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一例的护理

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一例的护理

一、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琴[1](2021)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是肛肠科的少见良性病,古代中医称“脱肛”。中医固脱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痛苦小等优势。消痔灵是固脱剂的代表药物。本课题组长期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消痔灵注射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成为治疗的难点。针对复发这一难题,本课题组曾探索性将双层四步注射(简称“双层四步”)改进为直肠周围间隙八步注射(简称“单层八步”),经过前期病例系列的观察,发现消痔灵单层八步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因未与双层四步注射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单靠改进注射方式以减少复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因素较多,但还没有一个量化工具对复发进行准确预测。因此,后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找出影响复发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对复发概率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对高复发人群提前进行重点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射方式作为影响复发的可能因素之一,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即比较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的近远期疗效,进一步分析不同注射方式对治愈率、复发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于临床研究,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落后,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作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整合药理学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上,解析了中药复方的分子生物网络和药理效应。将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阐释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中,以探索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和效应途径。研究目的1.探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客观评估其复发概率,重点加强对高复发人群的及时干预,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以减少复发。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作为复发影响因素之一的不同注射方式(单层八步与双层四步)的近期疗效和远期复发率,并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的混杂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采用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注射方式10个潜在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采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整个队列1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特征进行一般描述。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整个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两种方法筛选影响因素,分别为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法,以及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确定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其中分类变量采用R3.6.3软件包survminer,绘制两组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判断曲线有无交叉,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survival软件包。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以P<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对于连续变量,利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断有无线性相关。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筛选出的复发影响因素,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复发的能力差异经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比较,选择预测能力较好的模型,进一步采用R3.6.3软件的foreign包、survival包、rms包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预测模型,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检验。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术前症状总积分,消痔灵的浓度比例(1:1、2:1)及用量,并计算原液总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尿潴留、便秘、腹泻)和不良事件(小腹坠痛、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及坏死、前列腺炎)情况。收集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将队列分为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两组。两组间混杂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加以平衡,卡钳值设为0.2,PSM分析通过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的PSM扩展程序实现。最终按1:1匹配后的病例进行比较。近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次要观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处理及转归。远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次要观察复发后脱垂长度、伴随症状及治疗情况。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均为双侧假设检验,其中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认为统计学上有差异。计量资料分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两种情况:前者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后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Wilcoxon秩和检验被用于组间比较。频数/百分率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构成比,其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PSM前后脱垂长度的小提琴图。利用R3.6.3软件的survminer包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survival包对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水平。检验效能利用PASS 15.0.1软件计算。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基于TCMIP V2.0(整合药理学平台)以预测消痔灵和直肠脱垂的靶标,然后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GO基因功能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建立“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1.1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随访过程中,累计死亡4例,累计失访35例(第二次和第三次随访后的失访累计例数)。复发79例(52.7%),未复发71例(47.3%)。150例患者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6.5-73.5))。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3%、87.3%、80.3%、68.2%、55.1%、38.9%、22.1%。1.2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入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28.75-68.25岁)。包括81例男性,69例女性,男女比例1.17:1。体质指数为23.66±3.54。10年以下的病程占57.3%,10-50年病程占40%,50年以上病程占2.7%。脱垂长度在6 cm以下者占62.7%。圆柱形脱垂形状最多见,占64.7%。以Ⅱ型Ⅰ度、Ⅱ型Ⅱ度脱垂占比更高(70%)。约一半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肛门括约肌无收缩力的患者占16%。伴随小肠脱垂的患者比例稍高,占52%。消痔灵原液低剂量与中高剂量所占比例各约一半。行单层八步注射84例,双层四步注射66例。1.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中老年居多,合并小肠脱垂者占多数,采用双层四步注射占比更大,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大多数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性别、体质指数、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女性患者分娩与未分娩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1.4.1 Cox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把影响因素(P≤0.1)纳入Cox多因素中,以输入法的方式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P=0.000<0.01),肛门括约肌无力(X2,P=0.032<0.05),小肠脱垂(X3,P=0.018<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4,P=0.016<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1.344*X1+0.730*X2+0.610*X3-0.592*X4)。1.4.2 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Ⅱ度(X],β=0.763,P=0.069>0.05)、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β=1.278,P=0.001<0.01),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X2,β=0.558,P=0.054>0.05),肛门括约肌无力(X2,β=0.703,P=0.037<0.05),小肠脱垂(X3,P=0.010<0.05),脱垂长度(X4,P=0.158>0.05),年龄(X5,P=0.027<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6,P=0.009<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0.763/1.278*X1+0.558/0.703*X2+0.648*X3+0.058*X4+0.012*X5-0.675*X6)1.5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根据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AUC(t)显示,与Cox单、多因素筛选法(4个危险因素)相比,随机生存森林筛选法(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Cox预测模型,在术后每个随访节点的AUC值均高于前者,其均值也大于前者(0.803 versus 0.773)。