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社会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社会

论文摘要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触角已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一网打尽天下”的历史发展趋势正在日益逼近。互联网建设和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今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社会——虚拟社会,或者叫做网络社会。为了在日益逼近的信息化社会中占取有利的位势,或者不至于被拉下太远而处于被动的信息弱势,各个国家都在投入巨资、下大功夫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络,但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紧追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互联网建设的同时,对互联网的社会属性和它所可能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还来不及做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全开放的互联方式,网络社会多元化、国际化文化格局日益显现。又因为互联网诞生于西方,西方文化在互联网中自然先入为主,因此,势必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激烈的冲突。当互联网发达的神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当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交际的重要方式,当它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它所触及的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它所引发的种种伦理问题不能不成为我们今日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保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在国际互联网中不被西方文化所侵蚀和消解,如何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网民的思想意识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所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二章 当代网络技术与网络伦理
  • 2.1 互联网的产生及其技术背景
  • 2.2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 2.3 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和现状
  • 2.3.1 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形成
  • 2.3.2 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和发展现状
  • 2.4 网络虚拟社会及其道德特征
  • 2.5 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问题
  • 2.5.1 现实社会中网络与信息的不平等占有与网络社会中所倡导的基本伦理价值的冲突
  • 2.5.2 道德冷漠现象
  • 2.5.3 人际情感冷漠和疏离现象
  • 2.5.4 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 2.5.5 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等现象
  • 2.6 网络虚拟社会的伦理构建
  • 第三章 我国网络伦理研究与建设现状
  • 3.1 学科建设已经起步
  • 3.2 学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
  • 3.2.1 网络伦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 3.2.2 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
  • 3.2.3 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
  • 3.2.4 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基础
  • 4.1 技术基础
  • 4.1.1 交往方式的符号性和虚拟性
  • 4.1.2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爆炸性
  • 4.1.3 生活环境的二元性
  • 4.2 文化基础
  • 4.2.1 重耻辱而轻罪恶
  • 4.2.2 近君子而远小人
  • 4.2.3 尚团体而弃个人
  • 4.3 政治基础
  • 4.3.1 共产主义价值观
  • 4.3.2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 4.4 理论基础
  • 4.4.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
  • 4.4.2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理论
  • 4.4.3 网络社会理论
  • 4.4.4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五章 构建“和谐”网络社会
  • 5.1 建立网络生活中的底线伦理
  • 5.1.1 底线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 5.1.2 虚拟性交往中的底线伦理
  • 5.2 建设和谐网络社会要加强诚信教育
  • 5.3 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自我伦理
  • 5.3.1 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
  • 5.3.2 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
  • 5.4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 5.4.1 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主体
  • 5.4.2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 5.4.3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数据时代网络伦理规制的复杂性研究[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02)
    • [2].论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的建构[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03)
    • [3].无限的网络内容与不变的伦理责任——《国家治理与网络伦理》书评[J]. 长沙大学学报 2019(03)
    • [4].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1)
    • [5].新时代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8(01)
    • [6].高校开设网络伦理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 北京教育(高教) 2018(04)
    • [7].我国公民网络伦理素养该如何提升[J]. 人民论坛 2017(29)
    • [8].高校开设网络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探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5(01)
    •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J]. 文教资料 2016(29)
    • [10].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 现代交际 2019(13)
    • [11].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可行路径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27)
    • [12].网络伦理舆情:认识与塑造社会道德的一个枢纽——兼谈网络伦理舆情研究的前景[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04)
    • [13].网络伦理困惑及破解对策探析[J]. 文学教育(上) 2014(04)
    • [14].微时代下虚拟自我的网络伦理意识养成方法探析[J]. 辽宁经济 2014(10)
    • [15].论新时期高校网络伦理教育[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07)
    • [16].网络伦理教育与网络心理[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3)
    • [17].高校网络伦理危机及应对措施[J]. 职业时空 2011(07)
    • [18].徐州市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素质调查报告[J]. 煤炭高等教育 2011(05)
    • [19].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略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08)
    • [20].中外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06)
    • [21].网络伦理危机与管理对策[J]. 传承 2010(15)
    • [22].试论网络伦理失衡对大学生的影响[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0)
    • [23].中美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 教育探索 2009(09)
    • [24].网络化与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思考[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5].中美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 中国德育 2009(12)
    • [26].浅谈新时期网络伦理建设[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27].论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J]. 求索 2008(05)
    • [28].网络伦理的反思与构建[J]. 区域治理 2019(50)
    • [29].首届网络伦理论坛发布《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5——2016)》[J]. 青年记者 2017(10)
    • [30].网络伦理的失范与出路——基于网络服务平台治理视角的分析[J]. 青年记者 2017(12)

    标签:;  ;  ;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