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盆腔淤血综合症的诊断体会

超声对盆腔淤血综合症的诊断体会

郑晓荣(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中图分类号】R7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149-01

盆腔淤血综合症又称盆腔静脉曲张为妇科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慢性持续性下腹坠痛、腰骶部疼痛,性交痛、痛经、月经紊乱、经量多色暗、月经期延长、肛门坠痛,另外有的还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既往本病依靠X线盆腔静脉造影或腹腔镜来诊断,但有一定的损失性,并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尤其是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及阴道超声可在较早期提示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清晰显示静脉淤血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1-12月期间经临床诊断的盆腔淤血综合症患者132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2例患者均为经产妇,年龄分布26~50岁,其中30~45岁占78.9%。使用仪器为LOGIQ3EXPert型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阴道探头频率6.0~10.0MHz。检查前要求患者,取仰卧位,在耻骨上缘及阴道内对子宫,卵巢及周围静脉血管作详细探查。了解子宫形态、位置、大小,观察子宫静脉丛的分布,范围宽度。

2结果

132例患者,子宫后位98例,子宫前位34例,子宫壁稍厚,饱满感,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壁间可见条状暗带并可见流动液体,最粗管径约10.0mm,部分患者子宫肌层微小静脉扩张呈静脉窦,细者肌壁间呈粗筛网状结构。子宫两旁、卵巢旁或附件区可见明显迂曲扩张的管道结构,单侧49例,其中左侧44例,右侧5例,双侧83例。这些管道结构部分可见相通处,管径最窄约4.0mm,最宽约10.0mm,平均7.5mm,大部分盘曲成团状。二维图象上58例见管腔内呈云雾状缓慢流动的血流回声。132例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轻度69例占(52%),声像图表现为子宫两侧及盆腔血管呈平行状排列,静脉从较局限,直径>4.0mm。中度39例占(29%),声像图表现为盆腔静脉聚集呈类圆形蜂窝状团块,子宫周围血管扩张直径>6.0mm.重度24例占(18%),声像图表现迂曲蚯蚓状,串珠状或聚集蜂窝状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云雾状缓慢流动的血流回声,最宽径>10.0mm。

3讨论

女性盆腔血管丰富,静脉之间吻合支多,构造薄弱,没有瓣膜,且血管壁薄,弹性差,穿行在盆腔疏松的结缔组织中,缺少支持作用,加之盆腔静脉内血流相对缓慢,盆腔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伴有盆腔静脉的变化。各种不同的力学因素能够影响盆腔静脉的血流速度,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导致盆腔静脉淤血,如长期站立等。故当受上述因素影响引起盆腔静脉回流不畅时易导致相应静脉及其属支的淤血、扩张、静脉血流不畅,因而容易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直接表现为子宫肌壁静脉血管增粗,子宫旁及附件区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甚至盘曲成团,形成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一种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症,是引起育龄妇女慢性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正常子宫静脉内径(3.1±0.9)mm,卵巢静脉内径(2.6±0.8)mm,本组结果均大于正常范围。盆腔淤血综合征还可间接表现为子宫及卵巢不同程度增大,本组132例子宫及卵巢均不同程度增大,由于左侧卵巢静脉行程长且几乎呈直角汇入左肾静脉,故在单侧发病者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本组左侧44例,右侧5例.再者发生与子宫后位者多于子宫前位者,本组子宫后位者98例,前位者34例,这可能因力学因素所置,子宫后位时子宫卵巢静脉丛随子宫体的下降而屈曲在骶凹两侧,使得静脉血流受阻而曲张淤血。

盆腔淤血综合症自觉症状与妇科检查不相称,常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易被认为是慢性盆腔炎或附件炎而长期按炎症治疗。超声具有无痛无创、无需造影剂、安全简便、重复性强等特点。通过二维图象了解血管形态学改变,根据血管内径的宽度、血管丛范围大小分析病情的轻重程度。因此,超声是诊断盆腔淤血综合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手段,有助于临床施治及手术方案的选择,使之成为本病的首选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07-1308.

[2]孔军,李勇.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720-1721.

[3]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3-604.

标签:;  ;  ;  

超声对盆腔淤血综合症的诊断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