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1995年6月,北旅股份向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社转让法人股份4002万股,占北旅总股份的25%,这一转让开启了中国上市公司外资并购的先河。在这十几年间,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有过高潮也出现过低谷,但总体而言,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大多通过股权协议转让完成,而且大多是国有股的协议转让,真正通过二级市场要约收购或者竞价收购的案例少之又少,这些外资并购行为具有明显的非市场烙印。外资并购能够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如何加强监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通过对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现状的研究,把握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并购方式、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总结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外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不仅会对上市公司产生威胁、造成市场垄断,同时也会给监管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把最后一部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管体系的构建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考虑,试图改变原先监管中行政色彩较浓的特征,构建一个以国有企业监管机构为监管主体的监管体系,使得对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更加市场化,希冀能够为相关的监管部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
  • 2.2 外资及上市公司概念的界定
  • 2.2.1 外资
  • 2.2.2 上市公司
  • 2.3 外资并购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 2.3.1 外资并购的概念及特征
  • 2.3.2 外资并购的分类
  • 2.4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动因分析
  • 2.4.1 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外资进入中国的基本原因
  • 2.4.2 上市公司的地位决定了它是战略性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首选
  • 2.4.3 中国股市的特有结构为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 2.4.4 上市公司相对其他国内公司来说还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 2.4.5 跨国公司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 3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回顾
  • 3.2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 3.2.1 区域选择
  • 3.2.2 方式选择
  • 3.2.3 行业分布
  • 3.3 全流通后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新趋势
  • 3.3.1 并购手段将更加丰富
  • 3.3.2 并购的领域将更加宽广
  • 3.3.3 并购独资化趋势将更加突出
  • 3.3.4 外资并购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将更加活跃
  • 3.3.5 股权和资产价值的评估将更加合理
  • 3.3.6 特定行业的准入条件将日趋严格
  • 4.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
  • 4.1 外资并购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4.1.1 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4.1.2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 4.1.3 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 4.1.4 有利于培育市场竞争
  • 4.2 外资并购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4.2.1 威胁我国的上市公司
  • 4.2.2 造成证券市场的不稳定
  • 4.2.3 给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提高了难度
  • 4.2.4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容易造成市场的垄断
  • 5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 5.1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5.1.1 现有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监管模式具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
  • 5.1.2 现有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全流通后的需求
  • 5.2 加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必要性
  • 5.2.1 外资并购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要求政府对外资并购进行监管
  • 5.2.2 对外资并购进行监管能够防止垄断性和投资性并购,节约交易成本
  • 5.2.3 对外资并购进行监管,能够防止外资并购中的内部人控制
  • 5.2.4 对外资并购进行监管,能够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和证券市场的稳定
  • 6. 全流通后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体系的构建
  • 6.1 外资并购监管的原则
  • 6.1.1 规范化原则
  • 6.1.2 适用性原则
  • 6.1.3 动态性原则
  • 6.1.4 连续性原则
  • 6.2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总体思路
  • 6.3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框架的构建
  • 6.3.1 构建以国有股权运作的监管机构为监管主体的监管体系
  • 6.3.2 构建特殊并购审查机构
  • 6.3.3 提升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与水平
  • 6.3.4 完善我国相关的监管法律
  • 6.3.5 进行监管模式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上市公司监管大数据[J]. 中国经济周刊 2017(19)
    • [2].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情形的监管要求[J].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2(03)
    • [3].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现状分析[J]. 新经济杂志 2011(10)
    • [4].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权的若干问题研究[J]. 上海金融 2009(03)
    • [5].上市公司监管风险评价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 2009(08)
    • [6].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架构的形成与完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03)
    • [7].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几点思考[J]. 知识经济 2009(03)
    • [8].上市公司监管的政府角色定位[J]. 法制与社会 2010(06)
    • [9].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权若干问题研究——由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 金融纵横 2009(03)
    • [10].借壳上市公司监管机制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7(07)
    • [11].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监管 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J].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08(06)
    • [12].“与狼共舞”提高上市公司监管效能[J]. 董事会 2020(08)
    • [13].对完善上市公司监管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 2008(06)
    • [14].制度导向下的公司质量研究——基于中美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差异[J]. 财会通讯 2016(06)
    • [15].以众包原理为基础的上市公司监管服务平台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12)
    • [16].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根本动因与实现机制——基于上市公司信用的视角[J]. 上海经济研究 2015(05)
    • [17].上市公司分类监管的经济学分析[J]. 求索 2009(09)
    • [18].机构公司[J]. 金融世界 2012(11)
    • [19].简讯[J]. 金融科技时代 2012(11)
    • [20].上市公司监管模式研究:比较分析与趋势展望[J]. 商场现代化 2009(01)
    • [21].危机时代的上市公司监管[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7)
    • [22].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以上市公司监管立法为中心[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5)
    • [23].加强金融类上市公司监管的政策建议[J]. 财政监督 2008(13)
    • [24].上市公司监管基础制度初探[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2)
    • [25].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1)
    • [26].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机制设计——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例[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01)
    • [27].开启国际板时机未成熟[J]. 董事会 2010(01)
    • [28].金融类上市公司财政监管研究(上)[J]. 财政监督 2008(19)
    • [29].资讯[J]. 董事会 2008(11)
    • [30].针对两种个性特色 做好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本土化转变——访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 杨桦[J]. 汽车纵横 2011(08)

    标签:;  ;  ;  ;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