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论文摘要

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玉米自身的水分生理状况也决定了它比其他禾本科作物更易受干旱危害。尽管玉米不同基因型间存在一定的耐旱性差异,但耐旱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遗传改良难度较大。因此,借助转基因方法,将外源耐旱基因转入玉米,可能是有效提高玉米耐旱能力的快捷方法。近年来耐旱基因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相继克隆了一些重要的耐旱基因,试图提高其耐旱性,但因这些基因耐旱能力不够强,耐旱机制与玉米生理代谢不协调等原因,转基因后代的耐旱性不能达到玉米生产要求(宋松泉等,2000;王关林等,2002;宋凤斌等,2005)。因此需要探索利用耐旱能力更高,适宜玉米生理代谢机制与生产要求的耐旱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就是其中之一。TPS1合成的海藻糖在干旱条件下通过氢键与氨基酸相连,可以代替水起到防止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融合的作用(Crowe等,1992)。如果利用海藻糖的抗逆耐旱特性,采用基因工程将其相关酶的基因转入玉米等作物,进而培育耐旱抗逆新品种,这对于植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玉米转基因方法多以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外源基因受体,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再生,严重受到基因型的限制,只有极少数材料能稳定高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加之胚性愈伤组织培养时间长,操作繁琐,分化再生率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玉米转基因研究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开展其他转基因方法研究,以提高转化效率。为此,本试验开展了以玉米幼胚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转化玉米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幼胚为受体转化外源基因,可缩短转化过程。以幼胚为转化受体,与含外源基因的农杆菌共培养后,不经过愈伤组织诱导和筛选,直接再生植株,减少基因型对愈伤组织为受体的转基因限制,避开组织培养的繁锁过程,缩短转化程序。2)以幼胚为受体转化外源基因的优化体系。由于幼胚对农杆菌浸染更敏感,尤其是褐化率比愈伤组织更高,造成转基因失败,为此试验通过对幼胚大小和抗褐化剂半胱氨酸(Cys)的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 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且在农杆菌与幼胚的共培养阶段添加200 mg/L的半胱氨酸,能够有效降低幼胚在农杆菌浸染过程中的褐化率(29.3%),比对照褐化率(53.7%)减少约一倍。3)通过PCR检测,初步发现外源基因已转入受体。将转基因再生植株移栽后,生长至5叶期,每株取一小块叶片,按5株组成一个混合样,提取DNA,进行PCR特异扩增,有目的条带的再分单株检测,最后得到1株阳性转基因植株。按混样检测法可以提高阳性植株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1 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
  • 1.1.2 水稻转基因研究进展
  • 1.1.3 小麦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4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 1.2 农杆菌概述
  • 1.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原理
  • 1.2.2 农杆菌介导法的优点
  • 1.3 转化体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1 外植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2 基本培养基及其附加物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3 筛选试剂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4 信号分子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5 共培养温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1.3.6 侵染时间及浓度对转转化效率的影响
  • 1.4 海藻糖概况
  • 1.4.1 海藻糖的分布及其性质
  • 1.4.2 海藻糖的生物活性
  • 1.4.5 海藻糖的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
  • 1.4.6 海藻糖合成酶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细菌、质粒和引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
  • 2.1.5 抗生素和激素
  • 2.2 实验方法
  • 2.2.1 检测载体
  • 2.2.2 制备含载体pCWTPS1300的农杆菌
  • 2.2.3 玉米材料的准备
  • 2.2.4 玉米幼胚的转化及植株的再生
  • 2.2.5 转基因植株DNA的提取
  • 2.2.6 PCR分子检测
  • 2.2.7 回收目的片段测序
  • 3.结果与分析
  • 3.1 检测PCWTPS1300质粒的表达结构
  • 3.2 不同大小幼胚经农杆菌浸染后的褐化率分析
  • 3.3 半胱氨酸含量对幼胚褐化的影响
  • 3.4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4.讨论
  • 4.1 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4.1.1 遗传转化受体的特殊性
  • 4.1.2 受体材料大小的选择
  • 4.1.3 共培养中Cys浓度的确定
  • 4.1.4 头孢霉素对受体的影响
  • 4.1.5 不经筛选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4.1.6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4.2 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在转基因中的应用前景
  • 4.3 玉米转抗旱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γ-聚谷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12)
    • [2].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及其分子进化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8)
    • [3].甜瓜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鉴定及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6)
    • [4].聚乙二醇胁迫下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5].[反]-β-法尼烯(EβF)合成酶基因在玉米中的转化与筛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1)
    • [6].葡萄中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黄芪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9)
    • [7].[反]-β-法尼烯合成酶基因在植物抗蚜分子育种中的应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18(01)
    • [8].利用全测序基因组数据对被子植物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进化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2)
    • [9].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及功能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14(03)
    • [10].柱状黄杆菌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序列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5)
    • [11].鸭梨中α-法尼烯合成酶基因分离与表达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10)
    • [12].黑曲霉菌株柠檬酸合成酶基因的敲除及功能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6)
    • [13].罗布麻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12)
    • [14].麻疯树肌醇-1-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15].竹节参β-香树素合成酶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草药 2020(19)
    • [16].一株嗜热菌的分离、鉴定及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06)
    • [17].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序列优化与表达研究(英文)[J]. 华北农学报 2018(02)
    • [18].冬凌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 广西植物 2016(12)
    • [19].白背飞虱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5)
    • [20].中国野生毛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5)
    • [21].金桂芳樟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J]. 林业科学 2009(05)
    • [22].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J]. 核农学报 2009(05)
    • [23].γ-PGA合成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3(01)
    • [24].巨峰葡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4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的RT-PCR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 [25].高等植物ACC合成酶基因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 2013(02)
    • [26].高等植物ACC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9)
    • [27].棉花与拟南芥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比较[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7)
    • [28].百合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03)
    • [29].氨酰基-tRNA合成酶基因变异10例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06)
    • [30].香蕉海藻糖合成酶基因(MaTPS5)生物学及表达特性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17(02)

    标签:;  ;  ;  ;  ;  

    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