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社会风俗变迁

清末新政与社会风俗变迁

论文题目: 清末新政与社会风俗变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 赵立霞

导师: 郭大松

关键词: 清末,新政,社会风俗变迁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社会风俗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最终表现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社会风俗沿着一定的规律缓慢演变。然而在中国近代百年时间,尤其是清末十年,由于政府强力推出全方位改革社会的各种政策措施,社会处于极为活跃的发展时期,呈现出转型社会特有的社会风气。社会风俗的演变打破常规,呈现出变化速度快、范围广、程度深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社会风俗这种打破常规、短时间的迅猛变迁,与政府行政措施紧密相关,充分展示了行政手段引导与风俗急剧变迁的规律。在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度,兴建新式学堂。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与社会风俗的养成息息相关,历代政府凭借教育灌输给人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改革科举制度促成新式学堂的兴建、留学热潮的出现,新的教育体系必然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生的行为发生了蜕变,养成新的习惯。学生的群体凝聚力加强,重文轻武习俗、等级伦理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女学的建立促进女子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经济上,清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植根于经济之上的社会风俗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形成重商风气,商人阶层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在社会上发生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改变了原来农业、手工业单一的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习俗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政治上,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首先带来官场学习新知识、改善行政作风、废除官场陋俗的新气象。其次地方自治思想兴起,随之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风气,而在自治基础上兴起的市政建设热潮,改善了中国人生存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交通风俗、卫生观念。最后,则表现为士绅参政热情高涨与报刊舆论发达。在社会风俗上,清政府首先消除满汉畛域,改变了人为制造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其次系统地整顿了中国的一系列陋俗,诸如毒品、赌博、迷信等。在风俗改革中官员群体率先打破中国各种禁忌起开导社会风气的作用。礼部的改革说明了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最终衰落。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及现实作用

(二) 学术史综述

1. 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2. 学术著作

3. 论文

4. 存在问题

(三)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 相关界定

一、教育改革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 废科举兴学堂

1. 废科举

2. 兴办新学堂热潮

(二) 新学风的蓬勃发展

1. 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

2. 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3. 尚武

4. 新名词与新观念的兴盛

(三) 女学与女性群体的变化

1. 兴建女学热潮

2. 女学与女子解放

3. 女子的社会参与

(四) 出国留学热

1. 出国留学热

2. 政府导向与留学潮涨落

(五) 庙产兴学与风俗变迁

二、经济改革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 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 工商业政策与风俗变迁

1. 工商业政策

2. 商人群体的变化

(三) 农业改良与风俗变迁

(四) 经济建设与风俗变迁

1. 交通改革与风俗变迁

2. 自开商埠与风俗变迁

3. 开发矿业与风俗变迁

4. 推广新工艺与风俗变迁

5. 开办赛会与风俗变迁

(五) 消费习俗的变迁

1. 喜用洋货

2. 趋新奢侈

三、政治改革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 官场新风气

1. 官员再教育与官员新风气的形成

2. 整顿吏治与扭转颓风陋习

(二) 地方自治与移风易俗

1. 地方自治的兴盛

2. 市政建设热潮

(三) 舆论发达

1. 从咨议局争论公文用“札”看“庶政公诸舆论”的影响

2. 报刊舆论发达

四、政府风俗改革

(一) 消除满汉畛域

1. 筹谋旗人生计

2. 统一满汉服丧之制

3. 满汉融合

(二) 禁毒

(三) 禁赌

(四) 禁淫祀

(五) 官员与清末风俗改革

1. 官员传统观念的演变

2. 开风气之先导

3. 传统礼仪的最终衰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9-26

参考文献

  • [1].清末新政政治改革论析[D]. 李冬雪.东北师范大学2018
  • [2].袁世凯与清末政局研究[D]. 张斌.青岛大学2018
  • [3].“清末新政”败因:基于政治观念的考察[D]. 徐婷.华中师范大学2011
  • [4].清末新政与儒学的衰亡[D]. 刘梅.辽宁师范大学2006
  • [5].言官与清末新政[D]. 韩磊.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 [6].“清末新政”(1901-1911)中的吏治问题研究[D]. 张昌涛.华南师范大学2003
  • [7].赵尔巽与奉天清末新政改革[D]. 臧新英.齐齐哈尔大学2011
  • [8].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 韩玉梅.吉林大学2007
  • [9].清末新政在地方推行之困境[D]. 瞿骏.华东师范大学2004
  • [10].试论清末新政的矛盾[D]. 冯荣.吉林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慈禧与清末新政的启动及转轨[D]. 黎俊祥.安徽师范大学2005
  • [2].试论清末新政的矛盾[D]. 冯荣.吉林大学2005
  • [3].清末新政与移风易俗[D]. 孙国雁.东北师范大学2006
  • [4].清末民变与社会变迁(1902~1911年)[D]. 江斐.上海师范大学2005
  • [5].清末新政中的统治阶级政争[D]. 靳丽波.吉林大学2006
  • [6].近代化理念下教育体系的转型[D]. 马晓艳.安徽大学2005
  • [7].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D]. 王洪涛.西北大学2005
  • [8].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 费秋香.华中师范大学2001
  • [9].“清末新政”(1901-1911)中的吏治问题研究[D]. 张昌涛.华南师范大学2003
  • [10].清末新政在地方推行之困境[D]. 瞿骏.华东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清末新政与社会风俗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