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的经济抗英政策探析

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的经济抗英政策探析

一、浅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对英国的经济抵抗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贾京京[1](2021)在《清末民初禁烟运动研究 ——以英国外交官关于中国禁烟报告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列强通过鸦片贸易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烟毒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广泛性,长期性,中国禁烟的历程极为复杂。清末清政府以来中国与英国多次就禁烟问题进行协商,先后签订了《中英试办禁烟协约》、《中英禁烟条约》。民国初期,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签署了《海牙禁止鸦片》,北京政府还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禁烟活动当中。在国内,北京政府先后成立全国禁烟联合会、国民禁烟大会、国民拒毒会等国内禁烟组织机构。清末以来,中国的禁烟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受到了全球的关注。特别是英国十分关注中国的禁烟情况,由英国使领馆负责对民国以来中国禁烟进行考察,并撰写了多篇报告性文献。因此,本文以民国初期英国使领馆对中国禁烟运动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中国禁烟问题的时代背景、中国禁烟问题的现状、以及世界禁烟运动发展趋势,对清末民初的禁烟成就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探讨清政府时期禁烟政策,以及列强对华鸦片输入情况。通过对清末鸦片来源问题的考察,指出清末鸦片泛滥是由于西方的强行输入以及中国政府在禁烟政策、态度等转变两个因素而导致的。并详细考察英、美两国对华鸦片输出情况,指出近代以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第二个章节探讨清末清政府与英国之间关于鸦片的交涉问题。通过考察国内外禁烟形势,指出清末中国禁烟是大势所趋,清政府是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以而为之的政策。在清政府禁烟运动的影响下,中国与英国先后签订了《中英试办禁烟协约》、《中英禁烟条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三个章节探讨民国初期英国对中国各地区禁烟考察报告。民国初期,北京政府签订《海牙禁止鸦片》,加入到国际禁烟组织当中,并先后成立全国禁烟联合会、国民禁烟大会等组织。英国使领馆分别对中国云南、贵州、陕西、江苏等地进行考察,并撰写禁烟报告。在禁烟报告的影响下,英国政府认识到中国对禁烟的决心,推动《中英禁烟条约》正式生效,并主动公开销毁烟毒。第四个章节探讨清末民初中国禁烟运动成功的原因。以清末新政时期、民国时期为断限,分别探讨清末清政府禁烟法规、禁烟机构、外交等方面的努力。民国时期则分探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禁烟举措。在清末民初禁烟管控下,中国的禁烟运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田宇鹏[2](2020)在《义律与1834-1841年中英关系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惠虹[3](2020)在《阿礼国与近代中英交涉(1844-1869)》文中指出阿礼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最早一批来华的英国外交人员,也是战后英国对华侵略的急先锋。1844至1869年间,除却短暂地离开和担任驻日公使,阿礼国在华服务达16年。在前期12年,阿礼国辗转厦门、福州、上海、广州四地担任领事,处理各种外交事务,尤其在上海任职的9年间极大地推进了英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在所参与的各类交涉中成长为深得英国政府信任的外交人员。在后期4年中,阿礼国担任英国驻华公使,期间处理的最重要的中英交涉事务就是教案问题和1868年修约。在教案问题上,他采用和平交涉和炮舰政策两种手段先后处理了18起教案。综合考虑英方、中方和传教士三个因素后,阿礼国向英国政府提议限制传教士并得到批准,这使英国政府在传教问题上的政策与法国政府逐渐拉开距离。在修约期间,阿礼国在维护英国利益的同时,也尽力协调英商过激的侵略要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和各列强公使之间进行勾结。由于长期的在华经验,阿礼国倾向于从英国在华长远利益出发,拒绝英商急切攫取的各项过分权利,代之以更容易攫取的务实要求。无论是前期青浦教案中激烈的对华侵略举措,还是后期提议限制传教士,以及修约期间在利益索取方面的克制,阿礼国的一切行动都紧密围绕着英国在华利益展开,对后来的中英交涉影响匪浅。

邬美玲[4](2020)在《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作为特殊性质的非军事目标也遭到了普遍的轰炸。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是违反国际战争法则与人道主义原则的野蛮暴行,是日本无差别轰炸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血腥罪证之一。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特点。轰炸时间从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轰炸地域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日机对不同类型美英在华机构的轰炸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外交机构及人员被炸主要以1937年南京、1939-1941年重庆、1941年昆明的美英驻华使领馆为集中点;教会机构被炸持续时间最久,长达4年零三个月,地域分布最广,轰炸之迹遍布21个省;经济、军事等机构的财产被炸主要集中于1937-1939年的14个省份。日机大规模轰炸美英在华机构,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物质财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美英两国在华权益。侵华日军对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轰炸愈演愈烈,制造了许多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案件。