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地域性的传承与发展——彬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民居地域性的传承与发展——彬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鸟筑巢,虎居穴,老鼠会打洞……人类从原始社会起就因地制宜的寻找解决避风挡雨“住”的问题。从自然洞穴到今天的洋房高楼,无不体现出居住方式不断发展的地域特色。生活在陕西关中黄土地区的关中人,同样形成自己浓郁的关中民居特色,千百年传承发展。现就住房安全技术性要求与传统工艺传承性现状分析探讨。

一、农村住房的现实性存在情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承一方文明,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土高原孕育产生了黄土文化,黄土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关中人,“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陕西八大怪”是这一地区人民典型特征的真实浓缩写照,几千年传承不息。“房子半边盖”至今在广大关中农村(尤其是渭北地区)广泛存在,虽然社会经济、技术革新,新材料不断发展,但传承的基因依然存在。不论是老房屋、新建房屋,这一要素依然主导着建造技术要领,为广大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周先民发明的土窑洞(砖窑洞)居住方式,传承几千年,至今依然可见,有生活居住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依然安居乐业;土墙木屋架的老厦房依然坚挺,继承传统造房技术;砖、土、木混杂结合的“金包银”面子房依然显示着主人的颜面(主要承重部位,正面用砖做的,或镶包;非承重、围护、背面、侧面用土坯、土墙做);一砖到顶大瓦房显示着主人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的气势与辉煌;墙面挂贴瓷砖,楼板屋盖平房显示着改革开放农村住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成为农村住房的主流。造房型式,居住方式交叉存在一个院落,一个村落,彰显传承着一方的民俗特色。

二、安全技术性要求与传统建房工艺的碰撞

2018年3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为农村危房基本安全划出底线。规定必须保证改造后农房正常使用安全与基本使用功能,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造成农房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中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限制使用传统预制钢筋砼空心楼板等一系列技术性的强制要求。很明显的一点是提出了抗震要求,保证自然灾害面前,人生命的最大安全,以人为本,讲政治、促和谐。

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庆访贫强调的“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有保障。陕西省迅速组织专家依照《导则》,制定了《陕西省农村住房安全排查表》、《陕西省农村危房改造竣工验收表》。地市、县组织专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貌、居住的传统性,讲课面授技术要点、统一认识,同时制定了《咸阳市农村住房安全等级评定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符合性鉴定标准》,要求全面细致的限期对贫困群众现有居住房屋安全性全面排查。量大、面广情况复杂,经过半个多月户户必进细致排查,凸显出了许多依照排查标准与现状的脱离性、矛盾性、生硬性等问题,主要有:

1、结构形式的随意交叉拼凑性

砖、土、木混合结构(框架式结构形式);砖基础、做承重柱、土坯(土墙)做围护分隔,木做洞口梁、屋架大梁(软硬结合互补形式)。这类房屋一般建设于六七十年代,现已存在了四五十年。从外观看房屋依然坚固,无大的外观缺陷。

2、原生态的居住方式——窑洞

依靠自然土崖(或掘地成方形大坑,现今必定性为深基坑,直上直下,无放坡支护。说来也奇异,几十年也安全,不坍塌),打洞修孔,洞口土墙(砖墙)封堵,安门、窗,草泥粉刷,结构简单,即成不错的住处。有的窑洞住了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经历了多少沧桑风雨、地震,挺好的,未有不适安全隐患。更有砖做、土坯做窑洞也是屡见不鲜。按排查既定技术要求必是搬离,拆除废弃居住方式。然居住村民并不认可技术鉴定,凭几代人居住时间、经验,确信可保证安全居住。

3、普遍传统式的陕西典型民居房子“半边盖”厦房建筑

这类建筑形式简单,矩形体量,面宽大于房屋进伸2倍以上的四面围墙上用预制楼板覆盖,正面前沿楼板伸出60-70㎝作为挑檐、雨棚,根据需要分割,正面开洞口,安门窗。看似体面的几间砖混房屋,实则进深很小,没有多大的有效使用空间,但营造法式简单,省工省料,节时省力。千百年来关中人就传承爱好这种“半边房”,只是屋顶材料,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进行了改造,功能、体型、结构性没有实质性变化。依据《导则》结合抗震构造措施符合性鉴定标准,此类房子的大多数不满足基本安全要求,但又是现在大量存在的房子。

