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

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

论文摘要

“温州模式”作为民营经济主导的区域工业化发展模式,一直是学术界与政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初,温州通过率先推进民营化和市场化改革,形成区域内的制度先发优势,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然而,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温州区域经济速度开始不断放缓,关于“温州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新的争论。在这些争论的背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温州模式”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温州模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的特征?“温州模式”是否已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产业区是国际学术界近三十年来研究的热点议题,不仅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且还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然而,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传统的产业区研究仍然存在不少局限:(1)将产业区视为一种静态的模式,缺乏动态分析;(2)将产业区内的企业视为均质的主体,过分关注中观系统视角,而忽视微观企业视角;(3)过分强调本地网络及内生力量的作用,缺乏对产业区外部联系的关注;(4)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仍然不够。传统“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呈现为中小企业空间集聚、弹性专业化的本地生产网络、浓厚的地域文化根植性等,与马歇尔产业区非常相似。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本文试图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以“温州模式”的起源地——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作为案例,从组织、技术与空间三个方面对产业区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企业集团化进程的推进,产业区的组织结构正在由中小企业主导的“社群市场”网络向企业集团主导的多核心“轮轴式”网络转变。产业区的治理模式由原先基于信任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向基于股权、长期契约的“准层级制”治理模式转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区的治理者,一方面通过增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股权联系,强化集团内部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契约联系与供应链管理,增强对外围协作企业的控制。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战略将主导整个产业区的发展前景。(2)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区的技术演化路径逐渐由中小企业主导的技术模仿向企业集团主导的研发创新转变。在技术模仿阶段,中小企业基于本地生产网络初步形成本地知识网络,但是由于产业链较短,本地化学习主要发生在水平层面的相互模仿;外部知识网络发展不成熟,主要是与产业区外部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之间的弱联系。在研发创新阶段,本地知识网络呈现出等级化特征,企业集团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认知分工,企业集团更加注重研发创新,并通过供应链管理向供应商转移知识;外部知识网络日趋重要,企业集团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与外部的大学、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合作等途径,增强与产业区外部的知识联系;同时,本地的知识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增强了本地知识网络与外部知识网络的联系。(3)产业区的空间演化特征主要呈现出双重趋势:本地空间拓展与非本地空间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张,本地新企业数量迅速增长。通过对2001年与2009年企业数据的GIS核密度分析显示:新创立企业仍然倾向于集聚在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使得产业区的本地空间演化呈现为“地方依赖”特征。本地化经济、交通便利性、自然条件与新建开发区对新企业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企业密度增长较快,产生集聚不经济,导致企业向外迁移扩张及产业区的“尺度升级”。基于2009年企业集团数据的分析显示:企业集团的迁移扩张行为主要分为产业升级与多元化投资两种类型。产业升级型迁移扩张的目的地相对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而多元化投资型迁移扩张的目的地相对分散,较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本文研究的理论启示在于:(1)挑战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传统“温州模式”的概念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温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发展等。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产业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温州模式”概念。因此,本文认为应该超越“温州模式”的研究范式,将温州区域发展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更加关注区域演化的过程与动力机制。(2)挑战了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概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区的组织、技术与空间都会演化出新的特征。在组织层面,随着企业集团的出现,产业区的组织结构等级制趋势不断增强;在技术层面,产业区的技术升级过程更加注重研发创新,而且更加依赖于本地化学习与超本地学习过程的结合;在空间层面,随着企业跨区域的迁移扩张,产业区内外部联系不断增强,使得本地的空间边界变得更加模糊。这些趋势都对传统的马歇尔产业区概念提出了挑战。可以说,马歇尔产业区只是区域工业化发展初始阶段出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区会不断演化出新的特征。(3)企业集团对产业区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区内的企业并非均质,具有良好惯例的企业能够利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逐渐成长为本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并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战略。产业区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经济活动与本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相互匹配。若本地无法满足企业的扩张需求时,就会导致企业向外部寻求扩张。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经验表明,随着产业升级与多元化策略的推进,企业集团就会超越本地的边界,通过跨区域迁移扩张,在更大尺度的空间范围内构建企业战略网络。此时,产业区成为企业集团战略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其发展前景主要受企业集团战略的影响。(4)外部联系对产业区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弹性专业化的本地生产网络并不能保证产业区的持续竞争力,创新成为产业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也要求产业区在增强本地技术能力的同时,增强与外部知识的联系,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系统。