1.6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由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筛选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1.7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由校准曲线可知,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注射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2.1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情况PSM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形状、小肠脱垂及术前症状总积分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但两组脱垂长度差异则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脱垂长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需采取PSM法平衡两组间的这一差异。2.2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情况PSM后,单层八步组中有35例未能匹配,双层四步组中有17例未能匹配,均被排除,最终两组均纳入49例,组间达到平衡并具有可比性。2.3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近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术后,两组间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比较中,在术后第1天,其差异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术后第3、7、15天,单层八步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双层四步组,脱垂症状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等级均为轻度。单层八步组共发生3例(6.1%),其中1例尿潴留,1例便秘。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2.2%),其中2例尿潴留,3例便秘,1例腹泻。两组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总发生率具有差异(P<0.05)。单层八步组共发生14例(28.6%),包括小腹坠痛8例,肛门坠胀3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1例,血压、心率下降1例,无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和前列腺炎发生。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6.3%),包括小腹坠痛1例,肛门坠胀1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2例,直肠粘膜溃疡1例,无前列腺炎及血压、心率下降发生。其中,单层八步组发生小腹坠痛明显多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前列腺炎,血压、心率下降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出现不明原因血压、心率下降1例,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双层四步组出现1例便血后,肠壁柱状坏死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4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远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总复发率为51.0%(25/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5.2-74.8))。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9%、91.8%、87.6%、73.4%、58.2%、31.0%。双层四步组的总复发率为65.3%(32/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24月(95%CI(11.4-36.6))。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79.6%、66.7%、49.4%、38.4%、25.8%。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P=0.152)。单层八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60月VS 24月)。单层八步组复发25例,其中13例男性、12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5岁,60岁以上者10例,病程10年以上者13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双层四步组复发32例,其中16例男性、16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7岁,60岁以上者有13例,病程10年以上者有18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两组复发患者脱垂长度的比较,单层八步组短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和便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有13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8例再次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经肛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肛门环缩术联合外括约肌折叠术。双层四步组有11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1例再次行双层四步注射,4例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2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单层八步注射联合自动痔疮套扎术。1例第二次行单层八步注射后再次复发,第三次予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TCMIP V2.0,设置药物相似性阈值≥0.6,去除重复靶标后,共获得消痔灵有效成分鞣酸的304个药物靶标,直肠脱垂靶标55个,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出6个药物作用的关键靶标(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转录正调控DNA模板、蛋白质磷酸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获得的信号通路有6条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别为 RIP-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 via ZBP1、TRAF6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TAK1 activates NF-κB by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IKKs complex、NF-κB is activated and signals survival、Activation of NF-kappaB in B cells、FCERI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研究结论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筛选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是否复发作为结局变量,并考虑未复发时间与复发结局的关系,采用两种方法:Cox单因素、多因素法和随机生存森林法,筛选复发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由后者所建立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性能更好。进一步构建了注射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概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年龄、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长度、小肠脱垂得分越高,则术后复发的概率越大。采用单层八步注射的复发概率低于双层四步注射。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后,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今后需不断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如影像学、组学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外部队列数据验证,以便实际运用于临床,提高医师临床决策能力。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近期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术后第3、7、15天症状总积分低于后者,脱垂症状改善更好。两组的近期总有效率相当,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远期疗效中,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单层八步组比双层四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更高,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复发患者的脱垂长度更短。可推荐将单层八步注射作为注射疗法的首选术式。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获得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关键作用靶点有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参与的信号通路中,与6条NF-κB信号通路相关,推测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消痔灵注射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为今后体内外实验验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窦海鹏,姚兴伟,柴亮听[2](2021)在《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改良Delorme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4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PPH组,各47例,联合组采用改良Delorme术联合PPH治疗,PPH组采用PPH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直肠肛管功能、并发症、治愈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PPH组(100.0% vs 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1,P=0.004)。两组患者的Wexner便秘评分和Vaizey失禁评分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联合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术后90 d,联合组患者直肠感觉阈值显着低于PPH组,肛管功能长度显着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术后吻合口感染、肛门失禁、黏液便血、小便异常、便秘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9%,明显低于PPH组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4,P<0.05)。结论改良Delorme术联合PPH治疗完全性直肠脱落患者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等优势。

