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基碳材料浸渍—碳化的数值计算

沥青基碳材料浸渍—碳化的数值计算

论文摘要

碳/碳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造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因此,以煤沥青为基体前驱体的低压浸渍—碳化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工艺依然具有潜力可挖掘。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在材料科学的许多领域成功应用,但是却几乎没有在煤沥青浸渍—碳化中应用的报道。可能是由于煤沥青的具体成分不明、缺乏非平衡中间态的数据和其特殊的平面芳环大分子结构。影响煤沥青浸渍—碳化的因素很多,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对煤沥青浸渍—碳化进行数值计算,对优化工艺、评价和设计原料、弄清演变机理、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领域进行了下列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煤沥青中喹啉不溶物(QI)颗粒的受力分析,发现QI滤饼的形成类似于悬浮液的恒压过滤。对一维球体堆积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Endo等提出的渗透系数方程,对已知QI颗粒尺寸分布的沥青的滤饼渗透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并定量计算了QI颗粒分布对QI滤饼的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小颗粒含量或增大其直径都可以提高滤饼的渗透系数。通过模拟渗透性实验,结合渗透性的理论计算,确定了增塑剂、絮凝剂和化学改性剂对煤沥青渗透性的作用机理。增塑剂通过在煤沥青中不同极性的分子间定向吸附,降低沥青的粘度来提高其渗透性。絮凝剂通过凝结小QI颗粒形成较大的凝胶束来提高沥青的渗透效率,与沥青的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改变沥青的粘度。改性剂与沥青中的低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增大了粘度,也增加了二次QI,前者对渗透不利,后者具有助滤作用,总体上使沥青渗透性大幅度降低。在考虑QI颗粒的尺寸分布、预制体的孔隙类型与尺寸分布的基础上,耦合液体沥青在不同介质中的流动行为,建立了煤沥青浸渍工艺的数学模型。计算发现闭孔难以被填充,浸渍效率主要由开孔浸渍效果决定,取得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讨论了沥青性能、工艺参数、预制体结构对浸渍效率的影响,为浸渍工艺优化和原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地采用分段连续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改性沥青的TG-DTG曲线进行拟合,克服了单阶反应模型的不足。Coats-Redfern方法计算表明,三种伪组分的表观活化能和残碳率分别为36.807KJ/mol、185.205KJ/mol、65.828KJ/mol和20.5%、72.2%、94.3%,与甲苯可溶物、甲苯不溶而喹啉可溶物、喹啉不溶物的文献值接近,并且每一种组分的热解都是一级反应。对加热速率分别为2.5K/min、5K/min和10 K/min的沥青热失重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接近。在连续性二聚机理基础上,建立了煤沥青分子量分布的Monte Carlo模型,计算了煤沥青等温热解的分子量分布结果,与文献中的数据吻合良好。440℃时,反应时间延长,低分子量物质热解减缓,而中等分子量组分反应速率增加。温度从440℃提升到450℃,加剧了煤沥青热解,其中中等分子量组分的反应速率提高得更加明显。计算结果表明煤沥青分子量的一些参数如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散系数、分子量分布宽度等在碳化过程中存在遗传性。联合煤沥青的热解动力学方程与气泡生长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沥青中由于挥发分导致的气泡的生长过程,定性地解释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表观现象。尽管表面张力、液体粘度和温度对气泡的生长都会产生影响,但挥发分的增加是决定气泡生长动力学的主导因素。加热速率从2.5K/min升至10K/min,气泡生长动力学机制并不发生变化,然而气泡半径增长速率和液体的径向速率却成倍增大,易导致液态沥青外溢和固相半焦产生裂纹。与中温煤沥青相比,低温煤沥青产生的气泡尺寸更大。在“气泡有限逃逸”机制的基础上,将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的碳化分为两个区域,即液态反应区和固化半焦区,产生的气体大部分被限定在液相区,并在固相区释放。通过有限差分法求解能量方程、动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组成的微分方程组,得到了温度、压力、沥青的转化率等在碳/碳复合材料中的分布。讨论了加热速率、试样厚度和原料沥青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为制定更合理的碳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材料概述
  • 1.1.1 碳元素及其结构
  • 1.1.2 碳材料的结构及应用
  • 1.2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 1.2.1 碳/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应用
  • 1.2.2 碳/碳复合材料的致密化技术
  • 1.3 基体前驱体沥青概述
  • 1.3.1 煤沥青的组成与性能
  • 1.3.2 煤沥青的碳化
  • 1.3.3 煤沥青组成对碳/碳复合材料的影响
  • 1.4 材料制备与性能的计算模拟
  • 1.4.1 材料计算的意义
  • 1.4.2 碳/碳复合材料的数值计算现状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煤沥青中喹啉不溶物滤饼的渗透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3 理论模型
  • 2.3.1 滤饼的形成分析
  • 2.3.2 滤饼的孔隙率模型
  • 2.3.3 滤饼的渗透性模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孔隙率模型的验证
  • 2.4.2 渗透系数的实验对比
