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不育株与大白菜自交系Chiifu(多国芸薹属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模式植物)杂交、回交所构建的BC1群体为试材,进行AFLP和SSR分析,获得了多个与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Ms连锁的AFLP和SSR标记,并将位于目标基因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2个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构建了Ms基因区域的SCAR及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从而对不育基因位点进行了染色体定位。此外,通过对AB01进行SSR分析,使我们获得了1个与育性恢复基因Msf连锁的SSR标记,并对雄性不育基因Ms与其恢复基因间Msf的等位性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用已知基因型的4份材料对大白菜自交系Chiifu进行测交,基于后代育性分离比率,鉴定出Chiifu在核不育位点上的基因型为msms。以甲型“两用系”AB01不育株为母本,与Chiifu杂交,构建BC1分离群体,共244株,其中可育114株,不育130株,经χ2测验符合1:1分离比率,适合用于分子标记分析。2.以BC1群体为试材,采用AFLP+BSA的方法,对256对PstI+GNN/MseI+CNN引物组合进行多态性筛选。在亲本及基因池间的引物筛选中,检测出16个与核不育基因Ms连锁的候选标记。经个体验证,筛选出6个与Ms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将标记在群体中的分布数据输入MAPMAKER/EXP 3.0,构建了目标基因区域的AFLP图谱。该图谱覆盖了15 cM区域,标记P01和P04位于目标基因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5和3.8 cM。其余标记P10,P12,P07和P11均位于P04一侧,与Ms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3,10,12.5和12.5 cM。3.将位于不育基因Ms两侧的两个AFLP标记P01和P04的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根据所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引物,成功的转化出位于Ms基因两侧的SCAR标记,并命名为syauscr01和syauscr04。如果共同使用这两个标记,理论选择正确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可用于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Ms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4.以构建BC1群体的双亲为试材,优化SSR反应体系。优化后的SSR反应体系为:1×buffer(10 mmol·L-1 Tris-HCL,50 mmol·L-1 KCL),2 ng·μl-1模板DNA,1U Taq DNA聚合酶,0.35 mmol·L-1dNTPs,0.4μmol·L-1引物,2 mmol·L-1Mg2+,最后加超纯水定容至20μl。以上述SSR反应体系为基础,利用BC1分离群体,对Ms基因进行了SSR分析。首先,在双亲间对多国芸薹属基因组测序项目(BrGSP)开发的286对SSR引物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其中182对在双亲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比例高达68%。经过在基因池及单株上验证,筛选出3个与Ms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分别为cnum273,cnum030和cnum295。这3个标记均来自大白菜A07连锁群。为了开发出遗传距离更近的SSR标记,在A07连锁群上特定区域内的7个BAC克隆上,设计并开发了14对SSR引物,又筛选出一个与Ms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yaum13。经连锁遗传分析,构建了Ms基因区域的SCAR及SSR标记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9 cM区域,2个SCAR标记(syauscr01和syauscr04)位于Ms基因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0.8和2.5 cM,4个SSR标记(syaum13、cnum273、cnum030和cnum295)位于syauscr04一侧,遗传距离分别为3.3,6.2,7.8和8.6 cM。根据BrGSP构建的大白菜A07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上,syaum13位于该连锁群26.9 cM处。据此,将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Ms定位于A07连锁群的26.9 cM附近的3.3 cM范围内。5.以可育株与不育株1:1分离的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为群体,在可育池(MsfMs)与不育池(MsMs)间,对位于A07上的54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经过单株验证,获得了1个与育性恢复基因Msf连锁的SSR标记pbcmENA6a。该标记与Msf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8 cM。将Ms基因区域的SCAR和SSR标记图谱及Msf基因区域的SSR图谱,与BrGSP构建的大白菜A07连锁群遗传图谱进行比对,证明了Msf和Ms基因均位于A07连锁群0-26.9 cM范围内,对二者间的等位性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该位点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 二、芸薹属农作物雄性不育
  • (一) 细胞质雄性不育
  • (二) 细胞核雄性不育
  • 三、分子标记技术在芸薹属作物上的应用
  • (一) 分子标记的发展
  • (二) 芸薹属作物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三) 芸薹属作物重要基因的标记及定位
  • (四)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芸薹属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五) 关于多国芸薹属基因组测序项目(BrGSP)
  • 第二章 大白菜核不育基因Ms的AFLP标记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试材
  • (二) Chiifu基因型的鉴定
  • (三) 分离群体的构建
  • (四) DNA提取及样品集团的构建
  • (五) AFLP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测交群体中Ms位点的遗传分析
  • (二) 分离群体的构建
  • (三) 与核不育复等位基因Ms连锁的AFLP标记
  • (四) 核不育基因Ms的AFLP连锁图谱
  • 三、讨论
  • 第三章 大白菜核不育基因Ms的SCAR标记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目标片段的二次扩增及纯化
  • (三) 连接反应
  • (四)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五) 阳性克隆的鉴定
  • (六) 菌液扩增
  • (七) 克隆片段的测序及其序列相似性分析
  • (八) SCAR引物设计
