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论文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横跨西部斜坡与中央坳陷两大构造单元,中部组合时期处于盆地陡坡带和西部白城、西南部通榆两大水系交汇前缘带,具备形成隐蔽圈闭的基本地质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格架层和沉积体系、沉积相的研究,建立该区沉积层序以及相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布苏地区储层的成因类型以及分布规律,为大布苏地区勘探后期,开发前期的目的优选和井位设计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本次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研究转换面的岩心、钻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来识别和划分层序,将泉四段—姚家组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通过井震的相互标定,初步建立了以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松南西斜坡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域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层段在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上升期(低位+湖侵期),发育辫状河流-(小型辫状三角洲)-浊积扇-深水湖相沉积体系:青山口三级层序内基准面下降期(高位体系域),发育低弯度河流-三角洲体系(河口坝发育)-滑塌浊积-较深水湖体系;泉四段三级层序为上游曲流河-下游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在区域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二段的五级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以岩心资料为依据,结合测井及粒度分析资料,建立微相识别标志,明确沉积微相类型。绘制了沉积微相对比剖面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图,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内确定并描述了砂体的分布特征以及时空演化规律。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和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及成藏认识,对大布苏重点地区青一段和青二段九个砂组进行圈闭预测,认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浊积砂体是形成岩性圈闭的有利储集体。水侵期超覆体在坡折带广泛发育,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的重要沉积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层序地层学的总体研究现状
  • 1.2.2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及优势
  • 2.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诞生
  • 2.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优势
  •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2.2.1 基准面旋回概念
  • 2.2.2 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
  • 2.2.3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
  • 2.2.4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的体积分配
  • 2.2.5 “相”分异作用
  • 2.3 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技术
  • 2.3.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2.3.2 旋回等时对比技术
  • 3 区域地质背景
  • 3.1 构造区划及构造特征
  • 3.2 地质演化史
  • 3.3 地层特征
  • 3.4 区域沉积特征
  • 3.5 地层生储油特征
  • 4 区域层序地层分析
  • 4.1 “转换面”概念的引入及其层序地层意义
  • 4.1.1 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等时追踪的局限性
  • 4.1.2 “转换面”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 4.1.3 转换面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 4.2 层序界面和转换面的识别
  • 4.2.1 地震资料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及结果
  • 4.2.2 岩芯资料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及结果
  • 4.2.3 测井资料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及结果
  • 4.3 区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及基准面旋回分析
  • 4.3.1 区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4.3.2 中期旋回(四级层序)结构分析
  • 4.3.3 不同结构类型的中期旋回分布模式
  • 4.4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4.4.1 单井钻井层序地层分析
  • 4.4.2 井震结合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5 区域沉积体系研究
  • 5.1 沉积相的识别标志
  • 5.2 沉积体系和相类型
  • 5.2.1 河流相
  • 5.2.2 三角洲相
  • 5.2.3 湖相
  • 5.2.4 浊积相
  • 5.3 沉积相分布特征
  • 5.3.1 单井沉积相分析
  • 5.3.2 连井剖面沉积相分析
  • 5.3.3 砂岩平面分布特征
  • 5.3.4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5.3.5 沉积体系演化与分布模式
  • 5.4 沉积体系分布控制因素
  • 5.4.1 物源供应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5.4.2 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样式的控制
  • 5.4.3 局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5.4.4 湖岸线位置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6 大布苏地区青一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 6.1 沉积微相标志
  • 6.1.1 岩石类型及其组合
  • 6.1.2 沉积构造
  • 6.1.3 粒度分布特征
  • 6.1.4 古生物组合特征
  • 6.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6.2.1 水下分流河道
  • 6.2.2 河口坝
  • 6.2.3 席状砂
  • 6.2.4 水下分流间湾
  • 6.2.5 水下天然堤
  • 6.2.6 水下决口扇
  • 6.2.7 远砂坝
  • 6.2.8 浊流沉积
  • 6.3 典型井沉积微相分析
  • 6.4 沉积微相对比剖面
  • 6.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6.6 砂体分布特征
  • 6.6 可能圈闭类型
  • 6.6.1 岩性圈闭
  • 6.6.2 地层超覆圈闭
  • 6.7 有利井区预测
  • 6.7.1 岩性圈闭有利井区预测
  • 6.7.2 地层超覆圈闭有利井区预测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与认识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吉林油田大布苏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