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追溯普贤菩萨的渊源时,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尤其注意不能将后来普贤菩萨的特征和内容用在追溯其起源的问题上。本文认为早在普贤菩萨产生之前,“普贤”就是一个广为使用的词语,广大信众追求的圆满理想“普贤愿”和达到这种目标的方法“普贤行”,则是普贤菩萨的起源。早期的普贤菩萨和普贤如来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合流是后来的事。普贤菩萨的出现,内因是其“名称”本身所具有之圆满意义,外因则与当时佛教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相关。最早时期的“普贤行”,应该只是泛指人们追求进入“理想国度”的实践方法,并无确定的内容,也与普贤菩萨、普贤如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普贤如来和普贤菩萨产生以后,《悲华经》首先就其身世作了说明。“普贤”在内涵上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普贤如来信仰一度盛行,主要表现在《大集经》之中,其本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随即普贤如来和普贤菩萨信仰合流,普贤菩萨由此而强化了其本来就具有的“分身”的能力,并使这种“分身”能力有了“本体论”的说明和论证。普贤菩萨信仰传到西域后,与当地本有的帝释天崇拜相结合,汲取了帝释天的诸多内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普贤菩萨的形象也逐渐由形象模糊不清的护法神转变成为了声势显赫、特点鲜明的大菩萨。如来藏思想产生以后,强调人人都有佛性。普贤菩萨以卓越的“分身”能力而遍在于一切,而“如来藏”也是遍在于一切,这样两者因具有共同性而结合。普贤菩萨被认为表征的就是“如来藏”,这为普贤菩萨在理论建构方面开出了广阔的道路。从此,普贤菩萨不再仅仅是助人为乐大菩萨了,也不再是仅仅作为佛教的护法菩萨而存在了,取得了代表“如来藏”的资格后,他就掌握了进入“法界”的钥匙,成为连接真如本体界与现象界的桥梁。《华严经》是第一次试图以普贤菩萨为代表,以“如来藏”理论来解释世界、说明人生、提供解脱的新尝试。《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不仅禅定甚深,而且智慧超群,他与毗卢遮那佛同体,可以契入法界,道行高远,他只为十地以上菩萨讲法,同时又发心广大,誓愿度尽一切苍生。他给人信心,认为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始终有一个本体,“空”的现象界实际上是建立在“不空”的本体法界之上的,这个“不空”的“法界”也就是“如来藏”,是佛的境界。“如来藏”遍在于每个人心中,是人人都能成佛的根据,也就是佛性,只是无始以来,被贪妄所染。他认为所谓的成佛,就是用一系列方法和智慧使自己心中本有的佛性重新显现出来的过程,叫做“性起”。因此,他为信众创立了一条从“初发心”到“入法界”的修行道路,并将之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次第;他重视学习,参访善知识,并以善财童子为榜样,用“五十三参”这种形象的文学方式来说明抽象的哲学道理;普贤菩萨讲究“方便”,主张从精神的角度去进行价值判断,而不要囿于成规;他教导信众,要多学世间技艺,不耻下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走上圆融道。《华严经》将普贤菩萨倡导的这条新的路子叫做“普贤行”。《华严经》中所描绘的高居十地之上,既能契入法界,又不住涅槃的境界,在密教中被称为“大普贤地”,经过密教的改造之后成为了“金刚界”,普贤菩萨在部分密典中也被改造成了“金刚手秘密主菩萨”,并与教主“大毗卢遮那如来”、“金刚萨埵”等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密教中的普贤菩萨是著名的“八大菩萨”之一,可以显化为“教令轮身”步掷金刚;普贤菩萨还广泛参与众多佛菩萨的仪轨,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密教中的普贤菩萨形态各异,身色也不尽相同,职能更是多样,最后都以“普贤延命信仰”而集其大成。密教中还有将普贤菩萨作为毗卢遮那佛的接班人与补处菩萨的论述,普贤菩萨被认为与大毗卢遮那佛“同体”。密法修行的最终标志是进入“大普贤地”,“见普贤大菩萨身”。而见到了普贤菩萨身也就意味着实现了修行的目的,成为了“执金刚”。这种认识虽将普贤菩萨抬的很高,但密法的授予和传承已经与普贤菩萨没有了直接关系,而主要是通过“金刚手”和“金刚萨埵”进行的。无疑普贤菩萨已经失去了在《华严经》中的主导性地位,他由台前转到了幕后,由主角转为了配角。总之,域外的普贤菩萨,具有智慧性、实践性、神秘性、亲切性、崇高性、圆融性、善巧性、多样性、全面性、终极性等十大特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的意义、现状和思路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第二节 学界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的起源