三、如何贯彻党的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尤其是房屋安全性的保障,是摆在广大地方政府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值得深思,讨论。

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必须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贯彻,这也是工作的方针指南。作为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基层的人和事比较了解,知道农村的农房建设、群众的建房心理,传统继承比较接地气,走“群众路线”比较适合当地现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传统民居、民间匠人是土生土长起来的,能在一方水土传承,自然有他生存的根基。住房是给人提供遮风挡雨、工作、休息、吃饭的场所,是人一生中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它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来建造的,必有它的传统性和禁固性。用安全技术性去逐步指导规范尚不完善的营造方式,使其更加完善完美,确是件好事,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但若因需要请专家、教授课题式的短时间调研制定出章程式技术标准去衡量,去定性已有的营造模式,也有好多未知和不周全之处。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民居经久不衰,自有他的生存土壤。近几十年土木工程技术日益发展完善营造的钢筋砼高楼林立,给城市造就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然未经时间岁月考验伴生的次生危机已逐渐显露,外挂石材,玻璃幕墙,挂件,外墙瓷砖脱离,钢筋混凝土的合理寿命期,高达百米以上的消防隐患等等已显现,再过几十年、上百年,这些设计寿命50年、70年、100年的钢筋砼“枯树干”如何处理,怕才是真正的住房安全问题。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用时间去验证。

农村传统的窑洞、厦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存在,可见其生命的顽强,水土适应性,即就是有安全问题,与现代化高楼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起来也就不足为怪。建设高楼大厦的立论技术标准,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几次灾害总结形成的,其合理性、可靠性还尚需经时间去验证,尚需不断完善改进?

随着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近几年建设的新农村房子大量空置,无人住。中国人世代光宗耀祖的传统,造成建房造宅二、三十年一个周期的拆建翻新是常态化,儿娶妻生子造属于自己的房子,父辈的房少有继承住下去,再难少有百年以上的房子存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飞速发展,有了钱就盖房子,东家盖房,西家照搬,民居的传承性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经久不息。

四、解决办法,几点建议

1、摒弃经济不宽裕以及居家过日子看家当小农经济意识的传统观念以及享受国家政策辅助等、靠、要的思想,新以个人投入为主要动力建设新房屋,保居住安全为主,舒适美观性兼顾。

2、从技术角度出发,重点抓好建房选址,避开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的危险地段或采空区沉陷区,洪水主流区,山洪易发等不利地段建房,避免大范围的因选址不当造成的群体安全事故发生。

3、现有房屋指导、引导农房结合当地经验,传统,经济条件,生活习俗维继续正常居住,提高农村住房日常使用安全维护意识。指导屋面的隔热(冷)、防雨(渗水),给排水在房屋地下的安全防渗漏埋设、检漏,电线、插座的安全、防火等。宣传房屋“三分建七分管”的重要性,加强房屋四周积水,散水排查维护,室内水管破坏漏水浸泡地基,尽量避免墙面,梁上打洞等等后期破坏,造成房屋安全性降低。

不必强制要求入轨,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和技术上的偏于一偶,得不偿失。

4、农村相对地广建房用地宽,倡导生态化建房以一层、二层为主,不宜过高。在地震发生时也很容易逃生,重点是做好逃生的门及出口,大可不必花过多的钱用在结构性加固上。非倒即坏的房子,已毫无价值可言,拆除重建又是好房子。

总之,农村民居住房建设安全问题应当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之路,才不适是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具有深刻意义的技术革新之路。站在讲台上的教授们,坐在科研院的专家们,趴在电脑前、图纸前的工程师们……这也是一次对自己理论形成、规范标准制定、现场技术标准执行的充实完善,是真真正正的因地制宜,协同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理论实践活动,值得深思。

标签:;  ;  ;  

民居地域性的传承与发展——彬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