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金融机构巨灾服务体系及重建模式探索

国有金融机构巨灾服务体系及重建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累计造成受灾地区工厂、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损失总额高达10000亿人民币,约占我国上年度GDP总值的4.16%。据初步估算,若各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因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金融机构因地震的损失可能达200亿元以上,其潜在风险资产总量可能更高。金融对经济的依赖性和关联性较强,重大灾害不仅对地方和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伤害,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国有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在灾害发生期间的服务体系,并对灾后重建金融支持模式进行探索,以满足国有金融机构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均衡要求。本文着重从重大灾害的产生和对金融机构行业自身经营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灾害频发和资金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探讨金融如何有机结合金融机构盈利性和社会性职能的发挥手段和模式,为国有金融机构提升应对巨灾的服务支持能力以及灾后重建融资模式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全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说明巨灾风险的相关风险特点和世界对巨灾的分类方式和方法,其中第一节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第二节重点就巨灾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就灾害对经济(投资、消费和出口)和金融方面的影响进行对比;第三节客观介绍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灾害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收益等方面的影响,服务能力和手段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着重就国有金融机构应对巨灾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阐述,其中第一节分析国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模式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主要包括服务手段、数据管理、信贷政策、衍生产品、客户服务等方面;第二节分析国有金融机构单一法人模式所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主要包括资源方面、效率方面、财务方面、风险方面、品牌方面等核心内容。第三部分重点关注国有金融机构支持重建模式的思考,第一节对传统的单一银行信贷投入(退出)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第二节对银行信贷+财政补贴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第三节对银行信贷+专业基金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第四节对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混合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巨灾风险与经济金融的关系
  • (一) 巨灾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 (二) 巨灾风险对经济和金融影响情况分析
  • 1、巨灾风险对经济和金融的长期、不确定影响持续存在
  • 2、应对和处置巨灾风险的综合体系尚不完善
  • 3、巨灾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
  • (三) 灾害中及灾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
  • 1、金融机构如何保证自身正常履行的支付中介职能
  • 2、金融机构如何保证自身正常履行的信用中介职能
  • 3、金融机构如何保证自身正常履行的社会服务职能
  • 二、国有金融机构巨灾服务体系的构建
  • (一) 国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 1、在服务手段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2、在数据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3、在信贷政策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4、在衍生产品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二) 国有金融机构单一法人模式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 1、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2、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3、在财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4、在风险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较
  • 三、国有金融机构重建模式的探索
  • (一) 单一银行信贷投入(退出)模式的分析
  • (二) 银行信贷+财政补贴模式的分析
  • (三) 银行信贷+专业基金模式的分析
  • (四) 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混合模式的分析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国有金融机构巨灾服务体系及重建模式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