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徐海英,周潮

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徐海英,周潮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PN,2.0,企业价值捕获轨迹,动态战略耦合,韩资汽车行业企业

区域发展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英,周潮[1](2019)在《全球生产网络(GPNs)与区域发展的动态战略耦合——苏南与苏北韩资汽车行业企业价值捕获轨迹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生产网络(GPN) 2.0认为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动态战略耦合是区域发展的动因。该分析框架认为应从垂直(组织)和水平(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从而分析特定区域的战略耦合模式。选取62家江苏省韩国投资汽车行业企业,采用GPN 2.0分析框架分析企业价值捕获轨迹,并对比苏北和苏南GPNs和区域发展战略耦合的模式差异。研究发现:苏北处于"结构性耦合"阶段,苏南处于"功能性耦合"阶段。苏北和苏南应该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战略耦合做好准备。(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王迪熙[2](2016)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演进轨迹——以宁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曾在建党90周年时撰写了《宁波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实践启示》一文,该文着重从产业层面并结合经济形态变化、市场化发育程度及体制改革进程分析的角度,剖析和梳理了宁波解放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区域发展模式的演进轨迹、特征、原因及对未来发展的实践启示,粗略地回顾总结了宁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宁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在过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的成功地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宁波模式。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十叁五"开局之年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叁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和提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经验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和理清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路径与经验,优化和创新未来发展模式,助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拟着重突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演进轨迹的总结、思考,具体跳出产业层面的分析,而是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和较宽的空间维度,比较考察和综合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发展历程,通过宁波模式的案例剖析,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上演化而呈现出的特征、趋势和规律,从而为未来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揭示方向和实践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08-12)

崔美丽,代合治,于伟[3](2015)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轨迹——兼论鲁南经济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紧随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突出了自身的特征.简要回顾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状况,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划分为共同发展战略、梯次推进战略、多极发展战略、点轴结合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带动战略5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战略背景、主要内容与主要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各阶段鲁南经济带的发展状况.未来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坚持现有战略的基础上,"既蓝又黄"地区应当优化调整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鲁西南经济带为代表的"非蓝非黄"地区应当避免被边缘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晓红,许泽群,沈琴,陆建威[4](2013)在《创新型“九华”:撬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动力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九华的发展史,一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卷呈现在眼前:目前,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发建成园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40家,总投资1000亿元,已投产企业138家。2012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10亿元,工业总产值406亿元,财税收入18.8(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3-09-09)

赵建吉,曾刚[5](2013)在《上海浦东新区区域发展轨迹与内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浦东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认为基于高端外资的外向型经济、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基于重点小区的功能开发是浦东区域发展的经济内涵;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推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其社会内涵;海派文化、国际接轨的政府服务是其文化内涵。浦东是全球地方联结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实现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它挑战了产业分工的"雁型模式",可以为大都市边缘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南汇和浦东合并的时代背景下,新浦东区域发展应在内生发展能力、产业引领控制能力、服务全国能力、低碳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翟爱梅,马芳原,罗伟卿[6](2013)在《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阶段水平与发展轨迹的测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测度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两阶段GARCH"模型,该模型的第一步通过二元GARCH模型的设定,对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金融一体化趋势加以区分,再将由此提取的新息序列作为全球信息冲击和区域信息冲击的代理变量,带入第二步的波动性溢出模型中,构建地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与区域信息冲击的相关度、地方金融资产收益的波动被区域信息冲击解释的动态比例两类指标,分别测算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阶段水平和发展轨迹。基于该模型,对"粤港"这一特殊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讨论了金融危机和汇率制度改革对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数理统计与管理》期刊2013年05期)

包亚宁[7](2012)在《科学发展观与海南生态省建设——解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发展方式认识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区域在中央指导下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构成了国家总体发展模式,也是党的事业发展交相呼应的构成要件。本文以海南发展历史过程为线索从海南建省办特区,拓展新的区域发展方式;提出建设海南生态省,探索包含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叁个方面解析海南改革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认识的深化轨迹,加深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新东方》期刊2012年01期)

张为付,周长富[8](2011)在《我国碳排放轨迹呈现库兹涅茨倒U型吗?——基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Copeland&Taylor(2009)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模型,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所提供的基准方法,测算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碳排放量,选用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并计算了达到拐点时的实际人均收入水平和需要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均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拐点对应的收入分别是3313.05、4105.17和2751.78元。但是,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和实际人均收入水平呈正U型关系,且理论拐点是1423.52元。本文得出的结论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1年06期)

傅娟[9](2011)在《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49年-2009年新疆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并得出二者的动态转移轨迹,对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新疆经济重心的移动和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一致,均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且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于经济重心的移动;进一步分析了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转移的驱动因子,并利用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Theil系数验证了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来源于《新疆财经》期刊2011年02期)

杨波[10](2010)在《河南省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轨迹与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区域经济政策的系统梳理与客观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南省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侧重政治目标到指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紧密跟随中央政策到自主决策发挥后发优势、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重大突破与特征转变。此外,针对河南省提出区域政策的时间较为短暂,独立自主的实践经验匮乏的现实状况,本文还提出了若干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0年25期)

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曾在建党90周年时撰写了《宁波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实践启示》一文,该文着重从产业层面并结合经济形态变化、市场化发育程度及体制改革进程分析的角度,剖析和梳理了宁波解放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区域发展模式的演进轨迹、特征、原因及对未来发展的实践启示,粗略地回顾总结了宁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宁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在过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的成功地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宁波模式。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十叁五"开局之年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叁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和提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经验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和理清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路径与经验,优化和创新未来发展模式,助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拟着重突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演进轨迹的总结、思考,具体跳出产业层面的分析,而是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和较宽的空间维度,比较考察和综合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发展历程,通过宁波模式的案例剖析,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上演化而呈现出的特征、趋势和规律,从而为未来发展模式的优化升级揭示方向和实践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英,周潮.全球生产网络(GPNs)与区域发展的动态战略耦合——苏南与苏北韩资汽车行业企业价值捕获轨迹的比较[J].人文地理.2019

[2].王迪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演进轨迹——以宁波为例[C].第十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摘要集.2016

[3].崔美丽,代合治,于伟.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轨迹——兼论鲁南经济带发展[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王晓红,许泽群,沈琴,陆建威.创新型“九华”:撬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动力源[N].中国经济时报.2013

[5].赵建吉,曾刚.上海浦东新区区域发展轨迹与内涵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

[6].翟爱梅,马芳原,罗伟卿.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阶段水平与发展轨迹的测度方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

[7].包亚宁.科学发展观与海南生态省建设——解析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发展方式认识轨迹[J].新东方.2012

[8].张为付,周长富.我国碳排放轨迹呈现库兹涅茨倒U型吗?——基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经济管理.2011

[9].傅娟.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J].新疆财经.2011

[10].杨波.河南省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轨迹与演化特征研究[J].商业时代.2010

标签:;  ;  ;  ;  ;  

区域发展轨迹论文-徐海英,周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