  • (九) PCR扩增和群体分析
  • (十) 连锁遗传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二) 差异片段的序列测定及SCAR标记检测
  • (三) 标记位点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四) 遗传距离的计算
  • 三、讨论
  • 第四章 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Ms的定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分离群体的构建
  • (二) DNA提取及样品集团的构建
  • (三) 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四) PCR反应
  • (五) 电泳及银染
  • (六) 连锁遗传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SSR体系的优化
  • (二) 亲本及基因池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三) 候选SSR标记的单株验证
  • (四) 核不育基因Ms的SSR和SCAR图谱
  • (五) SSR标记与拟南芥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
  • 三、讨论
  • f的等位性验证'>第五章 大白菜核不育基因Ms与其恢复基因Msf的等位性验证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试材
  • f的定位'>(二) 育性恢复基因Msf的定位
  • f与Ms的等位性验证'>(三) Msf与Ms的等位性验证
  • 二、结果与分析
  • f连锁的SSR标记'>(一) 与育性恢复基因Msf连锁的SSR标记
  • f的定位'>(二) 育性恢复基因Msf的定位
  • f与Ms等位性关系的分子验证'>(三) Msf与Ms等位性关系的分子验证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白菜基因组NDA提取方法
  • 附录2 268对SSR引物在双亲间的筛选结果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籼粳杂交产生两系核不育株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 [2].双隐性核不育蜀杂棉3号种子生产技术规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3)
    • [3].我国普通隐性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进展[J]. 种子 2009(02)
    • [4].不同基因型核不育陆地棉多个性状配合力的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8)
    • [5].高产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3[J]. 中国种业 2015(09)
    • [6].棉花抗病虫核不育新品种川杂棉31的选育及配套技术[J]. 作物杂志 2013(06)
    • [7].水稻雄性核不育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1)
    • [8].抗虫完全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17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09(07)
    • [9].三隐性核不育油菜中隐性上位基因抑制作用的专一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5)
    • [10].反向核不育水稻育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8)
    • [11].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6[J]. 中国棉花 2015(03)
    • [12].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繁殖技术研究[J]. 种子 2014(08)
    • [13].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1(03)
    • [14].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21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0(05)
    • [15].温敏型雄性核不育水稻新种质粤光S的发现与育性鉴定[J]. 杂交水稻 2010(06)
    • [16].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二型系029AB的遗传特性分析[J]. 作物研究 2016(01)
    • [17].“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J]. 植物医生 2016(06)
    • [18].油研9号隐性核不育遗传分配与表现型的研究[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9].棉花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研究与利用[J]. 棉花科学 2012(01)
    • [20].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作物研究 2011(05)
    • [21].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1)
    • [22].水稻短光低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6)
    • [23].甘蓝型油菜“白花+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2AB的选育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10)
    • [24].“双低两高”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的选育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08(03)
    • [25].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2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3(12)
    • [26].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4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09(03)
    • [27].低温条件下喷施乙烯利对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02)
    • [28].单隐性与双隐性核不育陆地棉的综合比较[J]. 棉花科学 2016(02)
    • [29].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8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13(06)
    • [30].抗病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26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1)

    标签:;  ;  ;  ;  

    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