钟鑫坚,方一鸣,刘韦成,喻学桥,许涛,江从庆,钱群[3](2020)在《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直肠脱垂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盆底外科良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5%[1]。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已报道的手术方式超过100种[1],主要分为经肛门(会阴)入路和经腹入路。经腹手术主要包括经腹直肠固定术伴或不伴乙状结肠切除。经会阴手术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不适宜行经腹部手术、

李雪利[4](2020)在《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智谋训练(RT)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及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T干预。干预前、干预4w后,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Wexner评分标准)、肛管静息压]、负性情绪[广泛性焦虑量表(GAD)、医院抑郁评分(HAD)]、应对方式[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生活质量[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结果 (1)干预4w后,两组Wexner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两组肛管静息压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干预4w后,两组GAD、HAD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3)干预4w后,两组面对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两组回避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面对、回避得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屈服得分与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4w后,两组GIQLI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应用于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期效果良好,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周娇娇[5](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李雪利[6](2020)在《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肠脱垂是一种以直肠黏膜、直肠壁部分或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经肛脱出为表现的一种疾病,会导致患者控便能力下降、肛门失禁等。完全性直肠脱垂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经会阴手术具有患者痛苦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小等优点[1]。直肠脱垂术后患者需一段恢复时间,同时无论何种术式,均存在术后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问题。宗殿亮等[2]的研究显示,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emeier术)后1年复发率约为20%。智谋是指个体独立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

李翥峰[7](2019)在《“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客观评估直肠脱垂患者应用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本次临床研究,验证扳机点学说的正确性,为直肠脱垂的病因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探究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疾病的独特优势。方法:在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们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吉林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直肠脱垂患者,并采用“扳机点”直肠脱垂注射法进行治疗全部病例。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并进行记录,记录术前及术后第3、5、7、14天的疗效指标评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每周的大便次数以及每次大便的排便时间,对每项数据进行对照统计学检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所有3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或术后并发症出现;将入组患者治疗前后所获得的临床观察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患者在肛门坠胀评分、瘙痒程度积分、便秘及总积分方面均有差异,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术后检验并对比术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P>0.10)。本治疗方法疗效明显,共治愈患者29例,好转3例,治愈率90.63%,总有效率100%,没有观察到术后出血及肛门狭窄的发现。术后随访3个月至两年,随访32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18月时出现轻微的脱垂复发,给予2例患者再次注射治疗后治愈。结论:1.通过临床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施用“扳机点”注射法用于治疗直肠脱垂疾病疗效显着,并且术后无疼痛及低并发症率和无死亡率,甚至对于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也是适用的。扳机点注射法属微创术式,不需要全身麻醉,硬化剂注射量小,更安全,术后恢复迅速且治疗费用低廉,即使复发或治疗失败,亦不影响后续治疗,是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良好选择。扳机点注射法应被视为所有直肠脱垂的首选治疗方法,尤为适用老年久病体弱的患者治疗。2.由于本病发病率低等因素制约,研究期间患者样本量不足以支撑对照实验研究,故本次研究为无对照组的单一对象研究,因此在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之前,“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真正优势以及“扳机点”学说的验证可能并不能完全明确。但通过临床研究基本证实了扳机点学说的科学性,故有待于后续临床协作或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胡碧云[8](2019)在《消痔灵注射法配合补中益气汤对比短缩术治疗直肠Ⅰ度脱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以寻找更适合直肠I度脱垂的治疗方式,并肯定中医药在肛肠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提升对中医中药的进一步理解。方法:按相关标准收录江西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直肠I度脱垂且中医辩证属中气下陷的病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注射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直肠I度脱垂,对照组采用短缩术治疗直肠I度脱垂。对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经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做好相关记录。观察两组病例的总体疗效、复发率及主观指标(黏膜回纳长度、治疗前后排便时间、肛门坠胀、黏液分泌物、气虚征候等情况)。结果:1、治疗组治愈率为45%,改善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70%,改善率100%。根据spss22.0分析,两组治愈治愈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改善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复发率25%,对照组10%,p<0.05,对照组复发率低于治疗组。3、治疗组治疗7天后黏膜回纳长度1.25±0.13cm,治疗30天后黏膜回纳长度2.15±0.52cm;对照组治疗7天后黏膜回纳长度1.72±0.22cm,治疗30天后黏膜回纳长度3.21±0.49cm。4、分别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坠胀、粘液分泌物以及气虚征候情况比较,发现除气虚征候,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征候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气虚征候有效;对照组治疗前后气虚征候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说明,对照组治疗气虚征候无效。两组治疗后气虚征候比较p<0.05,说明两组气虚征候改善情况有显着差异。余了两组比较均为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优于治疗组。结论:1、注射法加补中益气汤内服治疗直肠I度脱垂的效果较短缩术治疗直肠I度脱垂要差。研究结果不符合预期所想,短缩术治疗直肠I度脱垂操作更简单,方便,有效。2、单纯治疗直肠局部,比寄希望在调理整体要效果迅速,故不可迷信理论,需多进行临床观察,也不可盲目迷信中医中药,一切以事实说话。