许阁森大使被炸案、南通美国基督医院被炸案、英舰“瓢虫”号被炸案等都是日军非法侵害美英两国在华资产、血腥屠杀美英在华公民的罪证。这一方面是美英两国对日绥靖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美英两国转变对日政策,支援中国抗战以及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埋下了伏笔。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狂轰滥炸,引起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积极声援被炸的美英在华机构,争取美英两国加入援华制日阵营。国际组织和各国各界震惊于侵华日军的非人道屠杀暴行,纷纷发声谴责日寇滥炸暴行。美英两国社会各界强烈抗议日机对其在华权益的破坏,美英两国政府多番对日交涉,希望制止日军违法的、非人道的滥炸暴行,并逐步走上全面制裁日本的道路。本文拟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全面揭示侵华日军轰炸美英两国在华机构的各方面情况,揭露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残暴性与非人道性,从而充实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证,并希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李佳欣[5](2020)在《晚清上海中英贸易冲突研究(1860-1890)》文中指出在晚清中英关系中,商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由于英国对华贸易的侵略性质,以及中英两国经济形态以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差别,中英之间围绕商业活动的展开及其他问题产生了各种复杂而尖锐的矛盾。其中,贸易冲突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贸易冲突涵盖的内容繁杂,频发数量也较多,散布范围的广泛程度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外之间的经济和外交关系,而且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法治理念和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法治制度的革新。晚清时期中英两国尤以在上海地区的贸易冲突最为显着。中英两国在上海地区的贸易冲突最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茶叶贸易冲突、丝绸贸易冲突、鸦片贸易冲突。中英在上海地区的贸易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上海地区贸易活动的频繁,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商人从事走私贸易的主要据点。再加上在贸易往来中严苛的厘金税,最终使中英两国商人逐渐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对外贸易活动,上海地区成立了一些商业组织和商业会馆,如上海丝绸会馆、上海茶叶会馆、汉口茶叶会馆、鸦片会馆等。这些会馆的出现对当时抵御英国的商业入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解决中英贸易冲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使中英两国的商业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下去,清政府和英方都采取了相对的措施来解决这些贸易冲突。在茶叶冲突方面,主要表现为茶叶掺假、茶叶质量不达标以及茶叶称重系统不规范。在茶叶贸易中出现茶叶以次充好、给茶叶染色以及通过人为增加茶叶重量的现象很多,导致中英双方爆发了茶叶贸易冲突。究其原因在于英国的自由贸易理念和晚清政府的限制贸易理念的差异。在丝绸贸易冲突方面,蚕茧质量问题以及富阳事件是其典型案例。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技术和生产丝绸的国家,再加上中国的蚕丝和丝绸具有优良的质地,使中国的蚕丝和丝绸远销欧洲市场,并得到西方人的喜爱。五口通商之后,中英两国贸易的地点逐渐转移到了上海地区。随着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方面对中国的蚕丝和丝绸需求量日益增大。此时国内江南地区及上海一带由于缺乏杀茧技术和把蚕丝绕得好的熟练劳动力的不足,使中国的蚕丝质量严重下降,英国方面对此十分的不满。因此中英双方因为蚕丝和丝绸的质量问题爆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富阳事件的爆发。在鸦片冲突方面,中英两国主要围绕鸦片税厘争端和鸦片走私的第一次外交谈判、第二次外交谈判问题而展开。近代鸦片贸易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残害、侵蚀中国人民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恶毒的殖民贸易。罪恶的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中国政府开始采取禁烟措施。但是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面前中国的禁烟措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中英两国因为鸦片问题也逐渐产生矛盾。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们以中国政府禁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虽然实现了要求鸦片合法化的目标。但是,中英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消除。此后,中英两国因为鸦片走私冲突和鸦片税厘冲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谈判和交涉,最终由于双方的妥协让步,中国确立了新的鸦片税制。随着中英两国间在贸易往来中众多矛盾冲突的出现,中英双方开始着手对中英贸易冲突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主要以晚清政府采取的措施为主。比如,晚期政府制定严格律令来打击假茶现象、指导茶商改良茶叶生产以提高茶叶质量、通过提高煮茧技术来改善生丝质量等等。英国方面出于对食品掺假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也积极地完善英国的茶叶贸易监管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条例等等。这些措施都对解决中英贸易冲突问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19世纪60至90年代在上海地区发生的中国晚清政府、商人组织与英国商业公司之间的三次商业冲突问题,为我们再现了当时中英两国在上海地区贸易往来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中英贸易冲突的探讨和剖析,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晚清中英贸易冲突的理解和认识,透视晚清中英贸易冲突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进而揭示近代中英贸易发展、演变的规律与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国家的经济及外交决策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

