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

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

论文摘要

唯识学思想自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土,在唐代逐渐正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宗派,这主要得益于玄奘个人的重要贡献。本文在充分肯定玄奘法师个人贡献的前提下,认为玄奘虽对唯识宗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但却不是创宗立派之人。这样,将玄奘引入的新唯识思想分为三个派系进行研究,以研习唯识思想的高僧为线索梳理唯识学的发展脉络;同时,因为敦煌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与玄奘唯识学有关的文献、壁画资料,本文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试图了解唯识学在敦煌地区的流传状况。全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说明了选题的原因、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特点。第二部分在分析宗派产生的背景的前提下,将玄奘的唯识思想分为三个派系,以人物为线索分析唯识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传承,同时分析唯识宗消亡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针对的是敦煌地区,通过高僧信仰状况、现有唯识学文献以及壁画三个部分,分析唯识学在敦煌发展状况,其中涉及唯识学传入敦煌的始末,在中唐时期得到弘扬的原因等等。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三、本文的研究意图
  • 第二章 唐代唯识学的发展史略
  • 第一节 新唯识思想的传入及成立宗派的背景
  • 第二节 唐代唯识学的传承体系
  • 一、唯识宗的正统传承谱系
  • 二、西明系的传承
  • 三、研习唯识学的其他高僧
  • 第三节 唯识宗式微的原因探讨
  • 第三章 唐代唯识学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新唯识思想的传入敦煌的时间
  • 第二节 敦煌高僧与唯识学
  • 一、昙旷与敦煌唯识学的发展
  • 二、法成与敦煌唯识学的发展
  • 三、研习唯识学的其他高僧
  • 第三节 表现唯识宗主旨的经变画流行
  • 第四节 与唐代唯识学有关的敦煌卷子
  • 第五节 新唯识思想在吐蕃时期河西兴盛的原因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唯识学的思想、历史与文献[J]. 国际学术动态 2019(04)
    • [2].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J]. 国际学术动态 2008(03)
    • [3].作为方法的汉传唯识学[J]. 世界宗教文化 2019(06)
    • [4].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唯识学发展史述略[J]. 法音 2020(01)
    • [5].唯识学与道学思想关系嬗变的四个历史阶段[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6].汉语学界唯识学研究一甲子回顾:1949—2011年[J]. 汉语佛学评论 2013(00)
    • [7].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4)
    • [8].正本清源 返本开新——吕澂唯识学思想路径探踪[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9].中国现代唯识学思潮与科学的际遇[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9)
    • [10].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J]. 法音 2011(10)
    • [11].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 法音 2010(12)
    • [12].中国二十世纪唯识学研究略析[J]. 佛学研究 2010(00)
    • [13].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 五台山研究 2009(03)
    • [14].论唯识学派的时间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2)
    • [15].从假言到真如——唯识学的语言观[J]. 法音 2017(12)
    • [16].唯识学的世界观——从生存论角度看[J]. 法音 2017(02)
    • [17].论牟宗三对唯识学的判释及科学问题[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04)
    • [18].唯识学之精进的结构与功能——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例[J]. 心理科学 2013(02)
    • [19].唯识学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J]. 法音 2012(07)
    • [20].20世纪中国唯识学视域中诸子人性说释义之辨[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21].论超个人心理学同唯识学思想的相似之处[J]. 法音 2017(04)
    • [22].体系与方法的张力——唯识学对佛学的一个宏观理解角度[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23].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 [24].章太炎的唯识学研究[J]. 武陵学刊 2017(06)
    • [25].论方东美关于现象学与唯识学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3(00)
    • [26].略论唯识学的理论结构与诠释方法——以古今唯识学差异性为主线考量[J]. 法音 2013(08)
    • [27].对唯识学“心”的认识[J]. 大众文艺 2019(19)
    • [28].不可轻忽的唯识学之“总识”思想[J]. 理论界 2011(05)
    • [29].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J]. 长江丛刊 2019(22)
    • [30].胡塞尔现象学与唯识学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从“同构性”原则到“差异性”反思[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8(01)

    标签:;  ;  ;  

    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