  •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普贤信仰起源的几种观点
  • 一、佛教和印度教神祇混合说
  • 二、普贤菩萨代表"如来藏"说
  • 三、"雅利安人理想化的故土"与"某有地位的在家居士"混合说
  • 第二节 本文所持的观点
  • 一、普贤菩萨的起源
  • 二、普贤菩萨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之发展
  • 第一节 普贤如来在《大集经》中的本体化倾向
  • 第二节 《悲华经》中普贤菩萨身世、特点的明晰化
  • 一、《悲华经》对普贤菩萨身世的说明
  • 二、普贤菩萨特点的明晰
  • 第三节 《生经》中普贤菩萨与普贤如来的合流
  • 第三章 法华系统崇尚的普贤菩萨
  • 第一节 《法华经》两个译本中普贤菩萨的形象、地位的对比
  • 一、《正法华经》中的普贤菩萨
  • 二、《妙法莲花经》中的普贤菩萨
  • 第二节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里普贤菩萨成为了进入真如界的导师
  • 一、《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里的"普贤行"
  • 二、《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对普贤菩萨的提升
  • 第三节 《法华经》与《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里普贤菩萨形象的比较
  • 一、《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里普贤菩萨的特点
  • 二、《法华经》与《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普贤菩萨形象的比较
  • 第四节 普贤菩萨与帝释天的融合
  • 一、帝释天的渊源与特点
  • 二、普贤菩萨与帝释天的融合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的结合
  • 第一节 "如来藏"的由来
  • 一、"如来藏"的基本思想
  • 二、"如来藏"的渊源
  • 第二节 "如来藏"与"法身"、"法界"
  • 一、"法身"涵义的演变
  • 二、"法界"涵义的演变
  • 第三节 普贤菩萨与"如来藏"
  • 一、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的结合
  • 二、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结合的意义
  • 第五章 鼎盛之普贤:华严本尊
  • 第一节 华严经的形成地点
  • 一、诸家之说法
  • 二、本文之观点
  • 第二节 华严类单品经中的普贤菩萨的地位不断上升
  • 一、《兜沙经》、《本业经》等单品经中普贤菩萨没有出现
  • 二、《兴显经》中普贤菩萨地位超过诸佛
  • 三、其他华严单品经中普贤菩萨的地位不断上升
  • 第三节 鼎盛之普贤:华严本尊地位之确立
  • 一、《华严经》的"序论"部分
  • 二、行法部分
  • 三、等觉阶段
  • 四、普贤地阶段
  • 第四节 《八十华严经》对普贤菩萨的继续提升
  • 一、序论新增部分对普贤菩萨的提升
  • 二、其他新增部分对普贤菩萨的提升
  • 第五节 《四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赞》中普贤信仰与弥陀信仰的圆融
  • 一、《普贤行愿品》的来历
  • 二、普贤信仰与弥陀信仰的融合
  • 第六节 "普贤行"的目标及行法
  • 一、"普贤行"即"普贤菩萨之行",是含摄一切佛教行法的圆满之行
  • 二、"普贤行"的修行目标
  • 三、修行层面的"普贤行"
  • 第七节 《华严经》里的普贤哲学
  • 一、《华严经》中有关普贤的若干哲学概念
  • 二、《华严经》中普贤哲学的内涵
  • 三、《华严经》中普贤哲学的来源
  • 四、《华严经》中普贤哲学对般若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 第八节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与其它神祇的关系
  • 一、普贤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的关系
  • 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关系
  • 三、《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 四、《华严经》中普贤与弥勒的关系
  • 第九节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特点与普贤法门的新气象
  • 一、《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特点
  • 二、《华严经》中普贤法门的新气象
  • 第十节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功能及其形象
  • 一、《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主要功能
  • 二、《华严经》、《法华经》中普贤形象之比较
  • 第六章 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变异
