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

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和银行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银行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信用机构,而公司则依靠信用获取资金,因此二者之间是典型的信用关系,讲求诚实信用最大化原则。一方面银行的融资活动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日益活跃,且领域不断扩大,这对公司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公司有资金需求,需要从银行融资,其返还的贷款利息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可见,银行与公司关系演进的过程就是银行萌生融资动力,企业萌生资金需求,银企双方在市场约束和双方博弈下形成为各自均能接受的市场条件,进而完成融资交易的双向选择过程。然而由于企业信用的普遍缺失以及现有银行债权保护措施的不力,实践中公司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了大量银行不良债权的产生。本文以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论文第一章首先探讨了银行与企业的基本关系,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二者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两者之间基于融资关系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然而由于银企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银行和公司的融资关系中就孕育着道德风险。在银企关系中,借款方对自身信息的拥有量总是大于贷款方,借款企业会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导致的结果是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银行与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我国公司法从股东本位的理念出发,确立了股东大会的中心地位。这种立法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公司治理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人控制”会导致公司的责任能力下降,而公司责任能力下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债权。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受到的损害显然就是最严重的。因此,从法律层面探讨解决我国银行对公司的债权保护问题,就必须要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入手,以解决银行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突破口。第二章结合我国银行债权保护的实践分析了我国银行债权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指出了现有法律制度在银行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详细分析了民法上的契约制度、民事担保制度、公司法、破产法、刑法等相关规定在银行债权保护方面的不足,得出了现行银行债权保护措施具有局限性及需要引入新的理论与制度设计加以克服的基本结论。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关系的理论分析
  • 一、平等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银行与企业关系的市场理论分析
  • 二、契约关系:银行与企业关系的信用理论分析
  • 三、相互依存的交易关系:银企之间的融资模式与债权约束理论分析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下的银企关系
  • 一、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素
  • 二、信息不对称下银企之间蕴涵着风险
  •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企业不良债权的产生
  • 四、小结
  • 第三节 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一、公司治理概述
  •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在对债权人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银行债权保护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银行债权法律保护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目前我国银行债权保护的主要措施
  • 一、我国目前银行对企业债权的主要类型
  • 二、目前企业侵害银行债权的主要方式
  • 三、现有法律对保护银行债权的规定
  • 四、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为维护其债权所采取的措施
  • 第二节我国银行债权保护不力的原因分析
  • 一、体制因素的影响
  • 二、股东有限责任对银行债权保护的影响
  • 三、现行制度安排对银行实现债权的不利影响
  • 四、银行缺少强有力的债权保护手段
  • 五、对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作用的评价
  • 六、小结
  • 第三章 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概述
  • 一、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定义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及其核心内容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观念的比较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一、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银行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 四、小结
  • 第三节 世界各国关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立法原则的比较
  • 一、日本
  • 二、德国
  • 三、韩国
  • 四、美国
  • 五、英国
  • 六、荷兰
  • 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 八、对上述各国“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立法原则的评析
  • 第四节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启示
  • 一、对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分歧
  • 二、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障碍
  • 三、我国银行债权人保护模式的最佳选择——参与公司内部监督
  • 第四章 我国银行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构建之一——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
  • 第一节 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现实意义
  • 一、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
  • 二、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有利于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 三、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是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
  • 第二节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英美国家的立法模式
  • 二、日本银行对公司的监督
  • 三、德国银行对公司的监管
  • 四、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 五、上述国家相关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本土化分析
  • 一、公司融资结构是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现实基础
  • 二、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路径设计
  • 一、构建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制度框架的理念
  • 二、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内部监督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 三、银行参与公司内部监督的消极影响
  • 第五章 我国银行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构建之二——公司对银行债权人特别信息披露义务
  • 第一节 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简要概述
  • 一、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概念
  • 二、世界各国和地区关于信息披露的立法介绍
  • 三、我国现有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缺陷对银行债权保护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司对银行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理论基础
  • 一、私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
  • 二、合同法上的告知义务
  • 三、公司对银行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公司对银行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具体制度设计
  • 一、公司对银行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原则
  • 二、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内容和方式
  • 三、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要件
  • 第四节 公司对银行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消极影响
  • 一、公司对银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 二、公司对银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公司其他债权人的影响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比较视野下的破产企业银行债权保护制度[J]. 海峡法学 2020(01)
    • [2].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4(06)
    • [3].银行债权治理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05)
    • [4].银行债转股面临的若干问题——兼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J]. 法制与经济 2017(04)
    • [5].政治关联、银行债权治理与企业创新投入[J]. 财会通讯 2020(20)
    • [6].银行债权、内部治理与企业创新——来自2006-2015年A股技术密集型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 2018(03)
    • [7].对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思考[J]. 法学杂志 2008(01)
    • [8].银行债权监管参与公司治理的依据与路径[J]. 开封大学学报 2018(03)
    • [9].从创新厌恶到创新包容——银行债权治理的创新效应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11)
    • [10].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外部治理: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 2014(15)
    • [11].当前银行债权保护中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 甘肃金融 2018(08)
    • [12].基于银行债权治理的审计意见与公司投资关系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8(03)
    • [13].现阶段银行债权保护难点[J]. 中外企业家 2018(12)
    • [14].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路径的选择——考察日德银行参与路径[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02)
    • [15].银行利用抵销权降低贷款风险的案例分析[J]. 中国农村金融 2019(06)
    • [16].企业改制导致银行债权落空的法律风险防范[J]. 党史博采(理论) 2009(10)
    • [17].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J]. 商业会计 2014(22)
    • [18].银行债权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研究——对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广东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2(10)
    • [19].非法集资冲击银行债权[J]. 中国金融 2015(01)
    • [20].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J]. 华东科技 2016(12)
    • [21].以市场化方式推进银行债权转股权[J]. 银行家 2017(01)
    • [22].基于商业银行债权治理问题研究[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12)
    • [23].企业公司治理中银行债权监控的机制及其效应研究文献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11)
    • [24].我国商业银行接管标准制度研究[J]. 法制博览 2017(17)
    • [25].银行债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转轨——基于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J]. 软科学 2015(06)
    • [26].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分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7].债务资金挪用与银行债权治理效果研究——地区差异的调节性中介效应[J]. 中国经济问题 2015(06)
    • [28].债权人联席会机制与银行债权维护——以河南省银行业建立债权人联席会机制为例[J]. 中国银行业 2014(Z1)
    • [29].银行债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12)
    • [30].银行债权、贷款特征与自由现金约束——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财经论丛 2010(04)

    标签:;  ;  ;  ;  

    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