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古代文论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

试探古代文论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文论源远流长,在世界史上有着最悠久的历史,闪耀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光辉。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巨大的宝库,对各种文学样式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元杂剧作为继唐诗宋词之后新兴的一种诗歌体式,通常被当作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亦或是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地表现出了深受其直接或间接熏陶的痕迹。本论文立足于四个方面,分别从政治、情感、人物及风格这几个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两者在继承与发展上的辩证关系。 第一章:“文以载道”思想在元杂剧中的折射。“文以载道”这一命题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元杂剧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剧目都或明或暗地,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识,可以说,文学与政治相结合早已成为元杂剧创作中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主情”论在元杂剧中的继承。以情感人是元杂剧审美作用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而中国的传统理论也历来是强调要“传情”、“动情”的。元杂剧在继承抒情理论的同时,又开创出一种新的境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第三章:“人物”论在元杂剧中的发展。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古代文论中早已被作为重要的理论观点为众家不断的深化发展。而这一命题在元杂剧中亦处于核心地位,其作品中所塑造的新奇驳杂、光怪陆离的人态物象使这一传统命题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第四章:“不工而工”的本色风格在元杂剧中的体现。“不工而工”是臧晋叔对元杂剧不失典雅的艺术风格一种精确的概括。但这种雅俗共存、俗能容雅的艺术风格却自古有之,历代作家、理论家的提倡与继承最终形成了元杂剧这种雅俗共赏的审美风格。 古代文论对元杂剧之前的散文、诗词等文学样式的优劣评价、长短品评影响了元杂剧作家们的创作倾向,影响了元杂剧思想内容的选择和艺术风格的表现,奠定了元杂剧的基本风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以载道”思想在元杂剧中的折射
  • 第一节 古代文论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元杂剧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 一、鞭挞黑暗的封建社会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悲惨命运
  • 二、揭露封建吏治的残暴并歌颂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清官廉吏不畏强暴、誓讨人间公道的正义行为
  • 三、讽刺罪恶的封建官场使知识分子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 第二节 古代文论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元杂剧反映社会黑暗的不同途径
  • 一、通过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好暗含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 二、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真实反映了元代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 三、通过评论古代帝王的政治得失而蕴蓄了对当今统治者的褒贬态度
  • 第二章 “主情”论在元杂剧中的继承
  • 第一节 古代文论中的“主情”思想与元杂剧对真情实感的热烈追求
  • 一、对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广大妇女表现出了强烈的不平之情
  • 二、借助历史人物的相似遭遇抒发了自己感同身受的抑郁之情
  • 三、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饱含了一种愤懑的抨击之情
  • 第二节 古代文论中的“主情”思想与元杂剧“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大量运用
  • 一、外界景物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即情景合一、触景生情
  • 二、同样的景物在同一个人眼中随着时间、心情的改变而改变,即景随情变
  • 三、客观景物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特定的氛围,使情感有所依托,即借景抒情
  • 第三节 “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大量存在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意境美
  • 第三章 “人物”论在元杂剧中的发展
  • 第一节 古代文论中的“人物”论思想与元杂剧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重视
  • 一、讨伐权豪势要的勇士
  • 二、门第婚姻藩篱的冲决者
  • 三、怀才不遇的士人阶层
  • 第二节 古代文论中的“人物”论思想与元杂剧“形神兼备”艺术手法的普遍存在
  • 一、通过曲词和宾白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在形态
  • 二、通过戏剧冲突和情节的发展使人物性格及神态更加栩栩如生
  • 三、通过运用铺排等其它各种行文技巧将人物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 第四章 “不工而工”的传统风格在元杂剧中的体现
  • 第一节 古代文论中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与元杂剧独特的本色风格
  • 第二节 古代文论中雅俗长期并存与元杂剧“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独特含蓄风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西古代文论在现代融合的可能[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2(04)
    • [2].汉、彝古代文论之诗文殊异探微[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2016(01)
    •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意识[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阐释:作为古代文论的提升途径[J]. 文学遗产 2019(01)
    • [5].吴建民教授《经学与古代文论之建构》出版[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6].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主体论析[J]. 西部学刊 2018(09)
    • [7].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3)
    • [8].汲取古代文论精华,引领中学写作教学[J]. 好家长 2020(60)
    • [9].新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史综述[J]. 阿来研究 2019(01)
    • [10].用诗性的语言阐释“诗性”——李建中先生《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述评[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4)
    • [11].从古代文论教学看当代意识的植入[J]. 文教资料 2011(25)
    • [12].体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创生的逻辑起点[J]. 文化与诗学 2016(01)
    • [13].“命题”与古代文论之建构[J].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2(01)
    • [14].古代文论“命题”及其在当代文论中的应用[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2(00)
    • [15].古代文论的弹丸之喻[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02)
    • [16].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建设的三个维度[J]. 文学教育(上) 2019(10)
    • [17].选本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从古代文论读本编撰谈起[J]. 人文杂志 2017(11)
    • [18].我们应如何运用古代文论的遗产[J]. 文艺争鸣 2015(08)
    • [19].浅论古代文论中的色彩范畴——以“清”“丽”为例[J]. 名作欣赏 2014(20)
    • [20].饮食譬喻:古代文论的一道独特风景[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1].刘劭《人物志》中人物品评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和意义[J]. 邢台学院学报 2020(03)
    • [22].美善之辩与古代文论[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4)
    • [23].“五四”文白之争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4].“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徐中玉教授与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学术事业[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02)
    • [25].“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0)
    • [26].浅谈古代文论中文学与历史的交织关系[J]. 唐山文学 2016(06)
    • [27].古代文论范畴“气”与“脉”之关系探赜[J].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4)
    • [28].《古代文论》课程(函授)辅导[J]. 珠江教育论坛 2011(04)
    • [29].“理”与“理窟”——中日古代文论中的“理”范畴关联考论[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2)
    • [30].日本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特色及汉译问题[J].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4)

    标签:;  ;  ;  ;  ;  ;  

    试探古代文论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