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下”

论“一下”

论文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语言结构“一下”的使用频率极高,其使用环境也复杂多样。作为数量范畴的成员,“一下”固然有着与一般数量词相同的用法,但除此之外,“一下”还有许多极其独特的用法,而这些独特用法是一般数量词所不具有的,我们较为系统地对“一下”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做了全方位的综合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一下”被认定为动量成分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语言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下”词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出来。第二章是通史性的研究,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分析得出:“下”作为动量词始见于汉代,南北朝和唐代时已比较常用,这是“一下”出现的早期阶段;北宋时期,“一下”的语义开始分化;元代到明代是“一下”语义丰富多样化的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地界定了“一下1”和“一下2”。第三章着重共时的描写分析,包括句法描写和语义(主要是词义)描写。主要描写了“下”作为量词所具有的典型词义,还从“一下1”的语法意义以及“V+一下1”格式的动词选用两个角度考察了“一下1”的语言使用环境。第四章和第五章从“一下2”与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三类词的搭配限制这一角度,着重描写和分析了“一下2”的使用环境,并且讨论了“一下2”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语法意义。从而认识到:“一下2”的语义经历了“明确→模糊→虚化”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这是“一下2”的语法形式的变化及其语义变化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第六章对以往文献资料进行了详尽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对“一下”的完句功能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一下1”一般不能单独使非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自主地位,常常需要与“了1(动态助词)”同现以共同承担完句功能;“一下2”的完句功能比较弱一些,往往需要与其他成分同现而共同完成完句的作用,祈使语调是其中的一个成分。第七章余论部分再次斟酌了长期存在争议的关于“一下2”词性归属的问题,指出“一下2”还具有副词的性质,并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一下2”列为兼类词;不仅如此,我们就“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从句法分布看
  • 1.1.2 从深层语义看
  • 1.1.3 从语用功能看
  • 1.1.4 关于“一下”同现成分的统计研究
  • 1.2 关于量词“下”与语言结构“一下”的研究概况
  • 1.2.1 从量词“下”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研究
  • 1.2.2 关于“一下”的综合研究
  • 1.2.3 关于“一下”重迭为“一下一下”的研究
  • 1.2.4 对于以上研究的看法
  • 1.3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说明
  • 第二章 “一下”的来源及其演变
  • 2.1 量词“下”的产生过程
  • 2.1.1 名词阶段
  • 2.1.2 动词阶段
  • 2.1.3 量词阶段
  • 2.2 语言结构“一下”的发展过程
  • 2.2.1 形成期——只含“定数”义
  • 2.2.2 发展期——增加“概数”义
  • 2.2.3 成熟期
  • 2.3 结论
  • 1”与“一下2”的界定'>2.3.1 关于“一下1”与“一下2”的界定
  • 2.3.2 “一下”的演变机制
  • 1”'>第三章 量词“下”与短语“一下1
  • 3.1 量词“下”
  • 3.1.1 量词“下”的典型词义特征
  • 3.1.2 量词短语“X+下”的句法功能
  • 1”的认识'>3.2 对量词短语“一下1”的认识
  • 1”的语法意义'>3.2.1 “一下1”的语法意义
  • 1”格式的研究'>3.2.2 关于“V+一下1”格式的研究
  • 第四章 “一下”语法意义的研究
  • 2”的句法意义'>4.1 “一下2”的句法意义
  • 2”作状语'>4.1.1 “一下2”作状语
  • 2”作补语'>4.1.2 “一下2”作补语
  • 2”的语用意义'>4.2 “一下2”的语用意义
  • 4.2.1 关于“去一下”与“研究一下”的考察
  • 2”的语用差异'>4.2.2 “V”与“V+一下2”的语用差异
  • 2”的深层语义'>4.3 “一下2”的深层语义
  • 4.3.1 表示“时量”
  • 4.3.2 表示“动量”
  • 4.3.3 兼表“时量”与“动量”
  • 4.3.4 小结
  • 2”同现成分的制约条件'>第五章 “一下2”同现成分的制约条件
  • 2”与 V 搭配'>5.1 “一下2”与 V 搭配
  • 5.1.1 “V+一下”格式研究
  • 2+V”格式中,对 V 的限制条件'>5.1.2 “一下2+V”格式中,对 V 的限制条件
  • 2”与形容词 A 搭配研究'>5.2 “一下2”与形容词 A 搭配研究
  • 2+ A”格式中,对 A 的限制条件'>5.2.1 “一下2+ A”格式中,对 A 的限制条件
  • 2”格式中,对 A 的统计分析'>5.2.2 “A+一下2”格式中,对 A 的统计分析
  • 2”组合研究'>5.3 拟声词与“一下2”组合研究
  • 第六章 “一下”的完句功能
  • 6.1 关于数量范畴完句功能的认识
  • 6.1.1 数量范畴具有完句功能
  • 6.1.2 数量范畴的完句功能性较弱
  • 6.2 语言结构“一下”的完句功能
  • 1”与“了1(动态助词)”同现'>6.2.1 “一下1”与“了1(动态助词)”同现
  • 2”的完句功能'>6.2.2 “一下2”的完句功能
  • 第七章 余论
  • 2”词性归属的问题'>7.1 关于“一下2”词性归属的问题
  • 2”具有副词的性质'>7.1.1 “一下2”具有副词的性质
  • 2”可以列为兼类词'>7.1.2 “一下2”可以列为兼类词
  • 7.2 “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 7.2.1 教学安排存在缺陷
  • 7.2.2 教学问题症结所在
  • 7.2.3 “一下”的教学模式
  • 7.3 关于“一”的省略问题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Ⅰ《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110 个形容词词汇表
  • 附录Ⅱ王朔的19 部小说名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泛义动词“弄”的用法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02)
    • [2].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1)
    • [3].动词语义与论元结构的二语习得[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1)
    • [4].武汉,春天里的一枚动词[J]. 金融博览 2020(03)
    • [5].跨语言视角下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推导[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3)
    • [6].从致使动词到目的连词——海外华语中“俾”字句的来源及演变[J]. 语言科学 2020(03)
    • [7].类型学视野下的朝鲜语多动词结构研究[J]. 民族语文 2020(03)
    • [8].白山方言动词特殊小类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9)
    • [9].从动词的角度分析“V+了”中“了”的语法意义[J]. 才智 2019(02)
    • [10].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28)
    • [11].试论形式动词、代动词和泛义动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 [12].俄语反身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阐释[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04)
    • [13].探析补助动词“しまう”的用法转变——以江户时代到明治末期为主[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14].试论形式动词“造成”及其词汇化[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15].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04)
    • [16].位置变化动词与结果副词共起条件及动因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 [17].转述动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02)
    • [18].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J]. 外文研究 2016(03)
    • [19].英语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句法差异[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动词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前沿[J]. 现代外语 2017(05)
    • [21].形式动词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2].瞬间动作动词的确定和语义语法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3].动词“给”对“与”的替换[J]. 殷都学刊 2016(02)
    • [24].汉译日中复合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1)
    • [25].与“自己”搭配动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 大众文艺 2015(03)
    • [26].转述动词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04)
    • [27].概念框架下毁灭类动词的变式分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28].自他对应动词“テイル”表示“结果状态”的习得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5(03)
    • [29].春天是一个动词[J]. 兴趣阅读 2019(Z6)
    • [30].关于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的探讨[J]. 中华辞赋 2019(10)

    标签:;  ;  ;  ;  ;  

    论“一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