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川西坳陷中段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川西坳陷中段丰谷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地表剖面、钻井岩心、薄片、测井曲线及常规物性测试分析资料等的观察、对比研究分析,查明了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特征、裂缝发育特征等。通过对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沉积相、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并对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指出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而阐述丰谷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中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丰谷构造须四段岩性为浅灰、灰、深灰色细—粗粒岩屑(钙屑)砂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含钙细粒钙屑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黑、黑色(粉砂质)泥页岩、炭质页岩等的略等厚或等厚互层,局部层段夹煤层。本次研究认为须四段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裂缝和孔隙两大类,其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或孔隙型,孔隙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保留了部分残余原生粒间孔隙,次为铸模孔、晶间孔、溶缝等。须四段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致密化强、超高压、岩相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但局部仍发育有孔渗性相对较好的储层段(以下称“优质储层”),其孔隙度大于6%,其岩性以中—粗粒岩屑(钙屑)砂岩为主,次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须四段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控制。须四段的优质储层段的分布受到沉积微相控制,优质储层段主要发育在潮汐影响的河道、潮下潮间水道、沙坝及冲洗坝等微相的厚层砂岩中,砂体单层厚度大,泥质含量少,伽马值一般在28~41API之间;其岩性以灰色—浅灰色中—粗粒岩屑(钙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有利沉积相是致密砂岩储层中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沉积环境(相)通过控制沉积物的组分、颗粒粒度、分选性、磨圆度、层间水及孔隙流体的成分、砂体厚度与展布等,决定了优质储层形成物质基础,进而影响成岩作用演化、成岩作用类型、孔隙演化及孔隙类型,从而决定了最终储层的储集性优劣及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同时,成岩作用的演化与丰谷构造的构造位置、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及须四段煤系地层有机酸的生成密切相关。影响须四段孔隙发育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普遍发育,其强度主要受埋深、所处的前陆构造带位置、岩性及矿物成分的影响。压实—压溶作用是丰谷构造须四段储集砂岩孔隙度降低、砂岩致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须四段砂岩储层致密、孔隙度急剧降低的最主要的原因,可分为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早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在使储层致密的同时对高孔隙层段具有保护作用,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是丰谷构造须四段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改善储集性的主要机理;次生溶蚀对储层储集性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裂缝对储层的的渗透率影响较大,多期次的断裂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一起构成广泛的裂缝网络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及溶蚀空间的增大,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调整成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致密砂岩(气藏)的定义
  • 1.2.2 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进程
  • 1.2.3 致密砂岩气藏模型—盆中心气藏模型
  • 1.2.4 致密砂岩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5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
  • 2.3 区域岩石特征
  • 2.4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章 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 3.1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
  • 3.2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
  • 3.3 致密砂岩储层的沉积相特征
  • 3.4 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
  • 第4章 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成因分析
  • 4.1 压实—压溶作用
  • 4.2 溶蚀作用
  • 4.3 胶结作用
  • 4.4 裂缝作用
  • 第5章 影响优质储层形成的因素
  • 5.1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1 砂岩的组分、结构
  • 5.1.2 沉积岩相组合
  • 5.2 成岩作用
  • 5.2.1 压实—压溶作用
  • 5.2.2 溶蚀作用
  • 5.2.3 胶结作用
  • 5.3 裂缝作用
  • 第6章 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机制
  • 6.1 有机质成熟前的须四段砂岩致密作用机制及高孔隙层段分布
  • 6.2 有机质成熟阶段的须四段砂岩致密作用机制及高孔隙层段分布
  • 6.3 有机质成熟后的须四段砂岩致密作用机制及高孔隙层段分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段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9(02)
    • [2].小学信息技术“四段六环节”生动课堂初探[J]. 教育界 2020(15)
    • [3].探究式四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考试周刊 2011(45)
    • [4].基于“六维四段”的“精技助农”型双师队伍建设之对策[J]. 山东畜牧兽医 2020(11)
    • [5].农村高中“四段两促”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07)
    • [6].论实施“四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归因及策略[J]. 赤子(中旬) 2014(04)
    • [7].“仙人”指路,俯拾莲花——如何在“四段七环”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自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S1)
    • [8].谈“四有”课堂“四段八步”教学模式的构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1)
    • [9].运用“四段一体”模式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实证研究[J]. 成才之路 2009(27)
    • [10].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四段热采开发效果及认识[J]. 化工管理 2013(12)
    • [11].信息设计四段化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2].《生活万岁》[J]. 数码影像时代 2018(12)
    • [13].“四段六步”教学范式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1)
    • [14].四段八环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艺术 2018(11)
    • [15].小学语文“三环四段”阅读教学范式初探[J]. 新教育 2014(19)
    • [16].数学学科“四段一案一回头”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15)
    • [17].新场地区须四段储层特征及评价[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05)
    • [18].浅谈“四段两促”式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3(04)
    • [19].秋日私语[J]. 湖北招生考试 2011(17)
    • [20].利津洼陷沙四段划分及地层发育特征[J]. 科技致富向导 2008(14)
    • [21].高师院校学生“三线四段”组合式试教模式的构建[J]. 保山学院学报 2013(05)
    • [22].四段教学程序在教学中的应用——校本教材教学新模式初探[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0)
    • [23].兴西洼陷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的识别[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S1)
    • [24].八面河西区沙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7(01)
    • [25].花卉四段之三[J]. 东方艺术 2017(10)
    • [26].花卉四段之一[J]. 东方艺术 2017(14)
    • [27].花卉四段之四[J]. 东方艺术 2017(06)
    • [28].花卉四段之二[J]. 东方艺术 2017(18)
    • [29].花卉四段之一[J]. 东方艺术 2016(14)
    • [30].花卉四段之二[J]. 东方艺术 2016(18)

    标签:;  ;  ;  ;  ;  

    川西坳陷中段丰谷构造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