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和问题,谋求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人类的历史使命。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和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是制约生态环境保护者积极性的重要障碍。为了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和提高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损害成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论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开展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情况,总结了主要经验与不足。国际经验表明,健全的法律制度、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付能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多样的补偿方式是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基础。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早于生态补偿的研究,生态补偿研究主要侧重从宏观角度考虑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问题,已经开展的生态补偿实践,也都是针对专项工程、在特定区域、以政策形式实施的,而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特别是开发建设活动,尚没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审批程序、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批、开展公众参与、资质审查和全过程管理等特点,以及健全的技术导则与规范体系,特别是经济损益分析的量化和货币化分析,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技术基础、制度依托和有效途径。论文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等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生态补偿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相结合的可行性,并结合糯扎渡水电站工程具体案例进行了生态损失计算和生态补偿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制度设计,并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讨论。结论认为,生态补偿的目的是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环境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调整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法律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特点为实施生态补偿提供了有效途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生态补偿的宣传和实施提供了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为生态补偿提供了依托,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为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金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引入生态补偿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落实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将生态补偿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调整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相关方整合在一起,既扩大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同时可以形成落实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并且通过引入生态补偿可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使生态补偿形成统一的管理。为了提高生态补偿实施效果,论文还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强化损益分析和生态补偿的相关基础研究,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补偿试点,同时研究开展生态保护效益审计和建立生态补偿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
  • 1.1.2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挑战
  • 1.1.3 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公平性的重要措施
  • 1.2 基本概念
  • 1.2.1 环境与环境影响评价
  • 1.2.1.1 环境与环境要素
  • 1.2.1.2 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
  • 1.2.2 环境价值与环境影响的量化分析
  • 1.2.2.1 环境价值
  • 1.2.2.2 环境影响的量化
  • 1.2.3 生态补偿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需开展深入研究
  • 1.3.2 环境影响评价是实施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1 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补偿基础研究的保障性
  • 1.4.1.2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引入生态补偿的可操作性
  • 1.4.1.3 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融性
  • 1.4.1.4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生态补偿的理论、方法和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 2.1 生态补偿的原则与理论基础
  • 2.1.1 生态补偿的原则
  • 2.1.1.1 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和受益者补偿原则
  • 2.1.1.2 生态利益原则
  • 2.1.1.3 公平补偿原则
  • 2.1.1.4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原则
  • 2.1.1.5 灵活性原则
  • 2.1.1.6 多层次、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
  • 2.1.1.7 保护与收益地区共同发展原则
  • 2.1.1.8 需要与现实性结合原则
  • 2.1.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2.1 公共物品理论
  • 2.1.2.2 稀缺性理论
  • 2.1.2.3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 2.1.2.4 产权理论
  • 2.1.2.5 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
  • 2.1.2.6 外部性理论
  • 2.1.2.7 福利经济学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 生态补偿的方式与标准
  • 2.2.1 生态补偿的方式
  • 2.2.1.1 生态补偿方式的分类体系及其特征
  • 2.2.1.2 强政府干预的生态补偿
  • 2.2.1.3 弱政府干预的生态补偿
  • 2.2.1.4 生态补偿的市场补偿
  • 2.2.2 生态补偿的标准
  • 2.2.2.1 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核算
  • 2.2.2.2 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
  • 2.2.2.3 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机会损失补偿标准
  • 2.2.2.4 通过博弈—协商确定补偿标准
  • 2.3 国外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2.3.1 森林生态补偿
  • 2.3.2 流域生态补偿
  • 2.3.3 农业生态补偿
  • 2.3.4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 2.3.5 生物多样性补偿
  • 2.3.6 经验总结
  • 2.4 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
  • 2.4.1 国内开展生态补偿的研究情况
