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史记》接受史论

唐前《史记》接受史论

论文摘要

本论文借用西方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以读者为中心,考察唐前《史记》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接受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由于接受主体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世界观、人生观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作品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价值意义及其所凝结的时代精神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探索《史记》被接受的目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追踪《史记》在各个时代存在的历史原貌。全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唐前《史记》传播述略,主要介绍唐前《史记》的传播历程与方式、受众的构成特点与接受方式及《史记》书名演变的意义,总结唐前《史记》的传播特点,展示《史记》由谤书到封建正史的意义转变历程,其中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增殖是《史记》经典的价值所在,也是全文立论的基础。第二章唐前史书对《史记》的接受,主要探讨《史记》在编撰体例、著述思想、写作方式及内容题材方面对史书的影响。后世史学家基本上以《史记》为蓝本,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体例上,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发展了“太史公曰”的史评理论形式,内容上,虽然以“实录”为著史宗旨,但“实录”呈弱化趋势,《史记》之后的二十四史皆以纪传体编撰而成,史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体例。第三章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主要通过考察唐前诗歌对《史记》所载人物的选择和吟咏情况,探索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特点、接受方式及诗歌对《史记》题材内容的突破与拓展,展现审美客体的时代气息和个体特色,进而揭示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史记》相比,诗歌侧重于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观照社会现实。第四章唐前小说对《史记》的接受,主要探索《史记》在观念、体例写法和内容题材方面对唐前小说的影响。小说基本上以史为基质,又有所突破,体例写法上多模拟《史记》,内容上依然遵循“实录”精神,但虚构的成分明显增加,与《史记》相比,小说所记逐步转向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琐事,更广阔、更真实、更丰富多彩地反映社会现实。第五章唐前文学理论对“发愤著书”说的接受,“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对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它以人为中心,揭示了儒家“入世有为”的精神和“有为而作”的艺术原则,后世文人和文学理论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创造性地发挥阐释,使发愤著书的内容由抒写国家之愤而转向抒写自我真情,从而完成了“发愤著书”说艺术本质的转变和美学意义的升华,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第六章唐前学者对《史记》的研究,本章以扬雄的《法言》、王充的《论衡》、裴骃的《史记集解》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为例,通过他们对《史记》的研究与评价,展示学者对《史记》的接受风貌。学者对《史记》的研究是接受行为的深化,对人们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史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七章唐前班马优劣论的演变轨迹,主要通过梳理唐前班马优劣的文献资料,展示从东汉扬班抑马到魏晋扬马抑班倾向的出现、再到南北朝及隋班马并言、《史》《汉》同列这一动态的发展历程,以此探索班马优劣论演变的时代因素和接受者的个体因素。第八章唐前《史记》传播与接受中的儒化现象,主要通过对《史记》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具体篇目的缺失、亡佚、流传和史书新增篇目的原因对比分析,及对《史记》思想内容的重新定位,再现《史记》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和褒贬善恶的著史目的,以此揭示《史记》由谤书一跃而为封建正史典范的深层原因。综上,全文通过对唐前《史记》传播史、影响史、阐释史和效果史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史记》封建正史地位的确立是由其本文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受众的积极接受共同创造的,而《史记》经典地位的确立为唐代及其后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唐前《史记》传播述略
  • 一、《史记》书名的演变及意义
  • 1、书名确立的时间
  • 2、书名演变的意义
  • 二、《史记》的传播历程、方式及产生的疑案
  • 1、传播历程
  • 2、传播方式
  • 3、疑案产生
  • 三、《史记》受众的构成特点及接受方式
  • 1、受众的构成特点
  • 2、受众的接受方式
  • 四、《史记》的传播特征
  • 1、传播者即接受者
  • 2、传播目的的政治化
  • 3、文化增殖
  • 第二章 唐前史书对《史记》的接受
  • 一、编撰体例的继承与超越
  • 1、纪传体的创新
  • 2、五体体例的完善
  • 3、"太史公曰"史评理论的发展
  • 二、编纂思想的继承与弱化
  • 1、体例设立的依据
  • 2、实录精神的弱化
  • 三、写作方法的继承
  • 1、叙事方法的继承
  • 2、写人方法的继承
  • 第三章 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
  • 一、唐前诗歌接受《史记》的情况
  • 1、三个时期的共同点
  • 2、三个时期的不同点
  • 二、唐前诗歌接受《史记》的方式
  • 1、袭用词语,翻新词义
  • 2、引经据典,抒情写臆
  • 3、以诗咏史,纵论古今
  • 三、唐前诗歌对《史记》题材的拓展
  • 1、继承传统,纵横延伸
  • 2、诗史同辙,熔铸经典
  • 3、抒写情怀,砺荡时俗
  • 第四章 唐前小说对《史记》的接受
