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栀子炮制机理及质量研究

焦栀子炮制机理及质量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焦栀子的炮制机理,完善其质量标准。方法:在前期“栀子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栀子不同炮制品进行已知化学成分的定量比较和主要药效学比较,初步探讨栀子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其药效变化的相关性;对栀子与焦栀子进行TLC和HPLC指纹图谱比较,确定栀子炒焦后新增的特征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富集此成分,用光谱法鉴定其结构;对焦栀子去鞣质前后的凝血作用进行比较;用中试10批样品对焦栀子的定性定量标准进行研究。结果:栀子炒黄、炒焦后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总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的含量均降低。栀子炒焦后栀子苷降低21.47%、绿原酸降低32.52%、西红花总苷降低42.35%、西红花苷-I降低91.85%、西红花苷-II未检出、鞣质增加68.12%。栀子生、炒黄、炒焦品均有较好的解热、抗炎和镇静作用,但炒黄、炒焦后解热、抗炎作用减弱,而镇静作用增强;给药剂量为10g·kg-1时,焦栀子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而栀子、炒栀子在此剂量下无凝血作用,栀子炒焦后产生新成分,新增含量较高的特征成分为西红花酸。鞣质为焦栀子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栀子炒焦后苦寒之性缓和,止血作用增强的机理为:栀子炒焦后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西红花苷类和栀子苷受热破坏,西红花苷分解后产生的西红花酸虽有抗凝血活性,但其难溶于水,入煎剂难以发挥药效;栀子炒焦后具有止血作用的鞣质含量明显增加;故栀子炒焦后止血作用增强。栀子苷具有显著降低大鼠胰淀粉酶活性、减少大鼠胃蠕动和泻下作用,栀子炒焦后苦寒之性缓和,与加热炒焦后栀子苷含量降低有关。建立了以栀子苷和西红花酸为对照的焦栀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建立了焦栀子中西红花酸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了10批焦栀子中试样品中西红花酸的含量,并规定了其含量限度。建议以西红花酸、鞣质和栀子苷作为焦栀子的定量指标。结论:从现代科学角度初步解析了焦栀子的炮制机理,完善了焦栀子饮片的质量标准。

论文目录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栀子炮制古今文献研究
  • 1 栀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 1.1 古代炮制方法
  • 1.2 现代炮制方法
  • 1.3 炮制目的
  • 1.4 临床应用
  • 1.5 小结与讨论
  • 2 栀子炮制现代研究概况
  • 2.1 炮制对栀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 炮制对栀子药理作用的影响
  • 2.3 栀子炮制工艺研究
  • 2.4 栀子饮片质量研究
  • 2.5 成分分离、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方面研究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栀子不同炮制品已知化学成分的定量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药品
  • 1.2 样品的制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水分含量测定
  • 2.2 栀子苷含量测定
  • 2.3 绿原酸含量测定
  • 2.4 西红花总苷含量测定
  • 2.5 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测定
  • 2.6 鞣质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栀子不同炮制品主要药效学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液的制备
  • 2.2 对酵母致大鼠体温升高的影响
  • 2.3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4 对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5 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栀子与焦栀子的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比较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比较
  • 2.2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比较
  • 2.3 焦栀子不同极性部位 HPLC 指纹图谱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栀子炒焦后新增特征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与分离
  • 2.2 HPLC 定性
  • 2.3 理化性质检测
  • 2.4 纯度检测
  • 2.5 结构鉴定
  • 2.6 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部分焦栀子去鞣质前后凝血作用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2 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2.1 样品液的制备
  • 2.2 凝血时间的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部分焦栀子饮片质量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鉴别
  • 2.2 水分含量测定
  • 2.3 西红花酸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相关论文文献

    • [1].正交设计法优选烘法炮制焦栀子的工艺[J]. 中南药学 2011(12)
    • [2].焦栀子及其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含量比较[J]. 中国药师 2013(02)
    • [3].浅论焦栀子的药理作用及用其治疗血证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09)
    • [4].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栀子和焦栀子药材中栀子苷含量[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02)
    • [5].焦栀子炒制过程中HPLC图谱变化与外观颜色的动态关联研究[J]. 中草药 2018(17)
    • [6].LCMS-IT-TOF分析栀子炒焦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7)
    • [7].栀子炮制的现代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6)
    • [8].焦栀子炮制工艺优化及其止血凝血效果研究[J]. 中药与临床 2018(04)
    • [9].HPLC法测定焦栀子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含量[J]. 广西中医药 2013(02)
    • [10].焦栀子的薄层鉴别与有效成分含量控制方法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2)
    • [11].栀子不同炒制饮片的红外光谱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22)
    • [12].三种临床常用中药对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10)
    • [13].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类成分的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09)
    • [14].栀子的炮制沿革及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15(06)
    • [15].栀子饮片质量分析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 2014(06)
    • [16].焦栀子炮制过程中饮片色泽变化与美拉德反应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0)
    • [17].越鞠丸中不同工艺的栀子醇提物对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08)
    • [18].姜兰脂肝颗粒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04)
    • [19].不同产地栀子炒制前后栀子苷等三种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08)
    • [20].正交试验优化栀子的不同炮制工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4)
    • [21].中药栀子不同炮制方法的含量变化与抗炎效果的影响[J]. 北方药学 2015(12)
    • [22].炒制对栀子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04)
    • [23].基于表里关联的栀子饮片炮制过程中表观颜色变化与其内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3)
    • [24].眼底出血症[J]. 健康生活 2010(12)
    • [25].炒制对栀子不同饮片中熊果酸的含量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9)
    • [26].炒制对闽产栀子饮片中栀子苷含量影响[J]. 中医学报 2009(05)
    • [27].焦栀子的药理研究及在血证中应用的探讨[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1(09)
    • [28].中药治疗甲状腺肿大1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4)
    • [29].栀子生品及炮制品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17)
    • [30].国医大师路志正“参龙化湿方”[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4)

    标签:;  ;  ;  ;  

    焦栀子炮制机理及质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