肖志刚[9](2019)在《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与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治疗直肠脱垂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Altemeier术)与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术)治疗直肠脱垂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ltemeier术组(n=15)和Delorme术组(n=1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内随访的复发率。结果 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达到一期愈合,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均顺利出院。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ltemeier术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便秘3例、肛门疼痛2例,排便习惯改变5例;Delorme术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0例、便秘2例、肛门疼痛2例,排便习惯改变6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6~12个月,随访期内Altemeier术组无复发,Delorme术组1例复发。结论两种术式治疗直肠脱垂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Delorme术治疗失败者,可再行Altemeier术。

宗殿亮,何洪芹,王文进,宋东旭,张文天[10](2019)在《改良Altemeier术治疗直肠脱垂后肛门功能恢复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改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emeier)治疗直肠脱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直肠脱垂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Altemeier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Altemeier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除标本长度、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另外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水平及便秘、肛门失禁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后ARP、AMCP水平显着高于手术前及对照组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后便秘、肛门失禁评分显着低于手术前及对照组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 13%显着低于对照组14. 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发率4. 44%显着低于对照组20. 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Altemeier术治疗直肠脱垂能够促进患者肛门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二、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历史源流及发展概况
        1 肛肠疾病注射疗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历史源流
        3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发展概况
        3.2 国内发展概况
        3.3 注射疗法联合其他术式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 消痔灵的作用机理研究
        2 五倍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收敛作用
        2.2 抗菌
        2.3 抗病毒
        2.4 抗氧化
        2.5 抗癌
        3 明矾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抗菌及抗病毒
        3.2 抗癌
        3.3 收敛作用
        3.4 毒性和安全性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随机对照文献的相关情况
        2.3 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的的相关情况
    3 讨论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及数据录入
        1.6 伦理审查
        1.7 随访内容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
        2.2 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2.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3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与赋值
    4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筛选方法
        4.1 Cox回归变量筛选
        4.2 随机生存森林变量筛选
    5 Cox比例风险假定的检验
        5.1 分类变量的PH假定检验
        5.2 连续变量的PH假定检验
    6 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
        6.1 模型一: Cox回归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6.2 模型二: 随机森林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7 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
    8 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
    9 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10 讨论
        10.1 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0.2 影响因素筛选方法
        10.3 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10.4 列线图的建立及校准曲线的验证
    11 研究的局限性
        11.1 样本量的问题
        11.2 失访的问题
        11.3 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问题
    12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同第三部分研究
        1.2 诊断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3 纳入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4 排除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5 伦理审查: 同第三部分研究
        1.6 技术路线
    2 资料收集
        2.1 人口学资料
        2.2 病情资料
        2.3 治疗情况
        2.4 并发症
        2.5 不良事件
        2.6 随访资料
    3 治疗方案
        3.1 注射方法及步骤
        3.2 观察项目
    4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 统计学处理
    6 近期疗效比较
        6.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比较
        6.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比较
        6.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6.4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术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6.5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6.6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7 远期疗效比较
        7.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7.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7.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情况
    8 典型病例
        8.1 单层八步组典型病例
        8.2 双层四步组典型病例
    9 讨论
        9.1 真实世界研究
        9.2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9.3 近期疗效分析
        9.4 关于在直肠前壁注射消痔灵的安全性探讨
        9.5 远期疗效分析
        9.6 样本量的问题
    10 研究的局限性
    11 小结及展望
    临床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消痔灵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源及靶标收集
        1.2 直肠脱垂疾病候选靶标收集
        1.3 蛋白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1.4 GO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构建“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2 研究结果
        2.1 消痔灵的潜在靶标
        2.2 直肠脱垂靶标
        2.3 核心靶标网络构建
        2.4 GO基因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
        2.5 “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3 讨论
        3.1 整合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3.2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动物模型选择的理论探索
        3.4 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Wexner便秘评分量表
附录三: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
附件