熊辛格[6](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认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黄云川[7](2019)在《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文中研究说明贡榜王朝是缅甸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缅甸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就其对外关系来看,一方面,在东亚文化圈内部,缅王辛标信时期开始对缅甸北部领土的扩张,导致了清缅战争(1765-1769),中缅边境贸易封锁近二十年。清朝史料所载,1789年缅王波道帕耶向清朝请贡,第二年,清高宗册封波道帕耶为缅甸国王,缅甸正式进入中国“朝贡体系”,中缅朝贡关系形成;另一方面,在与西方的关系上,贡榜王朝初期,缅甸与英国主要是商业关系上的交往,而英国正是从签订商约开始,逐渐到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缅甸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侵犯。1785年缅甸将阿拉干纳入缅甸版图,导致缅甸与英属印度接壤,为英国入侵缅甸提供了关键的契机,也进一步推进了英国通过缅甸入侵中国西南边疆的战略意图。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双方签订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杨达波条约》。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中国正式以缅甸宗主国的身份介入到英缅问题之中,英缅关系逐渐演变为中英关系在缅甸问题上的谈判。缅甸贡榜王朝时期的英缅关系和清缅关系的发展历程,既是缅甸作为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也体现了清缅之间的朝贡关系与英缅之间的条约关系在缅甸的较量,直至缅甸从清朝“朝贡体系”中退出。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由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研究重点与难点构成,由于尚未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从清、缅、英三角关系的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只能就现存资料以及中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论述缅甸在东吁王朝后期与英国、清朝的交往情况,指出该交往过程中对缅甸产生的影响和冲击。贡榜王朝初期,辛标信对清缅边境的扩张导致双方对于边境土司的争夺,引发了四年多的清缅战争,1769年清缅双方将领签订了“老官屯和约”,清缅战争终止,但是双方关系并未进入正轨。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与缅甸签订条约的方式侵占缅甸的领土。但是,由于当时贡榜王朝的重点仍是对外扩张,对这种来自西方“外族”的危机并没有足够重视,在军事扩张中继续消耗着自己的国力。第二章:从1782年以后,清缅关系和英缅关系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而此时波道帕耶通过武力将阿拉干纳入缅甸版图,英缅之间的缓冲国消失,英属印度和缅甸的领土接壤,两国纷争开始。1790年缅甸和中国的关系开始缓和,清缅之间的朝贡关系确立,清缅关系进入正轨。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缅甸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杨达波条约》,英国正式开始通过迫使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其进行侵略。在缅甸应对和处理与清朝和英国的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作为两种国家关系交往模式的体现在缅甸的对外关系中。第三章: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西方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此时英国和缅甸中断的联系已经恢复,英国在亚洲的扩张进一步加剧。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爆发,随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继续与缅甸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剧了对缅甸的侵略,并通过缅甸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西南边疆,1875年中缅边境地区发生了“马嘉里事件”,中英《烟台条约》签订。第四章:第二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的领土只剩下上缅甸,其东北部与中国相邻,下缅甸以及西部边界都被英国控制,缅甸残存的国土夹于中英之间,而此时清政府也已意识到缅甸对于西南边疆防御的重要性。在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中国以缅甸为清朝“朝贡国”的身份与英国谈判,但英国对缅甸的侵略势在必行,清朝已无力阻止,曾纪泽在中英缅甸问题的谈判中力争,以达到“存缅祀”,“继续朝贡”的目的,而英国最终以存“实利”、让“虚名”的策略与中国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在缅甸的碰撞中,中国被英国钳住了重“虚名”这一要害,忽视既得利益,英国最终成功将缅甸从“朝贡体系”中拆减,使中国丧失了对西南边疆的整体防御。