  • 2.4.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强烈政治意愿
  • 2.4.3 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
  • 2.4.3.1 生态补偿实施的主要经验
  • 2.4.3.2 森林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2.4.3.3 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2.4.3.4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2.4.3.5 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2.4.3.6 福建省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
  • 3 环境影响评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1 环境影响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 3.1.1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提出
  • 3.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确立
  • 3.1.3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扩大
  • 3.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
  • 3.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 3.2.1.1 引入和确立阶段
  • 3.2.1.2 规范和建设阶段
  • 3.2.1.3 强化和完善阶段
  • 3.2.1.4 提高和拓展阶段
  • 3.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
  • 3.2.2.1 具有法律强制性
  • 3.2.2.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编制程序
  • 3.2.2.3 实行分类管理
  • 3.2.2.4 开展公众参与
  • 3.2.2.5 实行审批和审查制度
  • 3.2.2.6 实行后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
  • 3.2.2.7 具有较为健全的技术导则与规范体系
  • 3.2.2.8 实行资质审查制度
  • 3.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地位
  • 3.3.1 环境影响评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 3.3.2 环境影响评价是推动历史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 3.3.3 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
  • 3.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效
  • 3.4.1 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比率
  • 3.4.2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3.4.3 控制污染物排放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 3.4.4 优化项目规划方案、减缓生态影响程度
  • 3.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 3.5.1 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 3.5.2 大渡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3.5.3 上海市临杭州湾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4 将生态补偿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可行性
  • 4.1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主要不足
  • 4.1.1 生态补偿的概念不清晰
  • 4.1.2 生态补偿的研究基础薄弱
  • 4.1.3 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
  • 4.1.4 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统一
  • 4.2 环境影响评价是实施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
  • 4.2.1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补偿提供了依据
  • 4.2.2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制度为实施生态补偿创造了条件
  • 4.2.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为生态补偿提供技术支撑
  • 4.2.2.2 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生态补偿执行效力
  • 4.2.2.3 环境影响评价的资质管理提高了生态补偿的可信度
  • 4.2.2.4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提高了生态补偿的可操作性
  • 4.2.2.5 环境影响评价为生态补偿提供宣传介质
  • 4.2.2.6 环境影响评价可促进生态补偿形成统一管理
  • 4.2.3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需要引入生态补偿
  • 4.2.4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为生态补偿提供了依托
  • 4.2.4.1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与生态补偿范围确定
  • 4.2.4.2 环境影响对象的识别与生态补偿对象确定
  • 4.2.4.3 环境影响效应的判定与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 4.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提供了技术依据
  • 4.3.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实施目标
  • 4.3.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
  • 4.3.2.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法律法规规定
  • 4.3.2.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相关技术要求
  • 4.3.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主要方法
  • 4.3.3.1 市场价值法
  • 4.3.3.2 机会成本法
  • 4.3.3.3 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 4.3.3.4 影子工程法
  • 4.3.3.5 调查评价法
  • 4.3.4 环境经济损益量化及货币化分析
  • 4.3.4.1 环境破坏实物型损失的量化
  • 4.3.4.2 环境破坏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
  • 4.3.4.3 环境经济损失加和计算
  • 4.3.5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应用
  • 4.3.5.1 永平铜矿开发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4.3.5.2 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4.4 生态补偿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行性结论
  • 5 案例研究:糯扎渡水电站工程生态损失与生态补偿
  • 5.1 案例选择背景
  • 5.2 糯扎渡水电站工程概况
  • 5.3 糯扎渡水电站工程淹没区生态价值损失核算
  • 5.3.1 生态价值损失核算因子选择
  • 5.3.2 森林淹没的生态功能价值损失(A)核算
  • 5.3.2.1 涵养水源价值(A1)
  • 2价值(A2)'>5.3.2.2 固定 CO2价值(A2)
  • 2价值(A3)'>5.3.2.3 释放 O2价值(A3)
  • 5.3.2.4 养分循环价值(A4)
  • 5.3.2.5 土壤保持价值(A5)
  • 5.3.2.6 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A6)
  • 5.3.2.7 森林的环境生态旅游价值(A7)
  • 5.3.2.8 森林淹没的生态功能价值损失(A)核算结果
  • 5.3.3 耕地资源完全淹没生态价值损失(B)核算
  • 5.3.4 草地资源完全淹没生态价值损失(C)核算
  • 5.3.5 珍稀野生动植物价值损失(D)核算
  • 5.3.5.1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价值损失(D1)
  • 5.3.5.2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损失价值(D2)
