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增苗、控叶、高积累”超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初探

冬小麦“增苗、控叶、高积累”超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初探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小麦生产的高产规律以及小麦高产途径的演变,总结了各高产途径的特点及其局限性。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新的小麦超高产途径:“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 “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的主要内容是:相对增大播种量,把上部叶片控小,实现后期高光合积累。这条途径的主要技术特点是:(1)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相对增大播种量15-20%;(2)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推迟到拔节以后,把单茎上三叶叶面积控小;(3)冲击亩产>700Kg,应选择小叶多粒重穗型品种。 此途径亩产≥600kg的关键技术指标有: (1)产量结构指标:重粒重穗型品种,亩穗数30万左右,穗粒数44—47粒,千粒重45—48g;小叶多粒重穗型品种,亩穗数为35—40万,穗粒数50—53粒,千粒重36—37.5g;多穗型品种,亩穗数50万左右,穗粒数33-35粒左右,千粒重35g左右。 (2)光合物质生产指标: 生物产量指标:1200—1500kg/亩。 经济系数指标:0.42—0.52。 光合势指标:1300—1380m2/亩·天,净光合生产率:4.1—4.4g/m2·天。干物质日增重:5.8—6.0(kg/亩·天)。 (3)群体结构指标: 冬前茎数:重粒重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为80万左右,小叶多粒重穗型品种为70万上下;春季最高茎数都为100—110万。成熟期茎数:重粒重穗型品种为30万左右,多粒重穗型品种为35万左右,多穗型品种50万左右。 (4)叶面积指数指标: 冬前为1左右,起身期>2.6,最大LAI在7左右,开花期LAI 5—5.5,灌浆期>4。 (5)源流库的关系指标: 穗叶比的指标:多穗型品种为130—140(穗/m2),重粒重穗型的品种为90(穗/m2)左右,小叶多粒重穗型品种为100(穗/m2)左右。 粒叶比指标:多穗型品种为0.45粒/cm2为宜,重粒重穗型品种为0.4粒/cm2左右为宜,小叶多粒重穗型品种0.51—0.55粒/cm2为宜。粒叶重比的指标为18-19mg/cm2 这条途径的增产机理是:通过增苗增加亩穗数,扩大库容量,通过春季推迟肥水,缩小了单株上三叶面积,总叶面积保持稳定,通风透光效果好。提高了净光合生产率,在后期延长了光合功能时间,增加了光合产物积累,降低了物质消耗。使源流库在高水平上协调平衡。取得超高产的产量。 此途径适用于指导亩产>600kg水平的华北地区的冬小麦超高产栽培。

论文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小麦超高产的研究现状
  • 1.2.1 小麦产量形成的基本规律
  • 1.2.2 小麦高产途径
  • 1.2.3 小麦超高产的技术途径
  • 1.2.4 小麦超高产典型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田的土壤条件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2.4 试验设计
  • 2.5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高产麦田的产量与产量结构
  • 3.2 超高产田的群体发展动态
  • 3.2.1 茎蘖动态
  • 3.2.2 叶面积指数变化
  • 3.2.3 密度与株型配合
  • 3.3 超高产田光合生产特征
  • 3.3.1 光合生产率
  • 3.3.2 干物质积累动态
  • 3.3.3 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与产量的关系
  • 3.4 超高产麦穗花粒分布
  • 3.4.1 不同产量水平麦穗小穗粒数(从上到下)分布
  • 3.4.2 不同产量水平麦穗小花单粒重分布
  • 3.4.3 不同产量水平麦穗小穗粒重分布
  • 3.5 超高产田的源库平衡特点
  • 3.6 超高产麦田效益分析
  • 3.7 小结
  • 3.7.1 关于“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的技术特征
  • 3.7.1.1 “增苗、控叶、积累”栽培法的技术原理
  • 3.7.1.2 “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的主要技术要求
  • 3.7.2 关于“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亩产>600kg的关键指标
  • 4 讨论
  • 4.1 关于优良品种在小麦超高产中的作用
  • 4.1.1 高产典型采用的品种
  • 4.1.2 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
  • 4.2 关于培肥地力和肥水运筹在超高产中的作用
  • 4.3 关于小麦超高产与光合生产的关系
  • 4.4 “增苗、控叶、积累”栽培法的适用范围
  • 4.5 突破700kg/亩的超高产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穗型水稻品种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08)
    • [2].重穗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成优33的选育[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3)
    • [3].重穗型杂交水稻植株抗倒伏性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3)
    • [4].重穗型水稻恢复系黔恢35的选育及应用[J]. 种子 2019(05)
    • [5].重穗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15号在福建邵武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杂交水稻 2013(04)
    • [6].烯效唑对遮阴下重穗型水稻渝香203茎秆形态结构和抗倒伏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6)
    • [7].重穗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3)
    • [8].重穗型水稻品种Ⅱ优6078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9].重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0)
    • [10].不同行距和播量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4)
    • [11].水稻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4(02)
    • [12].重穗型恢复系蜀恢527成熟胚高频率植株再生及其基因转化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8(02)
    • [13].重穗型两系杂交中籼新品种未两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J]. 园艺与种苗 2020(01)
    • [14].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7(04)
    • [15].重穗型籼稻迟熟恢复系泸恢23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2016(06)
    • [16].旌德县重穗型杂交水稻经济性状的通径分析与栽培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4)
    • [17].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J]. 中国稻米 2013(06)
    • [18].重穗型杂交水稻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8)
    • [19].重穗型变异材料爪哇稻22的生理性状和遗传特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06)
    • [20].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生理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23)
    • [21].广汉、郫县水稻高产创建攻关田亩产突破800公斤[J]. 四川农业科技 2008(11)
    • [22].新育成水稻三系不育系综合农艺性状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01)
    • [23].我国在应用核技术育种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8)
    • [24].遮阴对重穗型杂交水稻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0(02)
    • [25].宜香4106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J]. 中国种业 2008(03)
    • [26].豫教5号小麦新品种简介及栽培技术要点[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4(12)
    • [27].重穗型杂交稻甬优17在建阳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4(03)
    • [28].杂交水稻冈优881高产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 2008(06)
    • [29].30个水稻杂交组合在四川南部农艺性状差异研究[J]. 农业科学研究 2014(01)
    • [30].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  

    冬小麦“增苗、控叶、高积累”超高产栽培技术指标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