刘再营[8](2019)在《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终形成时期,其边防也由传统的封建王朝的边疆向近现代国家边防转变。清初,西藏边疆体系主要由和硕特蒙古和五世达赖喇嘛联合政权管理。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兵,以后遂成定制,初步建立西藏的边圉的安全防卫体系。乾隆末年,抗击廓尔喀两次入侵后,鉴于西藏边防体系的薄弱,清朝注重西藏边防体系建设。通过善后章程,规定西藏的常规驻军、操练、交通与日常供给等,西藏近代边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清道光二十年(1840)后,西藏的边防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英国侵略者的冲击下西藏边防安全受到威胁。尽管清廷在西藏推进改革,加强边防体系建设,但积弊较多,在当时的形势下很难取得效果。本文根据清代西藏边防的历史,拟分上、下篇展开研究:上篇对有清一代西藏地方边防历史进行梳理,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乾时期西藏边防的建立过程,包括梳理自元代以来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理及边圉安全,特别是清朝建立后,对西藏边疆巩固及边防建设的不断加强。第二个阶段是英国自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展的侵略活动及对西藏边防造成的影响。主要分析英国及英印政府对喜马拉雅山地区诸国的控制,不断威胁西藏边防安全。并通过对英国两次入侵西藏及相关条约的研究,论述英国对西藏边界、边防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论述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经济侵略,在此严重形势下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边防制度的变革。下篇从西藏边防制度入手,首先分析清朝中央在西藏驻兵及演变过程:从清朝最初的军事力量介入,到之后的长期驻军。乾隆末年善后章程规定,西藏边防驻军主要清兵和藏兵组成。清末新政时期的驻军改革,体现了西藏驻军制度的与时俱进。第二,对于西藏边防有关的对内外交通与塘汛台站建设进行分析。第三,对驻藏官兵的战时、日常边防供应做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对加强西藏边防所做的努力。最后,在结语中,通过有清一代西藏边防的历史,得出几点重要的启示:一是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边防的安全,从西藏边防的发展得到印证;二是西藏边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巨大财力的长期投入。三是近代以来英国对西藏的侵略,给西藏边防安全冲击的同时,也给今天边防安全提供经验与教训。

仲伟民[9](2019)在《道光帝的“关门”外交》文中提出道光在位的三十年(一八二○至一八五○),是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的时期,正如李鸿章所说,此间所发生的事件实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九世纪上半叶也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诸多科学发明发生在这个时期,尤其是蒸汽轮船和电报等的发明,大大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面对前所未有的海外强敌,清朝原来那套怀柔和远交近攻的策略完全不起作用了。尽管我不同意将一八四○年作为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线,

胡慧娥[10](2019)在《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一位坐标式人物,生平跨越乾嘉道咸四个朝代。其毕生倡导以经术为治术,注重通经致用。他着述宏富,大都涉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可从两方面考察:嘉道政治概况与嘉道士人群体政治文化生态是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客观历史因素。魏源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阅读史及与师友们的交往,则是考察其思想观念产生的主观历史因素。魏源的政治文化观主要包括天道观、德治观、法治观、民本思想与人才观等。他尊崇天道,认为以“天道”来参照人事,彰显“神道设教”的基调,于政治统治大有裨益;同时也重视人之主观能动作用,呼吁“造命”、“立命”君子,倡导常怀忧惧之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魏源主张德治,提出王道纯出乎道德,主张为政者需以仁德为本,又倡言“孝道”,认为“孝”是为学之本,亦是立身之本,治道之本;同时力主学古求变,以学古为名,求革新之实。也重视法治,明确倡导“法令是治之具”,后世循法而治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他强调人法兼备,才能成就善政。他还进一步弘扬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重视民之参政议政力、民之自治力以及民之合力等;还明确倡导开源兴利、本末皆富的富民思想。魏源还提出系统的人才观,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人才虚患”问题,主张不仅在位者要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懂得识人用人,还呼吁士大夫群体关注经世之学,弘扬经世学风,使人有所学,学能致用等等。这些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其中有传承与肯定,亦有反思与超越。魏源政治文化观既涉及深刻的论理思考,亦有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思考。随着时势的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他对政治文化的思考重心亦有所不同。其早期饱读诗书,深受传统经典微言大义的影响,即已感知国家整体由盛而衰的态势,故从整体上倡导“王道”政治观,希望以传统理想治道为现实纠偏。这集中体现在《黙觚》一书中。道光五年魏源开始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后,他转向对现实时政的经世思考,针对“人心寐患”之积弊,以及河工、漕运、盐政等急务中涌现出的流弊,提出时势变革观,主张局部改革,认为政“熟”方能求治。鸦片战争后,他倡导全面改革,以应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政治危机,着重强调大一统思想,提出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以及“师夷”说等。