  • 一、唐前小说观念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 1、小说家即为史家
  • 2、小说的创作宗旨
  • 3、小说的社会功能
  • 4、小说的历史作用
  • 5、小说的学术领域
  • 二、体例写法的接受
  • 1、小说接受纪传体体例
  • 2、小说接受叙事写人法
  • 三、题材内容的超越
  • 1、主人公身份的多样化
  • 2、"爱奇"的深化与幻化
  • 3、女侠形象的塑造
  • 4、天人关系的转换
  • 第五章 唐前文学理论对"发愤著书"说的接受
  • 一、言国家之愤:两汉时期"发愤著书"说的实践
  • 1、"发愤著书"说的诠释
  • 2、"发愤著书"说的实践
  • 二、抒一己之情:魏晋时期"发愤著书"说的开拓
  • 1、"发愤著书"说审美价值的提升
  • 2、"发愤著书"说审美内涵的转变
  • 三、主真情之美:南北朝时"发愤著书"说的超越
  • 1、钟嵘的"怨愤说"
  • 2、刘勰的"蓄愤说"
  • 第六章 唐前学者对《史记》的研究
  • 一、《法言》对《史记》的评价
  • 1、儒学:《史记》的主导思想
  • 2、实录:《史记》的著史精神
  • 3、爱奇:《史记》的取材特色
  • 二、《论衡》对《史记》的评论
  • 1、史学成就的肯定
  • 2、文学色彩的否定
  • 3、天命观的发展
  • 三、《史记集解》对《史记》的接受与贡献
  • 1、裴骃对《史记》的接受
  • 2、《史记集解》的文献学贡献
  • 四、《文心雕龙·史传篇》对《史记》的评价
  • 1、史学的社会功能
  • 2、史书的思想内容
  • 3、史书的编纂体例
  • 4、史书的编纂方法
  • 第七章 唐前班马优劣论的演变轨迹
  • 一、扬班抑马:东汉时期班马优劣论的主流倾向
  • 1、班马比较的政治化
  • 2、班马比较的学术性
  • 二、扬马抑班:魏晋时期班马优劣论的主流倾向
  • 1、扬马抑班的出现
  • 2、扬马抑班的驳辩
  • 三、班马并称:南北朝及隋班马优劣论的主流倾向
  • 1、班马优劣的讨论
  • 2、班书与迁史并言
  • 第八章 唐前《史记》传播与接受中的儒化现象
  • 一、体例上的变迁
  • 1、游侠人物传记缺失的社会原因
  • 2、《武帝本纪》亡佚背后的思想原因
  • 3、《儒林列传》中儒家思想的强化
  • 4、史书新增篇目的儒家宗旨
  • 二、内容上的质疑
  • 1、"谤书说"的辩驳
  • 2、"史公三失"的争议
  • 3、"发愤著书"说的"中和"化
  • 4、"爱奇"回归著史目的
  • 三、儒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1、政治对艺术的引导与限制
  • 2、儒学的主导地位及意识形态的儒化
  • 3、史书著述目的的实用化
  • 4、评价体系的宗经原则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史记》不朽的基因何在[J]. 博览群书 2019(10)
    • [2].从《史记》看优秀谋策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J]. 办公室业务 2020(02)
    • [3].选读精彩篇章 传播《史记》文化——《〈史记〉选本研究》成果要览[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4].《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偏传主倾向:《史记》求真精神的新视角[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高校开设国学选修课的几点思考——以《史记》选修课为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11)
    • [7].一部理论建构与史料辨析皆佳之作——评吴淑惠教授《史记论析六章》[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0)
    • [8].以出土文献为基础的《史记》研究综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9].《史记》评点与明清文章学观念建构[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10].《史记》中母子性别关系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2)
    • [11].《百大家评注<史记>》上栏内容浅析[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2].《史记集解》所引注家新考[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13].《史记》中刘邦“流氓无赖”形象辨析[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14].完善 规范 创新——关于“创新《史记》现代文本”的实践与思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5].《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6].《史记》法家人物与酷吏之异同剖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13)
    • [17].步入《史记》研究的殿堂——张大可先生访谈录[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13)
    • [18].《史记》写人问题纵横谈[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 [19].《史记·本纪》中的汉代帝王形象分析[J]. 名作欣赏 2017(20)
    • [20].论司马迁的家世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9)
    • [21].《史记》中的“龙”[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22].《史记》列传的叙事干预探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23].《史记》相关重要问题和新版《史记》修订情况[J]. 文史哲 2017(04)
    • [24].《史记汇纂》[J]. 博览群书 2017(07)
    • [25].“《史记》与人文精神”学术论坛(二)[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23)
    • [26].论清代的《史记》文学评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7].宋代的《史记》文学评论[J].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5)
    • [28].论《史记》文章学经典地位在明代的形成[J]. 学术研究 2015(08)
    • [29].论《史记》之酒趣[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0)
    • [30].从一本《史记》开始[J]. 散文选刊(原创版) 2019(01)

    标签:;  ;  ;  

    唐前《史记》接受史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