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项目的关联性解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项目的关联性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临清市252600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与凝血项目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0月~1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脑梗死患者,将这一部分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一时间段的体检健康人群20例,将这一部分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受检人员做血栓弹力检查与凝血项目检查,然后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经检测后可知,对比其R、K、a角以及MA,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CI,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研究后证实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现象,同时血栓弹力图和凝血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弹力图;凝血项目

脑梗塞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以及致死现象,此病是由于相关因素致使局部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产生阻碍现象,致使脑组织产生缺血性病变,从而呈现出一种神经功能缺失[1]。然而血液表现出高凝以及脑血管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则为凝血因子和PLT自身的活性逐渐加强。而血栓弹力图可以在一定时间中通过微量血栓对PLT、凝血因子等进行分析[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9月收治的20例脑梗死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为(63.1±10.2)岁,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8h以内。同时观察组患者中12例患者为轻度,6例患者为中度,2例患者为重度。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2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64.2±10.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受检人员均通过TEG-5000血栓弹力仪进行监测,其中检测的内容包含R(凝血反应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a角(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MA(血凝块最大强度以及硬度)、CI(凝血综合指数),在对血栓弹力图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采用自然全血法,让患者清晨空腹,卧位,采用美国BD枸橼酸钠抗凝剂管,抽取足量的2管全血标本,充分混匀。选择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PT)、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D(D-二聚体)以及FIB(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相应的检测。

1.3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采用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进行表示,组间以P<0.05为差异,表示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两组受检人员经检测之后,其R、K、a角以及MA通过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比两组受检人员的CI,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整个凝血过程中,IB作为最先被发现的凝血因子参加到凝血过程中,长时间较高水平的FIB对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对分泌也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内皮功能产生异常现象,进而使得血小板存在一定的凝聚现象。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血浆及血液粘滞度。此研究经过分析可知,重度患者的FIB水平较高,由此能够看出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具有较高的FIB水平为一种危险因素。

而对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的检测,其K值可以直观的呈现出凝血酶在激活之后的纤维蛋白原斑块是如何形成的。而血小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则为血凝块形成之后所产生的速率,此外主要的功能则为纤维蛋白,因此可以将其设置为检测中的一个指标[3-4]。而a角则是其夹角,此夹角以血凝块形成点开始直至最大曲线弧度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同时与K参数存在一致性,能够充分表现出反应纤维以及血小板在血凝块形成之后所产生的最终表达。然而,a角参数在低凝状态时期参数和K值进行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5]。

在此研究中通过分析能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a角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经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能够说明a角在脑梗塞患者高凝状态时,其价值明显好于K值。同时,此研究通过研究后证实,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患者的R值、K值、a角以及MA经比较,差异显著,其血小板功能亢进以及FIB的上升和患者处在高凝现象存在直接的联系。此外,伴随患者神经损害现象的逐渐严重,TEG高凝现象也逐渐显著[6]。TEG对脑梗塞诊断及预后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还可以对溶栓效果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对继发性脑出血进行相应的鉴别,以此来降低疾病的死亡率[7]。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相应的异常现象,而经过研究分析后证实,血栓弹力图和凝血项目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此两项指标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毅鸣,管阳太.TEG在脑梗塞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78-1979.

[2]邓冰,姜嘟嘟,余敏,等.脑卒中患者监测血栓弹力图的临床价值探讨[摘要][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246-247.

[3]李映潼,许建成,续薇,等.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评价脑梗塞患者凝血状态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220-220.

[4]丁力平,张铮,卢鑫,等.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腹膜后自发性血肿1例[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4):562-562.

[5]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监测及与缺血性事件再发的关系[A].//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长三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25.

[6]杜容,周卓,施蔚,等.凝血酶谱在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中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352-354.

[7]杨守磊.标本不合格对凝血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42-2743.

标签:;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项目的关联性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