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ET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及意义

NO、ET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及意义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兔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浆内、股动脉组织内及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浆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观察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空窝陷率,探讨NO、ET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为NO供体及ET拮抗剂治疗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动物实验:选健康新西兰成年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两组, 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每组30只。A组以55度白酒灌胃,10ml·kg-1·d-1 (相当于纯乙醇5g·kg-1·d-1),B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2天每天1次后,停l天,共24周。分别于8、16、24周抽取空腹静脉血及剪取股动脉,测NO、ET含量,在光镜下观察股骨头的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细胞、骨小梁、骨内陷窝数量的改变。临床试验:选择临床患者20名,经CT扫描均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均有5—10年以上饮酒史,平均日饮酒量大于250ml,年龄为30-50岁,排除服用激素、非甾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及糖尿病、外伤等显性因素),作为试验组。选同期住院非股骨头坏死患者20人作为对照组(均排除饮酒及骨与关节疾病),年龄段与试验组相同,经CT扫描排除股骨头坏死。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其NO、ET含量。所得NO、ET含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的方法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动物实验组:1大体观察:于8周时,对照组:股骨头外观正常;观察股骨头软骨失去光泽,于16周时,实验组:发现股骨头软骨局部发软,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于24周时,发现软骨破坏,未见股骨头塌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组织病理学观察:第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第16周实验组:股骨头软骨层变薄,软骨下骨小梁稀疏。空缺骨陷窝增多,骨细胞核“外周化”明显,空缺骨陷窝数为(25. 20±4.60)%,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排列规则整齐,致密饱满,骨细胞清晰可见,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多位于中央,核无固缩。第24周实验组:股骨头骨细胞变性、坏死,骨小梁变细、断裂,结构紊乱,骨细胞核固缩溶解消失,骨髓腔几乎被增生肥大的脂肪细胞占据。空骨陷窝增多,空缺骨陷窝计数为(50.80±7.30)%,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股骨头软骨层较厚,成骨活跃,骨小梁排列规则整齐,骨细胞清晰可见,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多位于中央,核形态无明显改变,异常骨细胞罕见,空骨陷窝为(13.80±3.52)%。3血清及股动脉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比较情况:于第8、16、24周测血清中NO含量结果为:实验组分别为(34.62±6.03)μmol/l、(24.87±2.04)μmol/l、(17.50±2.1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49.42±3.47)μmol/l、(51.30±1.29)μmol/l、(50.71±1.78)μmol/l。股动脉组织中NO含量为:实验组分别为(3.86±0.20)μmol/mg、(3.38±0.19 )μmol/mg、(2.79±0.26)μmol/mg,对照组分别为(7.65±0.60)μmol/mg、(7.74±0.68)μmol/mg、(7.51±0.53)μmol/ mg。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及股动脉组织中NO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不同时期作两两比较,第24周NO含量分别低于第8、16周时N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4血浆及股动脉组织中内皮素含量比较情况:于第8、16、24周测血浆中ET含量为:实验组分别为(50.03±8.47)pg/ml、(60.14±9.20) pg/ml、(71.55±11.50)pg/ml。对照组分别为(35.46±7.90)pg/ml、(30.35±8.50) pg/ml、(37.87±8.60)pg/ml。股动脉组织中内皮素含量为:实验组分别为(2.90±0.60)ng/mg、(3.65±0.50) ng/mg、(4.33±0.45)ng/mg,对照组分别为(1.24±0.40) ng/mg、(1.25±0.35) ng/mg、(1.50±0.50 )ng/mg。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ET含量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不同时期作两两比较,第24周ET含量分别高于第8、16周时E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临床试验试验组:血清中NO含量为(17.80±5.20)μmol/l,ET含量为(96.50±16.60)pg/ml,对照组:分别为(28.30±3.50)μmol/l,(56.10±15.30)pg/ml。试验组与对照组的NO、ET含量有明显变化,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长期饮酒,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动物模型的血浆内、股动脉组织中及患者的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减少,而内皮素(ET)含量增多,二者这种变化促进血管收缩,微血栓形成,使股骨头动脉灌注不足,引起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其缺血坏死原因之一。2长期饮酒,引起一氧化氮含量减少,从而不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同时过低浓度一氧化氮不能维持成骨细胞的生理功能,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纤细,出现骨小梁疲劳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塌陷。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NO、ET 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O、ET 在骨和关节疾病中意义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NO、ET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