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草原“黑土滩”分布特征及其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

玛曲草原“黑土滩”分布特征及其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

论文摘要

“黑土滩”作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的一种极端形式,已经成为危机青藏高原生态、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灾种。为了解决其定义和分类较为混乱,以及对这一特殊自然实体的成因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尚不深入的现状,我们根据玛曲草地的自然特点和利用现状,开展了“黑土滩”分布特征及其植被演替规律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黑土滩”语境的考源及词义的解析,并结合对玛曲草原“黑土滩”实体特征的研究,提出了高寒草甸草原“黑土滩”的定义,即:“黑土滩”系指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草原植被因极度稀疏或完全裸露而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草原景观。其基本特征是:植被总盖度≤50%,或区域内黑土斑的面积之和≥20%。2.依据“黑土滩”的成因,将玛曲草原“黑土滩”划分为过牧型、过牧-鼠害型、开垦型、座圈型、湖沼干涸型、取土采石型共6个类型。确定了各类黑土滩的分布范围及面积,即:前四种黑土滩面积合计39.37万hm2,主要分布在冬春季牧场,占全部黑土滩总面积的83.94%,是玛曲草原黑土滩的主体;湖沼型黑土滩的分布与面积受制于年降水量的变化,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取土采石型黑土滩的分布与面积呈不断扩大之势。3.从七个方面对玛曲草原“黑土滩”的基本特征作了研究,包括黑土斑比例、植被盖度、生物量、活根量、土壤水分、PH值等,描述了各类黑土滩的季节性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4.主要从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变化等方面对“过牧-鼠害型黑土滩”的植被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演替年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演替梯度间呈单峰曲线关系;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一年生植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禾本科、莎草类植物及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但禾、莎草类植物增加幅度不大,而杂类草则急剧增加;牧草品质功能群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劣等牧草生物量在群落中呈下降趋势,中等牧草和优等牧草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良等牧草的峰值则主要出现在演替的第4-5年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黑土滩”的概念
  • 2.2 “黑土滩”的成因
  • 2.3 “黑土滩”的分布
  • 2.4 “黑土滩”的植被特征
  • 2.5 “黑土滩”的植被演替
  • 2.6 “黑土滩”治理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黑土滩”的类型、分布及面积
  • 4.2 “黑土滩”的基本特征
  • 4.3 过牧-鼠害型“黑土滩”的植被演替
  • 4.3.1 α多样性
  • 4.3.2 β多样性
  • 4.3.3 生活型功能群变化
  • 4.4.4 牧草品质功能群变化
  • 第5章 讨论
  • 5.1 关于“黑土滩”的形成
  • 5.2 关于“放牧-鼠害型黑土滩”的植被演替
  • 第6章 结论
  • 6.1 关于“黑土滩”的概念
  • 6.2 玛曲草原“黑土滩”类型、分布及面积
  • 6.3 玛曲草原“黑土滩”的基本特征
  • 6.4 “过牧-鼠害型黑土滩”的植被演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玛曲草原“黑土滩”分布特征及其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