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有益启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济发展有益启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观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功能观

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关于经济功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也愈来愈凸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由于闭关锁国,科技水平发展滞后,饱受列强欺凌,因此他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他提出中国要进行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二)科学技术战略观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工作,把促进科技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2015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大批海外华人学者以交流、兼职、合作研究乃至回国等不同方式,参与中国科研创新事业。在这一历程中,他们的学术追求之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契合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中,要使科技创新产出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技术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人才科学观。在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始终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理论则明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科学观。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始终强调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开拓创新作用……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中,科技热菜是实现科技造福于民的关键问题。

(四)科学技术创新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创新科学观。自主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这一方针贯穿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为中国通过自主发展取得科技成就确定了方向和基本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强调对外开放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他强调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深刻改变了我国科技整体格局和面貌。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始终强调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科学技术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文化的科学观,它始终强调科技发展的环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早在建国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这不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文化软环境和发展方针。江泽民很重视把科学精神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他主张要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胡锦涛同志在关注科学创新、普及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尤为关注科技和文化间的关系。他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文化基础,科学地阐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六)科学技术战略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战略科学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把科学技术放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地位上,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战略意义都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科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江泽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战略思想,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科技发展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时代性的科技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三、有益启示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刘松涛.三代领导人科技思想研究:科技与现代化的视野[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标签:;  ;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有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