  • 第一节 密教与密教思想
  • 一、密教的基本思想
  • 二、密教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早期密教中的普贤菩萨
  • 一、早期密教中普贤菩萨地位不及观音、弥勒
  • 二、早期密教的后期阶段普贤菩萨地位的上升
  • 第三节 胎藏密法中的普贤菩萨及普贤仪轨
  • 一、普贤菩萨在《大日经》中与金刚手并列,为诸菩萨之代表
  • 二、胎藏密法仪轨中普贤菩萨的角色
  • 三、法华曼荼罗中的普贤菩萨
  • 第四节 金刚密法中的普贤菩萨及普贤仪轨
  • 一、《金刚顶经》中普贤菩萨与金刚手合一
  • 二、金刚密法中的普贤仪轨
  • 三、普贤延命仪轨
  • 第五节 轮王密法中的普贤菩萨与普贤仪轨
  • 一、轮王密法简介
  • 二、普贤菩萨在轮王密法中的地位
  • 第六节 普贤与金刚萨埵
  • 一、《大日经》中"金刚萨埵"为"金刚勇猛"之意
  • 二、金刚萨埵在金刚密法中与金刚手合一
  • 三、金刚萨埵的起源
  • 第七节 普贤菩萨与密教神祇的复杂关系
  • 一、密教中普贤菩萨与毗卢遮那如来的关系
  • 二、密教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关系
  • 三、密教中普贤菩萨与其它神祇的关系
  • 第八节 密教里的普贤哲学
  • 一、密教中关于普贤的若干哲学概念
  • 二、密教中的普贤哲学的主要内容
  • 第九节 密教中普贤菩萨形象之变异
  • 一、按照身色分类的普贤形象
  • 二、其他的密教普贤形象
  • 第十节 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功能
  • 一、密教中普贤菩萨的一般性功能
  • 二、密教中普贤菩萨典型的"延命"功能
  • 第七章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与中国化之普贤信仰之比较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品[J]. 大众文艺 2015(04)
    • [2].《诸佛普贤联》[J]. 大观(东京文学) 2016(12)
    • [3].川藏行旅笔记[J]. 泉州文学 2017(07)
    • [4].普贤寺[J]. 朔方 2014(11)
    • [5].普贤菩萨[J]. 诗刊 2010(09)
    • [6].峨眉山普贤菩萨造像群的历史考察[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 [7].当前普贤研究综述[J]. 五台山研究 2012(02)
    • [8].“普贤”风物漫谈[J]. 佛教文化 2008(04)
    • [9].日本已批准新型转换堆“普贤”的退役计划[J]. 国外核新闻 2008(04)
    • [10].普贤寺[J]. 江南 2014(01)
    • [11].天台宗与普贤感应[J]. 台州学院学报 2011(04)
    • [12].普贤信仰及大乘普贤形象的演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7)
    • [13].普贤庄:现代佛具艺术之精品[J]. 青岛画报 2010(10)
    • [14].玄奘“印普贤像”质疑[J]. 出版发行研究 2009(03)
    • [15].中土新创普贤信仰文献叙录[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6].朝鲜普贤寺[J]. 文史月刊 2009(05)
    • [17].峨眉山普贤铜像[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05)
    • [18].虚拟现实技术在普贤核电退役工程中的应用[J]. 应用科技 2009(12)
    • [19].行愿无尽话普贤[J]. 中国西部 2014(27)
    • [20].善有善报[J]. 参花(上) 2016(07)
    • [21].明末木庵禅师绘文殊普贤像略释[J]. 福建文博 2014(03)
    • [22].普贤菩萨骂康熙[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9(05)
    • [23].妙香古刹普贤寺[J]. 当代人 2010(03)
    • [24].峨眉山缘何是普贤菩萨道场[J]. 文史博览 2015(02)
    • [25].牛头山图中对称绘制骑狮文殊与乘象普贤[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6].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27].中古法华信仰新图像类型之考释 以榆林窟第3窟《昙翼感普贤菩萨化现女身图》(拟题)为中心[J]. 新美术 2019(12)
    • [28].久远的祈愿[J]. 海峡影艺 2012(03)
    • [29].敦煌吐蕃晚期《普贤行愿图》、《普贤并万菩萨化现图》与相关问题研究[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10)
    • [30].普贤道场峨眉山[J]. 海内与海外 2011(07)

    标签:;  ;  ;  ;  

    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