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研究及设计

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研究及设计

论文题目: 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研究及设计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董冰岩

导师: 吴彦

关键词: 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线板配置,二次流光,能量利用率,反应器

文献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目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干式脱硫脱硝方法。本论文主要在理论和实验上对线-板式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反应器进行了结构优化,进一步降低反应器能耗,提高脱硫脱硝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在分析脉冲流光电晕放电机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线-板式反应器结构电场数值模拟,理论优化了反应器结构配置。数值模拟显示增大放电线直径可以提高线板间的平均电场强度:线线间距选择范围为0.6-1倍线板间距时反应器电场符合流光的形成、发展与传播条件,此配置为最优的线板配置。 2.对脉冲流光放电能量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减小二次流光能量,提高反应器能量利用率的方法。实验研究了供电电压、反应器的线板电极配置形式(线线间距、线板间距)及脉冲成形电容等影响因素对反应器单次脉冲能量、二次流光能量及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升高电压,增大脉冲成形电容,反应器单次脉冲能量增大,二次流光能量增大,能量利用率降低:增大线板间距可以抑制二次流光放电,降低二次流光能量;最佳线板配置时(线线间距为线板间距的0.6-1倍),反应器单次脉冲能量较大,二次流光能量较小,能量利用率达到最大。 3.在室温常压下对空气中脉冲流光放电N2(С3Пu→В3Пg)进行了发射光谱诊断,得到了线-板式反应器内的高能电子密度的空间分布。线-板反应器内高能电子密度分布与反应器内静电场分布相似,高能电子主要集中在放电线附近的高电场区内:线板电极配置对高能电子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在最佳线板配置下(线线间距为线板间距的0.6-1倍),反应器内高能电子分布较为均匀,放电空间被充分利用。 4.实验研究了脉冲电压沿放电线变形及脉冲能量沿放电线传输、衰减的规律。脉冲电压沿线传输时,电压波形发生衰减、变形,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脉宽增大,前沿上升时间增大;脉冲电压峰值开始衰减较快,然后衰减趋于平缓,在放电线末端电压峰值又重新升高。增大电压、脉冲成形电容、放电线直径,沿线脉冲能量的衰减速度增大;当放电线长度小于20m时,脉冲能量呈线性衰减。放电线越短,能量衰减的越快。最后,对沿线放电强度进行的光谱测试结果不仅验证了脉冲能量衰减规律,并得出放电线最大长度控制在10m范围内可提高放电线注入反应器的有效能量。 5.在处理烟气流量为200Nm3/h的反应器上进行了模拟烟气脱硫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线板电极配置优化研究结果。SO2初始浓度为2000ppm时,在最佳线板配置下,反应器脱硫效率可达85%,能耗只有16.7eV/moleculeSO2(3.5Wh/Nm3)。在上述工作的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研究及设计基础上,设计了处理风量为1护Nm3爪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反应器。关键词: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线板配置二次流光能量利用率反应器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发展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发展

1.2 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2.1 脉冲流光放电机理的研究

1.2.2 降低脉冲放电脱硫脱硝技术能耗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脉冲流光放电反应器电极配置的理论研究

2.1 前言

2.2 脉冲流光电晕放电

2.3 反应器静电场的数值计算

2.3.1 施加电压

2.3.2 简化假设

2.3.3 边界条件

2.3.4 计算方法

2.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2.4.1 放电线直径的影响

2.4.2 线板配置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反应器二次流光能量及脉冲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2.1 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3.2.2 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供电电压的影响

3.3.2 线线间距的影响

3.3.3 线板间距的影响

3.3.4 脉冲成形电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反应器中流光放电高能电子密度分布的光谱研究

4.1 前言

4.2 光谱测试研究的依据

4.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电压下N_2(C~3П_u→B~3П_g)的发射光谱相对强度

4.4.2 不同电极配置下N_2(C~3П_u→B~3П_g)发射光谱相对强度空间分布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脉冲能量沿放电线传输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5.3 脉冲电压沿放电线传输规律

5.4 脉冲能量沿放电线传输

5.4.1 电压的影响

5.4.2 脉冲成形电容的影响

5.4.3 放电线直径的影响

5.4.4 放电线长度的影响

5.5 脉冲能量沿线衰减的光谱测试

5.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脉冲流光放电反应器烟气脱硫实验研究及反应器设计

6.1 前言

6.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6.3 脉冲流光放电模拟烟气脱硫效果的研究

6.3.1 线线间距对脱硫效率及能量消耗的影响

6.3.2 电压对脱硫效率及能量消耗的影响

6.3.3 脉冲成形电容对脱硫效率及能量消耗的影响

6.4 处理风量10~5Nm~3/h脉冲流光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设计

6.4.1 反应器设计依据及参数技术指标

6.4.2 反应器总体设计参数计算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前景展望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5-07-04

参考文献

  • [1].高压脉冲放电废水处理工艺及过程强化[D]. 朱欣妍.北京化工大学2017
  • [2].液相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制氢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 信延彬.大连海事大学2018
  • [3].双向窄脉冲放电染料废水脱色技术研究[D]. 张若兵.大连理工大学2005
  • [4].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杀菌灭藻及其藻毒素去除的研究[D]. 王翠华.大连理工大学2008
  • [5].脉冲放电烟气脱硫、除尘及产物收集相结合的研究[D]. 姜雨泽.大连理工大学2000
  • [6].非平衡等离子体与多孔炭材料降解染料废水的协同效应[D]. 张延宗.中国石油大学2008
  • [7].等离子体臭氧产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魏林生.浙江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脉冲放电烟气脱硫、除尘及产物收集相结合的研究[D]. 姜雨泽.大连理工大学2000
  • [2].脉冲电晕非热等离子体烟气脱硫反应器的研究[D]. 李国锋.大连理工大学2000
  • [3].提高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效率的研究[D]. 李杰.大连理工大学2002
  • [4].直流电晕放电诱导自由基簇射烟气脱硝试验和机理研究[D]. 林赫.浙江大学2002
  • [5].易再生高比表面脱硫脱硝剂的设计及其机理性研究[D]. 罗永刚.东南大学2003
  • [6].燃煤工业窑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D]. 郭斌.天津大学2003
  • [7].半干法烟气脱硫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 滕斌.浙江大学2004
  • [8].OH,NH2自由基提高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效率的研究[D]. 孙明.大连理工大学2004
  • [9].气—水两相流体中电晕放电脱硫脱硝机理的研究[D]. 董丽敏.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 [10].CuO/γ-Al2O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D]. 王雁.华中科技大学2005

标签:;  ;  ;  ;  ;  ;  

脉冲放电烟气脱硫反应器研究及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