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 ——理论与现实的阐释

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 ——理论与现实的阐释

论文摘要

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能源储备,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使它在现代国际体系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在后冷战世界,国际关系将呈现一种地区化趋向。巴瑞·布赞(Barry Buzan)的“安全复合体”理论(Security Complexes Theory)将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关注目光从“全球安全”中挪开,而将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地区”层次,“地区”成为安全分析的一个焦点。布赞认为地区层次的安全研究是最恰当的截取面,他还将国家的内部条件,地区内的国家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与全球性大国之间关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这无疑为研究纷繁复杂的中东地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和模型。巴瑞·布赞的“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是国际安全理论中的一支新兴理论,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巴瑞·布赞的“安全复合体”理论一方面发展了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采纳了建构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两者的混同。一个变化了的时代需要有新的视角去更清楚地认识它,巴瑞·布赞的新安全理论为我们研究介于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地区安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分析国际政治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鉴于中东地区安全政治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东地区的安全结构,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论文目录

  • 前言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当前研究状况综述
  • 三、“安全复合体理论”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1、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分析方法
  • 2、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 3、“安全化”、“非安全化”与“指涉对象”
  • 4、五大领域互动的安全议题
  • 5、四层互动的安全集合
  • 6、结构变化的“安全连续统一体”
  • 四、本研究预期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中的问题和限制
  • 第一章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一、“地区”概念的界定
  • 1、地区主义研究中的“地区”
  • 2、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中的“地区”
  •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理论界定
  • 1、地区安全复合体研究的“地区层面”
  • 2、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概念界定
  •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层面与核心结构
  • 1、“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四个分析层面
  • 2、“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核心结构
  • 四、“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类型
  • 1、标准型地区安全复合体
  • 2、集中型地区安全复合体
  • 3、“大国型”地区安全复合体
  • 4、“超地区型”安全复合体
  • 五、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演变综述
  • 1、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预测功能
  • 2、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社会建构
  • 3、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历史演进
  • 4、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终极理想
  • 5、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内在本质
  • 第二章 二战后的中东地区结构
  • 一、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形成及时间
  • 1、“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界定标准
  • 2、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形成时间
  • 二、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 1、地中海次地区安全复合体
  • 2、海湾次地区安全复合体
  • 3、马格里布次地区安全复合体
  • 第三章 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层次互动
  • 一、国内层次安全互动
  • 二、地区层次安全互动
  • 1、地中海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内国家互动
  • 2、海湾次地区安全复合体内的国家互动
  • 三、跨地区层次安全互动
  • 四、全球层次安全互动
  • 第四章 冷战后的中东地区的结构变革
  • 一、海湾权力结构的改变
  • 二、阿以和平进程的启动
  • 三、马格里布边缘化的趋势
  • 四、全球层面与地区层面的互动特点
  • 第五章 伊战争后中东地区的新格局
  • 一、中东格局发生剧变
  • 1、美国将在中东政治格局中一家独大
  • 2、中东各国关系分化重组
  • 二、西方在中东推进“民主”
  • 1、美国抛出“大中东”战略
  • 2、“民主”与宗教冲突加剧
  • 3、能源利益和地缘战略是主要驱动力
  • 三、伊拉克政权更迭将凸现新矛盾
  • 1、美国全力推进重建进程
  • 2、伊拉克新政府面临多方面挑战
  • 3、伊拉克民众对美仇恨短期内不会消除
  • 4、伊拉克社会矛盾冲突将更加激烈
  • 5、美国最终会“可控撤出”
  • 四、巴以冲突充满变数
  • 1、力量天平向以色列一方倾斜
  • 3、美国将谨慎推动巴以和解
  • 3、巴以关系变数增大
  • 五、伊朗问题成为国际焦点
  • 第六章 中东地区的未来—总结与思考
  • 一、美国民主的悖论
  • 二、地区冲突的解决方案
  • 1、阿以冲突地位下降
  • 2、伊拉克战争后的“地中海”和北非
  • 3、伊拉克战争后的“海湾”
  • 4、海湾安全机制建立的可能性
  • 三、建构地区安全共同体
  • 1、建构“非正式”地区安全机制
  • 2、推动非官方会谈和建立互信措施
  • 3、建立大国协调合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湾和东南亚地区安全进程的比较分析[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8(01)
    • [2].中东地区安全难以跨越的“四重门”[J]. 世界知识 2020(03)
    • [3].朝核问题研究:从六方会谈到地区安全机制[J]. 和平与发展 2009(03)
    • [4].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 东南亚纵横 2008(05)
    • [5].地区安全主义视野中的上海合作组织[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1(04)
    • [6].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与东北亚地区安全[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7].日本“印太战略”:构建、核心与延伸[J]. 东北亚学刊 2018(04)
    • [8].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1(01)
    • [9].在第六次朝鲜核试验的背景下浅谈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J]. 智富时代 2018(09)
    • [10].迈向地区安全共同体的上海合作组织[J]. 军事政治学研究 2014(01)
    • [11].南亚地区安全的多重博弈[J]. 当代世界 2009(07)
    • [12].上海合作组织的历程、课题与动力——一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审视[J]. 阴山学刊 2008(03)
    • [13].从地区安全热点看印美战略关系的制约因素[J]. 南亚研究季刊 2019(03)
    • [14].中亚地区安全与中俄战略协作[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9(03)
    • [15].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的历史作用[J]. 军事历史 2008(01)
    • [16].地区安全环境变动中的中印能源合作[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5)
    • [17].边境地区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研究——以中缅边境为例[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06)
    • [18].加强相应国家、地区、组织之间的协作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J]. 国防 2014(12)
    • [19].后金融危机时代东亚地区安全[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0].卡扎菲构建“阿拉伯地区安全复合体”评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1].中亚地区安全态势与未来发展趋势[J]. 和平与发展 2014(05)
    • [22].2010年拉美地区安全形势[J]. 拉丁美洲研究 2011(01)
    • [23].“印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形成与美国霸权护持[J]. 教学与研究 2019(12)
    • [24].仙客来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夏栽培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05)
    • [25].一种研究国际安全结构的地区主义方法——《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评介[J]. 国外社会科学 2010(06)
    • [26].哈萨克斯坦地区安全形势分析及PK项目社会安全管理实践[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S2)
    • [27].伊斯兰朝觐对中东地区安全的影响[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8(02)
    • [28].“美国军控政策与地区安全形势”研讨会综述[J]. 美国研究 2011(03)
    • [29].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国家角色[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0].从“搭便车”到“被搭便车”: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选择[J]. 太平洋学报 2015(09)

    标签:;  ;  ;  

    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 ——理论与现实的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