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协调性分析——重点对封开大斑石公园的剖析

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协调性分析——重点对封开大斑石公园的剖析

论文题目: 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协调性分析——重点对封开大斑石公园的剖析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罗春科

导师: 周永章

关键词: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可持续发展,封开大斑石,广东

文献来源: 中山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资源,它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地球科学教学与研究实践的天然实验室,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见证;也是对公众进行科普、环境及灾害等方面知识教育的博物馆,同时它还是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所以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广东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保存也相对较为完整,国内外稀有、典型的地质遗迹多,科研意义独特;且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的旅游景观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要么仅强调被动的保护,只用以少量的专门性的地学研究,使地质遗迹资源被人为地禁锢在高深的地质殿堂,而脱离大众,而最终保护达不到预期效果;要么就多看重的是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观赏价值,忽视其地学属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单纯强调开发,常常不可避免地造成遗迹的破坏。总之,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上存在顾此失彼的不协调现象,在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其价值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实际上是对资源潜力的一种浪费。本研究在论述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分布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广东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协调性分析,提出了适于广东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性原则:坚持统一而完善的地质遗迹登录评价体系,坚持地质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坚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与旅游结合,并实行产研学一体化开发模式;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以及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管理原则等以使其实现可永续利用。封开大斑石地质公园一石成山,具有世界级的典型性、稀有性以及优美性;且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类型多样,而且非常集中。以河儿口镇为中心,在相距不到10公里,大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着地质地貌特性截然不同的花岗闪长岩斑石地貌、砂页岩峰林地貌、碳酸盐岩岩溶地貌,以及珍贵齐全的岭南古人类遗址。在对广东大斑石地质遗迹资源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前面的广东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性原则,运用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大斑石地质遗迹资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第2章 地质遗迹资源评述

2.1 地质遗迹的概念

2.2 地质遗迹作用

2.3 地质遗迹分类

2.3.1 成因分类

2.3.2 作用上分类

2.3.3 保护与利用协调性分类

2.4 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

2.5 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特性

第3章 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分布与特征

3.1 自然地理特征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地层

3.2.2 岩石

3.2.3 断裂构造

3.3 地质遗迹资源分布

3.3.1 构造遗迹类

3.3.2 岩石遗迹类

3.3.3 矿床(产)遗迹类

3.3.4 化石遗迹类

3.3.5 史前人类遗迹

3.3.6 地质作用遗迹类

3.3.7 地貌遗迹类

3.4 地质遗迹资源特征

3.4.1 类型多样,资源丰富

3.4.2 保存较为完整,稀有性强,科研意义大

3.4.3 景观优美,旅游价值大

3.5 主要地质遗迹点(区)

3.5.1 仁化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3.5.2 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

3.5.3 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

3.5.4 河源恐龙化石――省级保护区

3.5.5 饶平海山镇海滩岩田――省级保护区

3.5.6 马坝人遗址

3.5.7 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

3.5.8 南雄盆地恐龙化石群

3.5.9 金山温泉

3.5.10 封开大斑石

第4章 广东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性分析

4.1 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

4.2 存在问题分析

4.2.1 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4.2.2 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特点

4.3.1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特点

4.3.2 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特点

4.4 广东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原则

4.4.1 保护原则

4.4.2 开发利用原则

4.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4 加强管理原则

第5章 封开大斑石地质公园案例剖析

5.1 大斑石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

5.1.1 自然地理环境

5.1.2 地质背景

5.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5.2.1 基本情况

5.2.2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5.3 封开大斑石的保护

5.3.1 保护现状

5.3.2 存在问题

5.3.3 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措施

5.3.4 保护级别区划及保护范围规划

5.4 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

5.4.1 利用现状

5.4.2 开发利用策略

5.4.3 资源利用功能区划

5.4.4 旅游开发利用规划

5.4.5 科普利用规划

5.5 管理体制的协调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图3-1 广东地质图(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 2 和广东省地质局1972,1:300000)

图3-2 广东地质遗迹分布示意图

图4-1 广东地质公园及地质保护区分布图

图5-1 封开大斑石地质公园位置图

图5-2 封开大斑石地质公园地质图

图5-3 封开大斑石地质遗迹分布图

图5-4 封开大斑石地质公园主要地质景点

图5-5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

图5-6 地质遗迹功能规划图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8-10-09

参考文献

  • [1].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 梁彦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 [2].云南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 宗妙西.云南财经大学2017
  • [3].青海省地质遗迹资源类型、评价与保护开发策略[D]. 石道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 [4].内蒙古呼伦贝尔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与评价[D]. 周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 [5].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 孟彩萍.陕西师范大学2003
  • [6].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其规划探讨[D]. 倪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7].四川筠连地质公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李芳.成都理工大学2007
  • [8].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地质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杨洁明.长安大学2007
  • [9].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初探[D]. 樊鸿瑜.湖南大学2006
  • [10].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与整合开发研究[D]. 冯娟.成都理工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D]. 王敏.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 [2].内蒙古磴口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D]. 楼锦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3].基于灰色多层次理论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 王晓艳.广西师范大学2008
  • [4].秦皇岛沿海地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李翠格.河北师范大学2008
  • [5].地质公园建设中地质多样性保护与协调性利用研究[D]. 张晶.中国地质大学2007
  • [6].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D]. 孙亚莉.贵州师范大学2006
  • [7].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D]. 龚明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研究及市场定位[D]. 黄忠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9].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D]. 黄丽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10].浙江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谢艳平.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  ;  

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协调性分析——重点对封开大斑石公园的剖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