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系统的研究

增程式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因为能源危机给传统汽车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又因为纯电动汽车具有续驶里程短的瓶颈,所以本文针对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辅助动力单元APU进行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发动机、发电机和控制策略模型,并开发其控制系统,使得纯电动汽车车续驶里程短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且能够降低燃油消耗。(1)研究了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的经典理论并建立发动机的空气模型、油膜模型及动力输出模型。用PID控制算法对发动机模型进行转速控制及仿真,通过优化模型及调整PID参数使得实际转速能够快速跟随目标转速并且稳态误差较小。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建立其仿真模型,并采用矢量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对发电机进行转矩控制及仿真。通过优化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使得发电机转矩能够快速准确的跟随目标转矩。由于发动机与发电机是同轴相连的系统构架,所以把发动机模型与发电机模型进行刚性连接处理得到APU的仿真模型与其物理结构是一致。(2)基于APU模型,设计控制策略并建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用设计好的策略对APU模型进行控制,经过调试并不断优化控制策略后,通过计算机仿真9个NEDC循环工况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与控制策略的可行性。APU控制器硬件设计中采用Motorola MPC563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对传感器输入信号设计了相关的处理电路,并将其处理成CPU可以计算的数字信号。对于控制策略设计了分块的软件子程序。(3)最后我们基于台架试验验证控制策略以实现系统的两大控制目标,其一是辅助动力单元APU输出功率要跟随需求功率,其二是整车燃油经济性目标。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出设计的控制策略是能够满足控制目标,即APU输出功率能够快速准确的响应需求功率,并且百公里的油耗仅为7.6L,与相同动力输出的传统车相比节油达20%左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概述
  •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定义
  • 1.2.2 增程式电动汽车工作模式及特点
  • 1.2.3 增程式电动汽车与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区别
  • 1.3 增程式电动汽车现状
  • 1.3.1 国外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动力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动力系统结构
  • 2.2 动力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动力系统结构的特点
  • 2.2.2 能量流向的确定
  • 2.2.3 辅助动力单元部件的选择
  • 2.2.4 控制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助动力单元建模与仿真
  • 3.1 发动机模型
  • 3.1.1 空气模型
  • 3.1.2 油膜模型
  • 3.1.3 动力模型
  • 3.1.4 总体模型 PID 转速控制
  • 3.2 发电机模型
  • 3.2.1 数学模型
  • 3.2.2 控制策略
  • 3.2.3 控制系统模型仿真
  • 3.3 辅助动力单元工作原理
  • 3.4 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目标及要求
  • 3.5 辅助动力单元系统控制器方案设计
  • 3.5.1 最低燃油消耗点控制和线控制的区别
  • 3.5.2 辅助动力单元 APU 系统控制策略
  • 3.6 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系统模型
  • 3.6.1 起动控制子模型
  • 3.6.2 目标转速设定子模型
  • 3.6.3 目标转矩设定子模型
  • 3.6.4 停机控制子模型
  • 3.7 辅助动力单元系统模型
  • 3.8 APU 系统模型仿真
  • 3.8.1 仿真结果
  • 3.8.2 仿真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1 APU 控制器传感器输入信号处理电路
  • 4.1.2 主控制芯片
  • 4.2 APU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起动控制
  • 4.2.2 目标转速设定控制
  • 4.2.3 停机控制
  • 4.2.4 APU 跟随需求功率控制
  • 4.2.5 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 4.2.6 APU 控制器软件抗干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架试验验证控制策略
  • 5.1 辅助动力单元 APU 系统台架试验
  • 5.1.1 试验用台架
  • 5.1.2 台架试验中 CAN 总线
  • 5.2 整车循环工况仿真
  • 5.2.1 仿真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试验数据与结果
  • 5.3.1 万有特性曲线
  • 5.3.2 试验结果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 6.1.2 课题应用前景
  • 6.2 研究的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专利共引的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分析[J]. 情报学报 2013(03)
    • [2].我省将成世界电动汽车基地[J]. 广东交通 2010(02)
    • [3].摩纳哥纯电动赛车闪亮世博会[J]. 广东交通 2010(04)
    • [4].2030年电动汽车铝需求量或达1000万吨/年[J]. 铸造工程 2019(03)
    • [5].到2025年 电动汽车对稀土的需求将增长350%[J]. 稀土信息 2019(12)
    • [6].国际电联明确提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三个使用频段[J]. 中国无线电 2019(11)
    • [7].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 时代汽车 2019(18)
    • [8].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控制原理[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9(11)
    • [9].智慧交通背景下的低速电动汽车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9(23)
    • [10].德国超越挪威,成为欧洲大电动汽车市场[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0(02)
    • [11].2014—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电动汽车保有量[J]. 当代石油石化 2019(12)
    • [12].2014—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新车销量[J]. 当代石油石化 2019(12)
    • [13].为什么电动汽车容易“火”?[J]. 石油知识 2020(01)
    • [14].电动汽车充电桩现场检测方法的探讨[J]. 四川水泥 2019(11)
    • [15].电动汽车锂电池火灾特性及灭火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01)
    • [16].欧洲电动汽车充电标准浅析[J].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9(06)
    • [17].某大型公交立体车库电动汽车充电桩配电设计探讨[J]. 通信电源技术 2020(01)
    • [18].电动汽车储能技术应用潜力及功能定位研究[J].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20(01)
    • [19].双向充电桩的关键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24)
    • [20].低速电动汽车销售合同的性质[J]. 人民司法 2019(23)
    • [21].三相不平衡配电网中电动汽车充电问题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J]. 安徽科技 2020(02)
    • [22].计及电动汽车充电与可再生能源协同调度的负荷特性分析[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3].前驱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影响因素分析[J]. 时代农机 2019(10)
    • [24].电动汽车电机技术发展新方向[J]. 电动自行车 2020(01)
    • [25].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故障分析[J]. 内燃机与配件 2020(02)
    • [26].微型电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未来与发展 2020(01)
    • [27].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国电动汽车,如何走得更远?[J]. 汽车与配件 2020(04)
    • [28].电动汽车充电站标准化建设——以合肥地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为例[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29].电动汽车充电桩安全管理研究[J].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0(01)
    • [30].考虑规模化电动汽车与风电接入的随机解耦协同调度[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04)

    标签:;  ;  ;  ;  ;  

    增程式电动汽车辅助动力单元控制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