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

论文摘要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这是一个有约束力的指标,并将写入“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的经济代价。从中期减排的角度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一种理想的减排机制,该机制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减排的方法,更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减排实效。温室气体区别于一般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权也不同于排污权,在“中国”这一语境下,有必要明确排污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关系,两者都属于排放权,拥有相同的制度内涵和交易原则,但温室气体自身的特征也影响着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个性特征。从环境容量的双重属性出发,“排放”这一行为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环境容量的使用方式,不仅具有义务性,需承担自身造成的成本和损失,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权利性。对于发展排放权,应从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角度入手,赋予“排放”行为权利的外衣,以内化排放造成的负外部性,并最终实现减排。因此,在进行排放权交易的制度设计时,应当注意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体现权利性,更要保障义务的实现。从环境容量入手,对排放权的法学属性进行考证,权利视野下的环境容量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可以量化进而“物”化,应当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其作为资源属性,国家作为公共资源的托管人,拥有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的所有权。大气环境容量使用权可以具体体现为温室气体排放权,在私权领域内,将排放配额确定为用益物权,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立法层面来说都具有最大的合理性,但在现阶段,短期内确实难以克服其中的理论障碍,因此,选择欧美路线,既不确认排放配额的财产权利性质,只是明确其具体的权利内涵,使其二级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不受影响,就完全能保证排放权交易的顺利实施。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易中,总量控制与许可制度属于初次分配,涉及国际法主体,国家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初次分配制度的替代选择模式——基准线与信用机制等问题。本文从义务角度考察总量控制与许可制度,并与该制度的替代机制进行比较,提出中国排放权交易初次分配的可行之路。在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二级市场交易阶段,需要构建的是一种市场化的交易,政府在这一阶段应当从直接管理者退居间接调控者位置,减少对排放权交易的干预,本文从权利角度来考察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二级交易市场,从资源和财产的角度来设计交易制度,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总量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资源的最佳配置,最终实现减排的同时也不妨碍经济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新矛盾,新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理论基础探究
  •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与排污权的分野
  • 一、温室气体区别于一般污染物
  • 二、排污权与排放权的联系
  • 三、排污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权同属于排放权的子概念
  • 第二节 排放权的法学性质考证
  • 一、排放权的概念界定:权利?义务?
  • 二、环境容量的双重属性
  • 三、“排放”的权义一致性
  • 四、总量控制——体现“排放”的义务性质
  • 五、排放权——体现“排放”的权利性质
  • 第三节 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 一、权利视野下的环境容量法律属性
  • 二、排放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 三、现实立法选择的现实
  • 第二章 义务视野下的总量控制与配额许可制度构建
  • 第一节 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总量控制的探索
  • 一、理论探索及试验阶段(1991 年-2000 年)
  • 二、排污权交易的点状试验期(2001 年-2005 年)
  •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探索期(2006-2010 年)
  • 第二节 总量控制制度的国际实践
  • 一、减排义务下的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
  • 二、基准线与信用制度(Baseline and Credit)
  • 第三节 构建义务视野下的总量控制与许可制度
  • 一、设定排放权交易的机制选择
  • 二、政府的职能设置
  • 三、义务及权利边界的具体化:配额-许可制度
  • 第三章 私权视野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二级市场交易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客体——产品设计
  • 一、二级市场中排放权交易客体的定性
  • 二、排放权交易客体设计的标准
  • 三、类型
  •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主体界定
  • 一、排污企业或经营实体——义务承担者和权利的拥有者
  • 二、交易市场流动性供应商(Liquidity Provider)
  • 三、碳基金——政府、NGO 和个人参与二级市场的途径
  • 四、独立的第三方核证机构——二级市场中排放义务的监督者
  • 第三节 交易平台的构建——交易所模式
  • 一、构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所的必要性
  • 二、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所实践
  • 三、国内排放权交易所初探
  • 四、两大机制,并行不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部分国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比较分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6)
    • [2].市县级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研究与探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1)
    • [3].温室气体的控制策略分析[J]. 西部皮革 2020(02)
    • [4].河北省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环境经济影响分析[J]. 营销界 2019(51)
    • [5].中国水库温室气体研究(2009—2019):回顾与展望[J]. 水利学报 2020(03)
    • [6].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背景下多国碳排放交易机制比较与我国的对策[J]. 世界海运 2020(05)
    • [7].国际海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审议进程[J]. 中国船检 2020(07)
    • [8].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新农业 2020(21)
    • [9].论我国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制度促进[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0].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性问题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9(03)
    • [11].试论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 节能与环保 2019(09)
    • [12].第三届温室气体通量国际研讨会(10.22-25南京)[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09)
    • [13].项目层面温室气体减排量与节能量评估方法对比分析及思考[J]. 标准科学 2016(S1)
    • [14].巴黎大会后的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J].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17(01)
    • [15].打造国内首个地级市温室气体监测网[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07)
    • [16].基于城市居民特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支付意愿离散选择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 [17].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规制及中国的因应之策[J]. 学习与实践 2015(02)
    • [18].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立法及我国对策研究[J]. 海大法律评论 2013(00)
    • [19].论促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财产权路径——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为视角[J]. 社会中的法理 2011(01)
    • [20].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4)
    • [21].温室气体减排 化工产业的挑战与机遇[J]. 山东化工 2013(11)
    • [22].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首发布[J]. 地球 2013(10)
    • [23].小鹿人[J]. 少年月刊 2010(Z4)
    • [24].温室气体加速升高[J]. 科学大众(中学版) 2008(Z1)
    • [25].京津冀地区一钢铁企业能耗和温室气体核查分析[J]. 能源与节能 2020(01)
    • [26].慕尼黑工业大学:来自温室气体的碳纤维[J]. 国际纺织导报 2019(12)
    • [27].用于温室气体反演的云检测算法[J]. 光学学报 2019(05)
    • [28].土壤温室气体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5)
    • [29].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正式出台[J].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18(03)
    • [30].油气管道运营企业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初探[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02)

    标签:;  ;  ;  ;  ;  ;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