这些是魏源改革现实社会的系列主张。与同时代人相比,魏源政治文化观具有明显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贵人重民;高扬事功,理性建言;实践品格,经世情怀;近代启蒙,与时俱进。魏源不仅关注民生,提倡重民、富民,且意识到人的普遍意义与价值。他强调人各有才,人尽其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人本精神的实质内涵。他将王道与事功连为一体,积极探讨富民强国之道,凸显出可贵的理性精神。魏源的很多思想观念源于对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又注重关照当下实际政治社会,有些观念则直接从实践生活中产生,亦能反作用于现实政治当中,使其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实践品格与经世情怀。魏源对时势发展有敏锐体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与时俱进,对近代思想启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照,如科学启蒙、民主启蒙、地理世界观与外交观的启蒙等。魏源政治文化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一是他的很多着作在当时即已流行甚广,其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时人的关注和认可;二是其人本思想、新的地理世界观、外交观与“师夷”说等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效应,不仅直接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且对维新思想家们亦有很多启发,特别是“师夷”说成为近代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滥觞。

二、浅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对英国的经济抵抗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对英国的经济抵抗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禁烟运动研究 ——以英国外交官关于中国禁烟报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中国鸦片概况
    (一)清政府鸦片“施禁”政策
        1.外国鸦片施禁
        2.国产鸦片施禁
    (二)列强对华鸦片输入概况
        1.英国对华的鸦片输出
        2.美国对华的鸦片输出
二、中英鸦片交涉
    (一)中英交涉的背景
        1.国内外禁烟形势
    (二)中英交涉的成果
        1.签订《中英试办禁烟协约》
        2.签订《中英禁烟条约》
三、英国外交官关于中国禁烟的报告
    (一)关于禁烟调查报告
    (二)关于中国鸦片产区的报告
        1.英国外交官关于云南禁种罂粟的报告
        2.英国外交官关于贵州禁种罂粟的报告
        3.英国外交官关于陕西禁种罂粟的报告
        4.英国外交官关于江西禁种罂粟的报告
        5.英国外交官关于广东禁种罂粟的报告
        6.英国外交官关于江苏禁种罂粟的报告
    (三)英国外交官关于中国禁烟报告的影响
        1.英国宣布不再向中国输出鸦片
        2.浦东焚毁存土标志着禁烟阶段性胜利
四、民国初年中国禁烟成功的原因
    (一)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
        1.颁布一系列禁烟法规
        2.组建禁烟机构
        3.外交上的努力
    (二)民国以来的禁烟政策
        1.南京临时政府的禁烟政策
        2.北洋政府的禁烟政策
        3.收尾阶段的严令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籍类
    二、着作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外文资料
致谢

(3)阿礼国与近代中英交涉(1844-186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史料介绍
    第三节 主体结构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阿礼国在华活动概况
    第一节 厦门领事(1844.11—1845.3)
    第二节 福州领事(1845.3—1846.9)
    第三节 上海领事(1846.10.7—1855.4.9)
    第四节 广州领事(1855.6——1856.中期)
    第五节 驻华公使(1865.12.7—1869.11.1)
第二章 阿礼国与英国在华势力的扩张
    第一节 庇护英人居留地
        一、对太平天国的观察
        二、组织英国侨民“义勇军”
        三、组织泥城之战
    第二节 创建新式海关
        一、协助缉私
        二、建立新式海关
    第三节 阿礼国与租界之肇始
        一、1854年以前的英人居留地
        二、《1854年租地章程》
    小结
第三章 阿礼国与中英教案的处理
    第一节 阿礼国与教案的处理
    第二节 阿礼国通过和平交涉解决的教案
        一、中英双方对于教案理解歧义
        二、清政府办理拖延
    第三节 阿礼国以炮舰政策处理的教案
        一、阿礼国以炮舰政策解决的典型教案——青浦教案
        二、阿礼国对领事使用炮舰政策的反应
        三、阿礼国以炮舰政策解决教案的特点和态度
    第四节 阿礼国和限教政策
        一、限教政策的含义
        二、限教政策的产生依据
        三、限教政策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阿礼国与1868-1869年中英修约
    第一节 预筹修约(1867年5月-1868年1月)
        一、阿礼国的准备工作
        二、英国政府对修约的指示
    第二节 修约的第一阶段(1868年1月-1869年7月)
        一、阿礼国与清政府的修约谈判
        二、阿礼国向英国政府报告修约进程
        三、阿礼国和各国公使的沟通
    第三节 修约的第二阶段(1869年8月-1870年7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4)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创新处与难点
    四、研究所涉及问题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美英在华机构的衍生与发展
