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

论文题目: 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生物

作者: 张波

导师: 唐启升

关键词: 中国近海,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排空率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简化食物网”的研究策略,通过对2000年和2001年东、黄海两次大面调查采集的胃含物样品的分析,结合黄、渤海的历史研究数据,探讨了中国近海(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的食物竞争状况、营养级以及食物网结构,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以占总生物量90%的重要生物资源种类中的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了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以及食物竞争状况,结果表明: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对象主要集中在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鱼是)上;东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对象主要为太平洋磷虾以及细条天竺鱼、发光鲷、(鱼是)、七星底灯鱼和带鱼。东、黄海鱼类通过摄食种类的分化、摄食食物大小的分化、摄食时间和栖息地的分化来减少食物竞争以维持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将导致食物竞争状况发生改变;鱼类食物竞争状况也会影响种群动态。 2.近年来中国近海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以每10年下降0.2的速度下降,高于全球每10年下降0.1的速度;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主要是由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及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引起的,而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又直接与群体个体变小以及摄食食物的低营养层次化有关。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变化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的重要指标,建议今后在营养级的研究中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计算营养级,并对其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监测。 3.东海高营养层次食物网结构较黄海复杂,两海区的食物网结构存在区域差异:(1)不论是秋季还是春季,黄海近岸浅水区的食物网结构都较黄海冷水团复杂,其中秋季黄海冷水团的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秋季近岸浅水区的食物网结构较春季复杂。(2)尽管秋季东海近海和外海的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但食物网的结构相似;春季东海近海的食物网结构最简单,外海的食物网结构最复杂。黄海2000-01年与1985-86年食物网结构相比,重要种类减少、组成简单化以及营养级下降导致

论文目录:

0 前言

第一章 海洋鱼类摄食的研究概况

1 鱼类摄食的研究方法

1.1 胃含物分析法

1.2 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1.3 脂肪酸指示物分析法

2 海洋鱼类摄食习性的研究

3 海洋鱼类摄食习性的影响因素

3.1 摄食习性的昼夜节律

3.2 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3.3 摄食习性随发育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状况

1 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2.1 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

1.2.2 东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

2 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

2.1 计算方法

2.2 结果

2.2.1 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重叠状况

2.2.2 东海主要鱼类的食物重叠状况

2.3 讨论

2.3.1 东、黄海主要鱼类的食物竞争状况

2.3.2 摄食分化

2.3.3 食物竞争与鱼类种群动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资源种类营养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与资料收集

1.2 营养级的计算方法

2 结果

2.1 渤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

2.2 黄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

2.3 东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

3 讨论

3.1 关于营养级的划分标准及研究计算方法

3.2 营养级年间波动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近海食物网结构的研究

1 结果

1.1 黄、东海高营养层次的食物网结构

1.2 黄、渤海不同年份高营养层次的食物网结构

2 讨论

2.1 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食物网结构及其区域差异

2.2 黄、渤海高营养层次食物网结构的年代际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能量收支及生态转换效率

1 黑鲪的最大摄食率与温度和体重的关系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的来源与驯化

1.1.2 实验条件及方法

1.1.3 计算公式

1.2 结果

1.3 讨论

2 饥饿对真鲷的生态转换效率及身体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的来源与驯化

2.1.2 实验条件及方法

2.1.3 计算公式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鱼类补偿生长及其实验设计

2.3.2 真鲷在饥饿过程中及恢复生长后身体组成的变化

2.3.3 真鲷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2.3.4 鱼类补偿生长在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3 饥饿对不同体重的黑鲪的生态转换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密度对黑鲪生长及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条件与方法

4.1.2 生长和能量收支的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黑鲪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生长

4.2.2 黑鲪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能量分配模式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鱼类的胃排空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1 研究概况

1.1 鱼类胃排空率的测量方法

1.2 鱼类胃排空的方式及模型的选择

1.3 食物对胃排空的影响

1.3.1 食物种类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1.3.2 食物的化学性质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1.3.3 食物的物理性质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1.3.4 摄食频率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1.4 温度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1.5 鱼体重或年龄对胃排空率的影响

2 真鲷的胃排空率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的来源和驯化

2.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3 模型的选择

2.2 结果

2.3 讨论

3 黑鲷的胃排空率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温度对真鲷排空率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的来源和驯化

4.1.2 实验条件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温度、体重和食物对黑鲪胃排空率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资源种类的营养成分和比能值

1 黄、渤海部分海洋生物生化成分的测定

2 东、黄海部分海洋生物生化成分的测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基于C、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兴凯湖食物网结构研究[D]. 袁宇翔.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
  • [2].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探讨淡水湖泊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D]. 徐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3].基于能量平衡模型的食物网关键种识别研究[D]. 赵磊.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 [4].黄、东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研究[D]. 宋书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5].基于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的中国北方海域食物网结构研究[D]. 刘保占.大连海事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三峡库区小江鱼类食物网结构、营养级关系的C、N稳定性同位素研究[D]. 李斌.西南大学2012
  • [2].基于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的中国北方海域食物网结构研究[D]. 刘保占.大连海事大学2013
  • [3].北部湾主要鱼类摄食生态及食物关系的研究[D]. 颜云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4].扁担塘鱼类生活史策略、营养特征及群落结构研究[D]. 张堂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5].黄海鳀鱼种群动力学特征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D]. 赵宪勇.中国海洋大学2006
  • [6].长江口盐沼湿地食物网的初步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D]. 全为民.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  

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