特别是对于本身知识基础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区而言,增强与外部知识主体的联系更加重要。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不论在技术模仿阶段还是研发创新阶段,产业区的发展始终高度依赖于外部的技术。随着近年来低成本生产优势的不断消退,产业区更加注重增强促进创新的本地“机构稠密性”,促进本地知识网络与外部知识网络的互动。(5)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体的产业区经验研究。通过比较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与意大利产业区的演化过程,发现两者存在相似的特征,如企业集团化、跨地域学习、企业迁移扩张等。但是,由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同,也呈现出不同之处: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本地缺乏知识基础设施,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在空间扩张层面,意大利产业区的迁移要是由跨国公司FDI与分包驱动,表现为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转移;而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迁移由本地企业产业升级与多元化投资驱动,主要集中在区域和国内层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 1.2.1 研究区域
  • 1.2.2 案例选择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理论研究
  • 1.3.3 实证研究
  • 1.4 篇章结构
  • 第2章 产业区:理论脉络、研究进展与主要争论
  • 2.1 产业区研究的理论脉络
  • 2.1.1 产业区研究的起源
  • 2.1.2 产业区研究的复兴
  • 2.2 意大利产业区研究进展述评
  • 2.2.1 传统意大利产业区的主要特征
  • 2.2.2 产业区重组:集团化、创新与国际化
  • 2.2.3 文献评述
  • 2.3 发展中国家集群升级研究进展述评
  • 2.3.1 集体效率与联合行动
  • 2.3.2 全球价值链与发展中国家集群升级
  • 2.3.3 技术能力与知识学习
  • 2.3.4 文献评述
  • 2.4 产业区研究的主要争论
  • 2.4.1 概念之争:“产业区”与“集群”的异同
  • 2.4.2 多种类型:产业区是否存在“统一”的模式?
  • 2.4.3 演化转向:从“模式”到“路径”
  • 2.4.4 微观视角:企业战略与产业区演化
  • 2.4.5 “尺度升级”:是否还存在明确的本地边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业区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 3.1 演化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
  • 3.1.1 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
  • 3.1.2 复杂性理论
  • 3.1.3 路径依赖理论
  • 3.2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在产业区研究中的应用
  • 3.2.1 微观企业视角
  • 3.2.2 中观网络视角
  • 3.2.3 宏观系统视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州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区模式
  • 4.1 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 4.1.1 古代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 4.1.2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
  • 4.1.3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恢复
  • 4.1.4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崛起
  • 4.2 “温州模式”研究回顾与评述
  • 4.2.1 “温州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 4.2.2 “温州模式”的特征、成因与意义
  • 4.2.3 “温州模式”演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
  • 4.2.4 “温州模式”发展的新争论
  • 4.3 产业区:“温州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 4.3.1 传统“温州模式”与马歇尔式产业区的相似性
  • 4.3.2 温州产业区的发展现状
  • 4.3.3 温州产业区与意大利产业区的比较
  • 4.3.4 温州产业区的“中国特色”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案例研究
  • 5.1 乐清区域概况
  • 5.1.1 地理特征
  • 5.1.2 经济发展特征
  • 5.1.3 社会文化特征
  • 5.2 中国电气产业发展概况
  • 5.2.1 中国电气产业发展历程
  • 5.2.2 中国电气产业竞争格局演变
  • 5.2.3 中国电气产业的空间特征
  • 5.3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的演化过程
  • 5.3.1 产生阶段:1972年-1978年
  • 5.3.2 成长阶段:1978年-1992年
  • 5.3.3 重组阶段:1992年至今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组织演化:企业集团化与产业区治理模式转型
  • 6.1 网络组织、竞合关系与产业区组织演化
  • 6.1.1 产业区:一种本地化的网络组织
  • 6.1.2 “社群市场”中的竞合关系:产业区的运行机制
  • 6.1.3 产业区网络组织的演化
  • 6.2 产业区组织演化:从“社群市场”网络到“轮轴式”网络
  • 6.2.1 “社群市场”网络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 6.2.2 外部环境变化、企业集团化与“轮轴式”网络的形成
  • 6.3 企业集团化与产业区组织演化:正泰集团的案例研究
  • 6.3.1 求精开关厂:正泰集团的前身
  • 6.3.2 企业集团的形成:企业兼并与规模扩张
  • 6.3.3 企业集团内部治理:股权改革与结构重组
  • 6.3.4 企业集团外部治理:战略联盟与供应链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技术演化:“跨地域学习”与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
  • 7.1 “情境知识”、“跨地域学习”与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
  • 7.1.1 “情境知识”:嵌入于地方的知识
  • 7.1.2 产业区知识系统的演化
  • 7.1.3 “跨地域学习”:本地化学习与超本地学习的结合
  • 7.2 产业区知识系统演化:从技术模仿到研发创新
  • 7.2.1 技术模仿阶段
  • 7.2.2 研发创新阶段
  • 7.3 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学习:德力西集团的案例研究
  • 7.3.1 德力西集团发展历程
  • 7.3.2 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技术学习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空间演化:新企业进入、企业迁移与产业区空间重组
  • 8.1 企业区位行为与产业区空间演化
  • 8.1.1 企业区位行为演化
  • 8.1.2 产业区空间演化
  • 8.2 本地空间拓展:新企业进入及其区位选择
  • 8.2.1 数据来源及其空间化
  • 8.2.2 产业区企业密度的演化
  • 8.2.3 新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 8.2.4 影响新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变量
  • 8.2.5 结果分析
  • 8.3 非本地空间扩张:企业迁移扩张与产业区尺度升级
  • 8.3.1 数据来源及其空间化
  • 8.3.2 迁移扩张类型与区位选择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理论启示
  • 9.2.1 产业区理论
  • 9.2.2 “温州模式”理论
  • 9.3 研究展望
  • 9.3.1 产业区演化路径的比较
  • 9.3.2 区域路径依赖与新路径创造
  • 9.3.3 产业与制度的共同演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超越“温州模式” ——乐清低压电器产业区演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