    第一节 美英驻华使领馆的建制
        一、美英驻华领事馆的建立
        二、美英驻华大使馆的产生
    第二节 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发展
        一、美英教会在华传教权的攫取
        二、美英教会机构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英两国在华其他财产的概况
        一、企业工厂的开办
        二、商船军舰的驻泊
第二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史实考述
    第一节 日军对美英驻华外交机构的轰炸
        一、日机对南京美英外交人员的轰炸
        二、日机对重庆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三、日军对昆明美英外交机构的轰炸
    第二节 日军对美英在华教会机构的轰炸
        一、华北、华东地区
        二、华中、华南地区
        三、西南、西北地区
    第三节 日军对美英其他在华财产的轰炸
        一、轰炸美英在华工厂企业
        二、轰炸美英在华船舶军舰
        三、轰炸美英防区、侨民住宅
第三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特点与损害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时空特点探析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损害分析
        一、人员伤亡
        二、财产损失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性质剖析
        一、违法性
        二、非人道性
第四章 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日军轰炸美英外交人员——英许阁森大使被炸案
        一、轰炸案的发生
        二、英日外交博弈
        三、中国的反响
    第二节 日军轰炸美英教会机构——南通美基督医院被炸案
        一、基督医院发展概况
        二、医院被炸情形
        三、轰炸反响
    第三节 日军轰炸美英其他财产——英舰“瓢虫”号被炸案
        一、轰炸起因
        二、轰炸经过
        三、英日博弈
第五章 国际国内对侵华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因应
    第一节 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日军轰炸美英在华机构的反响
        一、中国各界之声讨
        二、国际社会之谴责
    第二节 美英两国对侵华日军轰炸其在华机构的因应
        一、美英社会各界的抗议
        二、美英政府的对日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晚清上海中英贸易冲突研究(1860-18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上海中英贸易冲突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厘金税务外交谈判
        一、厘金制度的起源及内在理论
        二、亚罗号战争
        三、中英税务争端及外交谈判
    第二节 厘金税作为一种“制度特权”
        一、商人被赋予“制度特权”
        二、上海丝绸会馆、茶叶会馆及鸦片会馆的诞生
    小结
第二章 晚清上海中英茶叶贸易冲突
    第一节 中英两国茶叶贸易的兴起及发展
        一、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
        二、中英两国茶叶贸易的兴起
        三、中英两国茶叶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中英两国茶叶贸易冲突的表现
        一、茶叶掺假问题
        二、茶叶质量问题
        三、茶叶称重系统冲突
    第三节 中英茶叶贸易冲突的原因
    第四节 针对茶叶贸易冲突的应对措施
    小结
第三章 晚清上海中英丝绸贸易冲突
    第一节 中国丝绸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早期丝绸的生产
        二、中国早期丝绸的外销
        三、上海开埠前后的丝绸贸易状况
    第二节 中英上海丝绸贸易冲突的表现
        一、蚕茧质量问题及其中英两国的回应
        二、富阳事件
    第三节 中英上海丝绸贸易冲突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针对丝绸贸易冲突的应对措施
    小结
第四章 晚清上海中英鸦片贸易冲突
    第一节 中英两国鸦片贸易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中英上海鸦片贸易冲突的表现
        一、中英鸦片走私冲突
        二、中英鸦片税厘冲突
    第三节 中英鸦片贸易冲突的原因
    第四节 针对鸦片贸易冲突的应对措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关于本选题国外研究状况
        (二)关于本选题国内研究的状况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朝贡体系
        (二)条约体系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贡榜王朝前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752-1782)
    第一节 贡榜王朝建立之前缅甸的对外关系状况
        一、缅甸地理和文化上的封闭状态
        二、东吁王朝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三、贡榜王朝建立之前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第二节 贡榜王朝前期与清朝的交往
        一、暹缅矛盾与清缅之间的关系
        二、清缅战争与清缅关系的发展
        三、清缅冲突所体现的国家观念差异
        四、清缅冲突的结果及其影响
    第三节 贡榜王朝初期与英国的交往
        一、尼格莱斯岛的争夺与《缅英条约》的失效
        二、英缅关系第一次中断
    小结
第二章 贡榜王朝中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782-1842)
    第一节 贡榜王朝中期清缅朝贡关系形成
