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Schmidt数下喷射器内湍流反应的实验研究和多尺度模拟

高Schmidt数下喷射器内湍流反应的实验研究和多尺度模拟

论文摘要

化工装置中的反应过程通常都是在湍流状态下进行的,反应物之间混合的好坏和混合速度的快慢对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喷射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强度混合效果的反应器型式,在石油、化工、环保、制药等领域发展迅速,已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喷射器内湍流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尺度性,目前对其研究还很不充分,设计和放大都基本依靠实验来进行。本文对高Schmidt数下喷射器内湍流反应过程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尺度理论分析、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ed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湍流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宏观混合、微观混合、反应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喷射反应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一、利用尺度理论对高Schmidt数下喷射器内湍流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通常情况下湍流反应所涉及的宏观混合、介观混合、微观混合和反应过程的特征时间尺度,初步获得了湍流反应过程各特征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反应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计算提供依据。二、利用PLIF技术对不同操作条件下喷射器内物料的宏观混合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离析度的概念对混合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嘴速度和引射流速度对混合效果作用相反,而二者流速比越大,混合效果越好,同一流速比下,绝对速度越大,混合效果越好。利用PLIF实验数据对三种不同的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重整化k-ε模型和可实现k-ε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重整化k-ε模型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而标准k-ε模型和可实现k-ε模型均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三、借助于涡破碎(Eddy break-up,EBU)模型,利用酸碱反应的转化率来表征宏观混合情况,在避免了EBU模型模拟反应过程不准确缺点的同时,考虑了反应对混合过程的反作用。利用此模型对不同操作参数、不同结构尺寸下喷射反应器内的宏观混合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喷射器的放大规律。结果表明:1.扩散角度越小,喷射反应器内流体混合越好,相同截面上转化率越高,但是同时喷射器的阻力也越大;喷嘴/混合段直径比存在一个最优值,大于该值则喷射反应器相同截面上转化率变低,而小于该值则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但转化率不会再提高;喷嘴出口离混合段距离越远,反应越快完成,喷嘴出口位置与吸入口流体管中心在同一平面时反应效果最好。2.根据速度相似原则和雷诺数相似原则放大的喷射反应器不能满足要求,而同时提高入口速度和改变结构尺寸可以得到满足放大要求的喷射反应器。喷射反应器最佳的速度比随着基准情况下流速的增加和喷嘴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并利用模拟数据回归出了放大前后的喷射器入口流速比与基准反应器结构尺寸和流速的关系。四、利用宏观混合分数方差和微观混合分数方差来定量的表征宏观混合和微观混合状态,对喷射器内的湍流混合进行了多尺度模拟和研究,并计算出了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特征混合时间。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多尺度混合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引射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喷嘴速度,可以降低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时间;在喷嘴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引射流速度,可以增加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时间;在喷嘴和引射流速度比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两者绝对速度,可以降低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时间;在本文所研究的情况下,喷射反应器内湍流混合过程由微观混合控制。五、通过矩直接积分(Direct quadrature method of moments,DQMOM)模型对典型的平行—竞争反应体系在喷射反应器内湍流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1.DQMOM模型可以正确的对喷射器内湍流混合与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模拟,可以直观的给出喷射器内不同位置的反应混合情况,为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2.在引射流速不变的情况下,喷射反应器随着喷嘴速度的增加混合效果越来越好,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平行—竞争反应的选择性越来越高,副反应的转化率越来越低;在固定喷嘴流速的情况下,喷射反应器随着引射流体速度的增加混合效果越来越差,达到完全混合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平行—竞争反应的选择性越来越低,副反应的转化率越来越高;喷射反应器随着喷嘴与引射流体流速比的增加混合效果越来越好,在流速比一定的情况下,达到完全混合的时间随着绝对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在喷嘴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反应转化率与Da数成线性关系,而直线的斜率由喷嘴速度确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喷射反应器简介
  • 1.2.1 喷射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 1.2.2 喷射反应器的分类
  • 1.2.3 喷射反应器的工业应用
  • 1.2.4 喷射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1.3 高Schimdt数下湍流反应过程的复杂性
  • 1.3.1 湍流模型
  • 1.3.2 湍流过程的多尺度性
  • 1.3.3 Schmidt数对湍流混合的影响
  • 1.4 湍流反应过程研究现状
  • 1.4.1 现象模型
  • 1.4.2 机理模型
  • 1.4.3 基于CFD模型的方法
  • 1.5 PLIF技术在混合研究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湍流反应的多尺度分析
  • 2.1 常用湍流反应
  • 2.1.1 竞争—连串反应
  • 2.1.2 平行—竞争反应
  • 2.2 反应时间尺度分析
  • 2.3 混合时间尺度分析
  • 2.3.1 湍流混合过程的能谱分析
  • 2.3.2 微观混合过程
  • 2.3.3 介观混合过程
  • 2.2.4 宏观混合过程
  • 2.3.5 不同特征混合时间比较
  • 2.4 反应与混合时间尺度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湍流混合的PLIF实验研究与模型验证
  • 3.1 PLIF技术原理
  • 3.2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浓度场分析
  • 3.3.2 喷射混合效果分析
  • 3.4 模型验证
  • 3.4.1 湍流模型
  • 3.4.2 模拟过程
  • 3.4.3 网格无关性检验
  • 3.4.4 湍流模型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射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研究
  • 4.1 宏观混合过程的研究方法
  • 4.1.1 模型及策略
  • 4.1.2 结果分析
  • 4.2 结构参数对喷射器混合性能的影响
  • 4.2.1 扩散角度对混合性能的影响
  • 4.2.2 喷嘴/混合段直径比对混合性能的影响
  • 4.2.3 喷嘴位置对喷射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4.3 喷射反应器的放大研究
  • 4.3.1 速度相似原则
  • 4.3.2 雷诺数相似原则
  • 4.3.3 同时改变喷嘴出口流速和雷诺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射器内湍流混合的多尺度模拟
  • 5.1 数学模型
  • 5.1.1 混合分数定义
  • 5.1.2 混合时间定义
  • 5.2 初步模拟
  • 5.2.1 模型求解
  • 5.2.2 模拟分析
  • 5.3 操作条件对混合过程的影响
  • 5.3.1 喷嘴速度的影响
  • 5.3.2 引射流速度的影响
  • 5.3.3 喷嘴与引射流速度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喷射器内湍流反应过程模拟
  • 6.1 数学模型
  • 6.1.1 输运方程
  • 6.1.2 DQMOM-IEM封闭方法
  • 6.2 平行—竞争反应的CFD表示
  • 6.2.1 平行—竞争反应体系
  • 6.2.2 反应进程限制因素分析
  • 6.3 两环境DQMOM-IEM模型在CFD中的实现
  • 6.3.1 自定义标量输运方程
  • 6.3.2 模型求解
  • 6.4 结果讨论
  • 6.4.1 初步分析
  • 6.4.2 喷嘴速度的影响
  • 6.4.3 引射流体流速的影响
  • 6.4.4 喷嘴与引射流流速比的影响
  • 6.5 对Da数的进一步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高Schmidt数下喷射器内湍流反应的实验研究和多尺度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