量、药物在微乳中分布和微乳透皮吸收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具有最大透皮速率的微乳处方。方法通过处方前研究,建立了两性霉素B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两性霉素B原料药影响因素实验,测定了两性霉素B在水及系列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测定了两性霉素B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筛选了两性霉素B透皮吸收的接受液。通过制备工艺研究,筛选了表面活性剂、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比例。通过电导率、黏度测定确定了微乳的微观结构。筛选了对两性霉素B具有最大增溶量的载药方法,考查了空白微乳结构、pH值对微乳载药量的影响。通过电子透射电镜观察和药物含量测定推断了微乳对于两性霉素B的增溶部位及PIT(相转变温度)法的增溶机理。通过粒径及粒度分布和黏度测定对优化微乳进行了表征。通过离心实验、高温实验和加速实验对空白微乳和载药微乳的稳定性进行了考查。在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中,研究了pH值、渗透促进剂对两性霉素B微乳透皮吸收效果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制剂的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符合分析学要求。两性霉素B原料药易受光照影响。两性霉素B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1.97μg/ml,为水难溶性药物,在缓冲液溶液中的溶解度具有pH依赖性。在正辛醇/水体系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56.95,可推断两性霉素B是较理想的透皮给药模型药物。20 %乙醇-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被选作两性霉素B的透皮渗透接受液。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IPM为油相、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当Km为1:1时,形成的微乳区域最大。电导测定结果表明当O/SC<2:8时,水的质量分数为55 %70 %范围内形成的微乳为O/W型微乳。用PIT法将药物载入O/W型空白微乳中时,两性霉素B的增溶量最大,药物含量可达29.6 mg/10 ml。当pH值小于5.2或大于8.5时,微乳的载药量不会发生明显降低。PIT法通过提高药物的亲水性来提高微乳对两性霉素B的载药量,微乳对两性霉素B的增溶部位是在亲水液滴的表面。所测试的空白微乳和载药微乳均符合微乳的特性,在实验条件下均稳定。在两性霉素B微乳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中,微乳A在pH5.14时透皮速率最快,被先为优化处方。氮酮是两性霉素B的优良渗透促进剂,增渗比可达5倍以上,优化处方中加入1%的氮酮,效果最好,渗透速率可提高1.4倍。两性霉素B微乳最优处方在家兔正常皮肤上无明显可见的刺激。结论两性霉素B是较理想的透皮给药模型药物。使用PIT法,当空白微乳属于O/W型时,可获得最大的药物增溶量。调节pH值有助于药物由水相向微乳界面转移,当pH值为5.14时载药微乳稳定,且具有最大透皮速率。两性霉素B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最优处方为Km=1:1、O/SC=1:9、水含量为64 %、氮酮1 %、载药量为2.96 mg/ml。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2 两性霉素B 分析方法的建立
  • 1.3 两性霉素B 原料药的影响因素实验
  • 1.4 两性霉素B 的基本理化性质
  • 1.5 两性霉素B 经皮渗透性研究中接受液的选择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性霉素B 微乳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微乳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理论
  • 2.3 处方设计原则
  • 2.4 微乳的制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性霉素B 微乳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查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pH 值对载药量的影响
  • 3.3 药物在微乳中增溶部位的确证
  • 3.4 微乳对两性霉素B 增溶机理的探讨
  • 3.5 微乳的理化性质研究
  • 3.6 稳定性考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性霉素B 微乳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处方优化
  • 4.3 渗透促进剂对两性霉素B 体外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 4.4 渗透促进剂对微乳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 4.5 两性霉素B 微乳的皮肤刺激性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两性霉素B微乳的制备工艺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