    第二节 贡榜王朝中期的英缅关系
        一、英国与缅甸签订商约的意图失败
        二、英缅领土的接壤与英缅冲突
    第三节 从商约到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
        一、第一次英缅战争
        二、《杨达波条约》的签订
        三、缅甸对《杨达波条约》的反应
    第四节 马戛尔尼访华与第一次英缅战争之体现
        一、马戛尔尼访华所体现
        二、清朝对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反应
    小结
第三章 贡榜王朝后期的清缅关系与英缅关系(1842—1884)
    第一节 贡榜王朝后期的英缅关系——第二次英缅战争
        一、达尔豪西的对缅政策
        二、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缅甸的反应
    第二节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的英缅关系
        一、英缅商约与英国在中国西南的勘探
        二、敏东王的改革与外交
    第三节 第二次英缅战争后围绕缅甸的中英关系
        一、清缅朝贡关系的继续
        二、“马嘉里事件”与英国对中国西南的企图
    小结
第四章 “条约体系”与“朝贡体系”在缅甸的碰撞(1885—1886)
    第一节 第三次英缅战争之前的英缅关系
        一、柚木案与英国的“最后通牒”
        二、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
    第二节 第三次英缅战争之前中国的介入
        一、清朝对英缅事务的分析与判断
        二、“实利”与“虚名”的提出与英国的拖延政策
        三、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对缅甸的处理
    第三节 围绕缅甸“朝贡国”问题的中英关系
        一、关于缅甸“朝贡国”身份的中英谈判
        二、《中英缅甸条款》的签订
        三、《中英缅甸条款》之后的英缅关系与中英关系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上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
    第一章 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与边防体系的创立
        第一节 元明以来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一、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二、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
        第二节 清初维护西藏边疆安全及加强西藏地方管理
        一、清朝入关前后西藏的形势
        二、康熙年间平定西蒙古准噶尔对西藏的扰乱
        三、雍正年间出兵平乱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第三节 十七世纪西藏西部拉达克边境的战争
        一、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二、蒙藏联军抗击拉达克的进犯
        第四节 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及西藏近代边防的初建
        一、清朝平定廓尔喀对西藏的侵扰
        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颁布及对西藏地方边防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藏边疆的边防
        第一节 英国对喜马拉雅诸国的入侵
        一、英国控制廓尔喀
        二、英国兼并哲孟雄(锡金)
        三、英国入侵布鲁克巴(不丹)
        第二节 森巴战争与西藏西部边防
        一、克什米尔道格拉(森巴人)侵占西藏拉达克
        二、1841年至1842年抗击道格拉入侵西藏阿里的战争
        三、1846--1847年中英关于西藏拉达克划界问题
        第三节 英国入侵下的西藏东南门珞地方的边防
        一、门瑜、珞瑜地区是中国西藏领土
        二、英国对门瑜、洛瑜的觊觎与入侵活动
        三、传统边界线与英印当局的谋划入侵
        第四节 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与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西藏
        一、西藏藩属地区的边防危机
        二、廓尔喀第三次入侵及其后果
    第三章 英国两次武装入侵下的西藏边防
        第一节 英国、俄国对西藏的渗透活动与较量
        一、英国在西藏早期渗透活动
        二、俄国早期在西藏的活动
        三、英、俄两国在西藏利益的争夺与妥协
        第二节 英国第一次入侵西藏战争及边界与边防
        一、1888年英国发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
        二、1890年中英藏印条约及1893年的续约
        三、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中英藏印续约的签订与西藏亚东开关后的边防
        第三节 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及边界与边防
        一、1903年至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
        二、英军逼签《拉萨条约》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三、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后的西藏边界与边防
        四、1908年《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签订及英国经济入侵
    第四章 晚清西藏“新政”与边防危机的加深
        第一节 张荫棠查办藏事及其改革措施
        第二节 驻藏大臣联豫加强边防的措施
        第三节 赵尔丰巩固西藏东南地区边防的措施
        第四节 英国对西藏东南入侵及中英交涉
下篇 清代西藏的边防制度
    第五章 西藏边防驻军制度及设施
        第一节 清军与藏军边防驻军及其变化
        一、清军驻藏制度的确立与边防
        二、藏军制度的建立与驻防
        三、驻藏大臣巡边制度