  • 5.3.5.3 珍稀鱼类的价值损失(D3)
  • 5.3.5.4 珍稀动植物生态功能价值损失(D)核算结果
  • 5.3.6 糯扎渡水电站工程淹没区生态价值损失核算结果
  • 5.4 糯扎渡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5.4.1 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 5.4.1.1 补偿主体
  • 5.4.1.2 补偿客体
  • 5.4.2 生态补偿标准
  • 5.4.2.1 森林资源补偿标准
  • 5.4.2.2 耕地资源补偿标准
  • 5.4.2.3 草地资源补偿标准
  • 5.4.2.4 珍稀野生动植物补偿标准
  • 5.4.2.5 生态补偿标准及费用汇总
  • 5.4.3 补偿方式
  • 5.4.3.1 一次性货币支付
  • 5.4.3.2 分期货币支付
  • 5.4.4 保障措施
  • 6 基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 6.1 开展生态补偿的建设项目筛选
  • 6.1.1 生态补偿应首先适用于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
  • 6.1.2 生态补偿应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建设项目
  • 6.1.3 生态补偿应关注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 6.2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环境影响评价
  • 6.2.1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环境影响识别
  • 6.2.2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审批
  • 6.2.3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
  • 6.2.4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标准与方式
  • 6.3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落实和监督
  • 6.3.1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监理和验收
  • 6.3.2 建设项目生态补偿的后评价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生态补偿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及公平性的有效措施
  • 7.1.2 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探索中
  • 7.1.3 环境影响评价是实施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
  • 7.1.4 建设项目的生态损失估算与生态补偿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 7.1.5 基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 7.2 有关建议
  • 7.2.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
  • 7.2.2 强化损益分析和生态补偿的相关基础研究
  • 7.2.3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补偿试点
  • 7.2.4 开展生态保护效益审计
  • 7.2.5 建立生态补偿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依托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利部积极推进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有关工作[J]. 治黄科技信息 2013(02)
    • [2].淮河源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节能与环保 2019(11)
    • [3].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发展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4)
    • [4].探索建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06)
    • [5].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围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协商议政 汪洋主持[J]. 中国政协 2019(24)
    • [6].山西煤炭多元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02)
    • [7].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 山西农经 2020(08)
    • [8].浅析如何运用财税政策构建生态补偿机制[J]. 辽宁经济 2020(05)
    • [9].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效果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04)
    • [10].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生态补偿机制选择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1].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J]. 检察风云 2020(10)
    • [12].关于印发《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J]. 山西财税 2020(05)
    • [13].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张家口“两区”建设[J]. 南方农机 2020(10)
    • [14].四部门联合发布方案 黄河全流域试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J].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5)
    • [15].四部门联合发布试点方案 建立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J]. 资源导刊 2020(06)
    • [16].关于印发《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J]. 当代农村财经 2020(04)
    • [17].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南方农机 2020(14)
    • [18].我国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1)
    • [19].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模式研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01)
    • [20].河北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探讨——以水资源补偿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20)
    • [21].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2)
    • [22].关于我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回顾与探索[J]. 环境保护 2019(18)
    • [23].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 环境保护科学 2018(01)
    • [24].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研究[J]. 内江科技 2018(03)
    • [25].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探讨[J]. 才智 2018(07)
    • [26].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路径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27].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困境与构建策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8].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J].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03)
    • [29].生态补偿机制治理逻辑:国际案例与中国启示——基于全球生态补偿机制运作的探索性研究[J]. 世界农业 2018(05)
    • [30].浅析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J]. 北方经贸 2018(05)

    标签:;  ;  ;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