  • 2.4.3 粒径分布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添加剂对沥青渗透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料沥青的组成结构
  • 3.3.2 煤沥青渗透性理论
  • 3.3.3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 3.3.4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 3.3.5 交联剂的作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煤沥青浸渍的数值计算
  • 4.1 前言
  • 4.2 浸渍模型
  • 4.2.1 浸渍过程分析
  • 4.2.2 浸渍热力学
  • 4.2.3 浸渍动力学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浸渍效率的验证
  • 4.3.2 浸渍效率的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煤沥青碳化动力学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热失重曲线分析
  • 5.3.2 动力学模型
  • 5.3.3 热失重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煤沥青在碳化过程中的分子量分布模拟
  • 6.1 前言
  • 6.2 Monte Carlo模型
  • 6.2.1 碳化机理
  • 6.2.2 反应模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反应时间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6.3.2 碳化温度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6.3.3 原料沥青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煤沥青在碳化过程中孔隙的计算
  • 7.1 前言
  • 7.2 基本控制方程
  • 7.2.1 孔洞的形成机理
  • 7.2.2 控制方程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气泡生长动力学
  • 7.3.2 加热速率对气泡生长的影响
  • 7.3.3 原料沥青对气泡生长的影响
  • 7.3.4 沥青粘度对气泡生长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碳/碳复合材料碳化过程中温度与压力分布
  • 8.1 前言
  • 8.2 理论计算模型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温度与压力场分布
  • 8.3.2 加热速率对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8.3.3 试样厚度对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8.3.4 原料沥青对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温煤沥青中间相热转化行为[J]. 新型炭材料 2019(06)
    • [2].煤沥青中喹啉不溶物的基础物性及喹啉不溶物基沥青炭的微观结构研究[J]. 材料导报 2020(08)
    • [3].煤沥青的改性工艺研究进展[J]. 炭素技术 2018(06)
    • [4].初探煤沥青及其应用[J]. 炭素 2019(03)
    • [5].精制煤沥青制备针状焦的参数研究[J]. 中国煤炭 2016(12)
    • [6].煤沥青的结构组成研究[J]. 山东化工 2017(01)
    • [7].改性煤沥青“在路上”[J]. 中国公路 2016(19)
    • [8].净化煤沥青的制备及热解特性研究[J]. 炭素技术 2020(01)
    • [9].中温和高温煤沥青的组成结构与性质[J]. 煤炭学报 2020(08)
    • [10].煤沥青及改性煤沥青研究应用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4)
    • [11].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J]. 价值工程 2019(33)
    • [12].煤沥青改质的工艺进展[J]. 广州化工 2017(10)
    • [13].煤沥青水浆制备原理及研究进展[J]. 煤炭科学技术 2012(02)
    • [14].关于煤沥青的技术分析与解说[J]. 科技信息 2012(35)
    • [15].粒度≤300目高温煤沥青粉的制备及稳定性[J]. 煤炭学报 2009(09)
    • [16].无溶剂煤沥青粉填充聚氨酯防水材料制备和性能[J]. 化工进展 2008(11)
    • [17].助磨剂对煤沥青磨矿动力学的影响[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8].3种煤沥青炭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对比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9].煤沥青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0(05)
    • [20].煤沥青粉填充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S1)
    • [21].煤沥青球的氧化不熔化过程特性[J]. 化工学报 2018(01)
    • [22].工业醇类煤沥青水浆制备磨矿动力学研究[J]. 广东化工 2012(06)
    • [23].通用级碳纤维用可纺煤沥青的研制[J]. 合成纤维 2010(06)
    • [24].炭阳极用煤沥青中间相的研究[J]. 炭素技术 2019(01)
    • [25].煤沥青共混改性试验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11)
    • [26].路用煤沥青改性技术的分析与评述[J]. 现代化工 2019(08)
    • [27].煤沥青均质技术在针状焦生产中的应用[J]. 燃料与化工 2016(05)
    • [28].净化煤沥青的主要制备工艺、表征方法及应用概述[J]. 炭素技术 2018(01)
    • [29].聚乙二醇改性煤沥青半焦结构及其性能研究[J]. 新型炭材料 2014(02)
    • [30].氯代芳烃改性煤沥青及其针状焦制备研究[J]. 煤炭转化 2013(03)

    标签:;  ;  ;  ;  ;  ;  

    沥青基碳材料浸渍—碳化的数值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