        第二节 驻军的训练、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一、设防与训练
        二、边防设施及其变迁
        第三节 新政时期驻军制度的变革
        一、张荫棠联豫边防驻军改革
        二、赵尔丰加强西藏边防的军事措施
    第六章 交通、台站与边防
        第一节 交通与边防
        一、清前期入藏军事路线与边疆安全
        二、清后期西藏域外交通与边防安全
        第二节 台站、驿站与塘汛的设置及演变
        一、清朝初年的台站建设
        二、乾隆后期的台站、塘汛制度的完善
        三、新政时期台站裁撤及现代邮局的设立
    第七章 边防驻军的钱粮与补给
        第一节 战时驻防军队的钱粮与补给
        一、康熙、雍正时期清军入藏的钱粮、补给
        二、抗击廓尔喀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三、道光朝抗击森巴入侵时期的钱粮与补给
        第二节 边防驻军的军饷与补给
        一、清前期的日常供应
        二、清后期的日常供应
        三、新政时期的整顿与改革
        第三节 清朝在藏区的屯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缘起
        1.1.2 题旨
        1.1.3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魏源政治思想研究概述
        1.2.2 魏源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1.2.3 魏源历史定位问题研究概述
        1.2.4 史学界有关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综述
        1.2.5 近十余年来魏源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源生平及其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1 魏源生平
        2.1.1 魏源的政治人生
        2.1.2 魏源的学术人生
    2.2 魏源政治文化观形成的背景
        2.2.1 嘉道政治统治简论
        2.2.2 嘉道时期士人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态
        2.2.3 家庭成长背景及所受教育
        2.2.4 阅读史及主要师友交往
第3章 魏源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
    3.1 尊崇天道,常怀忧惧
        3.1.1 天命观
        3.1.2 幽明观
        3.1.3 忧患观
    3.2 崇尚德性,学古求变
        3.2.1 王道纯出乎道德
        3.2.2 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
    3.3 重视法治,人法兼备
        3.3.1 法之功用
        3.3.2 法之实行
    3.4 民本思想
        3.4.1 重民思想
        3.4.2 富民思想
    3.5 人才观
        3.5.1 人才缺失之缘由
        3.5.2 人主应重视人才
        3.5.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4章 魏源对现实社会改革的政治文化思考
    4.1 重申王道,彰显事功——早期“王道”政治观
        4.1.1 《默觚》概述
        4.1.2 早期“王道”政治观的内涵
        4.1.3 如何成就“王道”
    4.2 政“熟”求治,因势而变——中后期时势变革观的确立与发展
        4.2.1 批判“人心之寐患”
        4.2.2 变革观的确立
        4.2.3 变革观的发展
    4.3 全面改革,师夷长技——鸦片战争后的政治文化思考
        4.3.1 《圣武记》、《海国图志》概述
        4.3.2 大一统观念
        4.3.3 地理世界观
        4.3.4 外交观
        4.3.5 “师夷”说
第5章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和影响
    5.1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特点
        5.1.1 以人为本,贵人重民
        5.1.2 高扬事功,理性建言
        5.1.3 实践品格,经世情怀
        5.1.4 近代启蒙,与时俱进
    5.2 魏源政治文化观的影响
        5.2.1 声名渐显,受时人关注
        5.2.2 启迪后世,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默觚》与《皇朝经世文编》学体、治体部分文章内容之比较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浅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对英国的经济抵抗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禁烟运动研究 ——以英国外交官关于中国禁烟报告为中心[D]. 贾京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2]义律与1834-1841年中英关系新探[D]. 田宇鹏. 南京大学, 2020
  • [3]阿礼国与近代中英交涉(1844-1869)[D]. 郑惠虹. 暨南大学, 2020(05)
  • [4]侵华日军对美英在华机构及人员的轰炸及其影响研究(1937-1941)[D]. 邬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5]晚清上海中英贸易冲突研究(1860-1890)[D]. 李佳欣.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贡榜王朝时期缅甸对外关系研究 ——以清、缅、英三角关系为中心(1752-1885)[D]. 黄云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清代西藏地方边防研究[D]. 刘再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道光帝的“关门”外交[J]. 仲伟民. 读书, 2019(10)
  • [10]魏源政治文化观研究[D]. 胡慧娥.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的经济抗英政策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