(2)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选择标准
    三、手术方法
    四、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五、随访
    六、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二、两组术前和术后Wexner便秘评分和Vaizey失禁评分比较
    三、两组直肠肛管功能比较
    四、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五、随访结果比较
讨 论

(4)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3 评估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2.2 两组负性情绪对比
    2.3 两组应对方式对比
    2.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5)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6)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干预方法:
    1.3 评估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2.2 2组负性情绪对比:
    2.3 2组应对方式对比:
    2.4 2组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7)“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消痔灵注射法配合补中益气汤对比短缩术治疗直肠Ⅰ度脱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性回顾
    1.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2.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病例及终止实验标准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器械及仪器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治疗方法
    4.3 观察指标
    4.4 统计学分析
5 伦理学原则
    5.1 伦理审查
    5.2 知情同意
    5.3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6 结果
    6.1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
    6.2 复发率(治疗后3个月随访)
    6.3 治疗后黏膜回纳长度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时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门坠胀情况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粘液分泌物情况
    6.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型证候
7 结果分析
8 讨论
    8.1 与直肠I度脱垂相关的解剖结构
    8.2 盆底结构
    8.3 直肠结构
    8.4 从中医角度理解直肠I度脱垂
    8.5 病因病机
    8.6 中医治疗
    8.7 个人角度理解直肠I度脱垂
    8.8 两种治疗方式在直肠I度脱垂的作用机制
    8.9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中的具体作用
9 实验的不足与观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与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治疗直肠脱垂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手术方法
        1.3.3 术后处理
        1.3.4 术后随访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一般情况
    2.2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2.3 两组疗效比价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5 两组复发率发生比较
3 讨论

(10)改良Altemeier术治疗直肠脱垂后肛门功能恢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2.2 两组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2.4 两组术后1年复发情况对比
3 讨论

四、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D]. 陈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改良直肠黏膜剥除肌层折叠术联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效果分析[J]. 窦海鹏,姚兴伟,柴亮听.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1(02)
  • [3]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总结[J]. 钟鑫坚,方一鸣,刘韦成,喻学桥,许涛,江从庆,钱群.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06)
  • [4]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A]. 李雪利. 浙江省第二十八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大会暨2020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0
  • [5]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智谋训练对老年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 李雪利.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08)
  • [7]“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D]. 李翥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消痔灵注射法配合补中益气汤对比短缩术治疗直肠Ⅰ度脱垂的临床研究[D]. 胡碧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与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治疗直肠脱垂的近期疗效分析[J]. 肖志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9(01)
  • [10]改良Altemeier术治疗直肠脱垂后肛门功能恢复观察[J]. 宗殿亮,何洪芹,王文进,宋东旭,张文天.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2)

标签:;  ;  

完全性直肠脱垂嵌顿手术一例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