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结构与测量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结构与测量

论文摘要

宽恕是国外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当前对宽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对国外测量工具的翻译上,而基于本土文化特点的宽恕心理学研究则很少出现。本研究从本土文化出发,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和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来探讨本土化的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特质宽恕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大学生特质宽恕结构的探讨;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编制;大学生特质宽恕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获得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特质宽恕是由仁爱大方、放弃报复、退让求和与共情理解组成的四维度结构。(2)自编的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宽恕特质的工具。(3)大学生的特质宽恕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特质宽恕水平较低。(4)大学生的特质宽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在仁爱大方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放弃报复维度的得分高于女生。(5)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在放弃报复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在退让求和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要高于大二和大四的学生。(6)大学生特质宽恕的专业差异不显著,但在仁爱大方维度上,文科类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理科类大学生。(7)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质宽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仁爱大方、退让求和与共情理解三个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放弃报复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8)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特质宽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乡镇和农村大学生的特质宽恕水平高于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大学生。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在仁爱大方维度上,农村学生的得分高于其它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放弃报复维度上,省会城市大学生的得分最高,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最低,中小城市和乡镇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在退让求和维度上,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城市大学生;在共情理解维度上,乡镇和农村大学生的得分高于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大学生。(9)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特质宽恕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在仁爱大方维度上,中部和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东部地区;在放弃报复维度上,东部地区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中部地区大学生,中部地区大学生的得分又高于西部地区大学生。(10)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特质宽恕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本科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重点本科和职业学校的大学生。在仁爱大方维度上,一般本科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重点本科和职业学校的大学生;在放弃报复维度上,重点本科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般本科。(11)大学生特质宽恕在宗教信仰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开展我国本土宽恕心理学研究的客观需求
  • 1.2.2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 1.2.3 为测量大学生宽恕提供科学工具
  • 1.2.4 为对大学生进行宽恕干预或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宽恕概念的心理学界定
  • 2.2 中国文化下的宽恕内涵
  • 2.2.1 宽与恕
  • 2.2.2 恕与其它文化哲学要素
  • 2.2.3 日常生活中的宽恕内涵
  • 2.3 宽恕的结构和测量
  • 2.3.1 状态宽恕的结构和测量
  • 2.3.2 特质宽恕的结构和测量
  • 2.3.3 国内其它相关研究
  • 2.4 宽恕的发展特点研究
  • 2.4.1 国外的研究
  • 2.4.2 国内的研究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2.5.1 宽恕的概念界定不明确
  • 2.5.2 宽恕的结构成份不清
  • 2.5.3 宽恕心理的研究工具待完善
  • 2.5.4 宽恕研究的本土化不足
  • 3 研究的总体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概念及维度构想
  • 3.4 研究思路和流程
  • 3.5 研究步骤
  • 4 研究一:大学生特质宽恕结构的探索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步骤
  • 4.3.1 词汇收集
  • 4.3.2 词汇整理
  • 4.3.3 词汇评级问卷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因素分析前提检验
  • 4.4.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4.4.3 二阶因素分析
  • 4.4.4 讨论
  • 5 研究二: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编制
  • 5.1 大学生特质宽恕初测问卷的编制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对象
  • 5.1.3 研究工具
  • 5.1.4 研究程序
  • 5.1.5 结果与分析
  • 5.1.6 讨论
  • 5.2 大学生特质宽恕正式问卷的形成
  • 5.2.1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5.2.2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工具
  • 5.3.3 统计方法
  • 5.3.4 研究对象
  • 5.3.5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信度分析
  • 5.3.6 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效度分析
  • 6 研究三: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特点分析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工具
  • 6.3 研究方法
  • 6.4 研究对象
  • 6.5 结果与分析
  • 6.5.1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总体特点
  • 6.5.2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性别差异分析
  • 6.5.3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年级差异分析
  • 6.5.4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专业差异分析
  • 6.5.5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 6.5.6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宗教信仰差异分析
  • 6.5.7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6.5.8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学校地区差异分析
  • 6.5.9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6.6 讨论: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发展特点
  • 6.6.1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总体状况
  • 6.6.2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性别差异
  • 6.6.3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年级差异
  • 6.5.4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专业差异
  • 6.5.5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 6.5.6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有无宗教信仰差异
  • 6.5.7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生源地和学校地区差异
  • 6.5.9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学校类型差异
  • 7 总讨论和总结论
  • 7.1 总讨论
  • 7.1.1 关于大学生特质宽恕问卷的编制
  • 7.1.2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特点
  • 7.2 研究的评价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7.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3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大学生特质宽恕的结构与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