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

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民间体育是指在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传的传统性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技游戏和民俗娱乐活动。它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等特点。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体育形式之一,它跨越时空,从历史中和着春风一路“飞”来,在今天已然成为一项“阳光运动”而受到不少人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朋友的青睐,成为人们健身娱乐、休闲交友的载体。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之后,全国各地的风筝赛会不断涌现。但从整体上看,随着社会转型、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体育与其它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从推动民间体育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目的出发,本研究选择潍坊风筝作为表述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化视野中,通过对潍坊风筝文化历史脉络全面客观的描述和解释,揭示了其文化存在的土壤、传承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环境对其传承发展所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推动下,如何形成了风筝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间体育及其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潍坊风筝今天的大发展是有其历史文化传统或历史渊源的。潍坊人说潍坊风筝“不计年载”,这听来模糊,但却是最合理。潍坊风筝与中国风筝是一脉相承的。研究结果表明,潍坊风筝大约于清中后期越来越盛行。风筝虽是人们娱乐、健身的“玩具”,但潍坊人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意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可读性的画面使其成为人们表达对真善美的赞誉之情、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充满时代文化气息的风筝,又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潍坊风筝成为包含多种文化因子在内的一项民间体育文化事象。民间传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谓文化的地域分野或区域化。本研究通过对潍坊整个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认为右文重教的传统、书画及民间艺术的兴盛和民俗文化的繁荣,使潍坊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为风筝文化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根本上说,在潍坊,风筝是以民间生活样式而存在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潍坊风筝存在于人们的民俗生活、娱乐生活、经济生活之中,从而自然得到了存在、传承和延续的理由。尤其是它在民间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商品性”是理解和解释潍坊风筝以及其它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金钥匙。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固然与其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变量。潍坊风筝在今天的发展,一方面与风筝自身的文化功能——休闲、娱乐、健身——相关,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社会环境和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微观环境。潍坊国际风筝会实现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理论、需要“模式”,但更需要实践,应当直面现实,找准出路,积极实践。据此,本研究从政府作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媒体参与、资源开发、国际交流和走向共生等7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选题缘由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民间体育:一笔需要大力保护的文化遗产
  • (三) 个案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趋势
  • 二 文献综述
  • (一) 近代以来民间体育研究历程
  • (二) 当代民间体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三) 风筝研究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
  • (一) 概念界说
  • (二) 研究假设
  • (三) 论文框架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创新
  • 七 关于研究社区及资料来源的说明
  • (一) 研究社区
  • (二)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潍坊风筝文化释读
  • 一 风筝的起源
  • (一) 是谁发明了风筝?
  • 1. “木鸢”说
  • 2. 韩信造风筝说
  • 3. 南北朝羊侃造风筝说
  • 4. 五代李业造风筝说
  • (二) 风筝为什么会得以产生?
  • 1. 启发为风筝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 2. 需要为风筝的发生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 二 潍坊风筝之源流
  • (一) 侯蒙《临江仙·风鸢》词与宋代潍坊风筝
  • (二) 杨家埠先人与杨家埠风筝: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发展
  • (三) 清代以来的潍坊风筝:传统的形成与光大
  • 三 从“刘海”到“开门大吉”:潍坊风筝的文化内涵
  • (一) 风筝名称的历史演变
  • (二) “跑破鞋”、“刘海”之解读
  • (三) 再从“刘海”说开去
  • (四) “开门大吉”:把握时代脉搏、见证社会变迁的潍坊风筝
  • 四 本章小结:潍坊风筝的文化存在
  • 第三章 历史文化积淀之于潍坊风筝的存在
  • 一 历史文化背景
  • (一) 文化故土北海遗风
  • (二) 文化精英潍州豪俊
  • (三) 右文重教书香世长
  • 二 书画风尚与民间艺术文化丛
  • (一) 常盛不衰的书画风尚
  • (二) 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
  • 三 情趣盎然的游艺民俗文化
  • (一) 元霄节:玩龙灯、扮高跷
  • (二) 清明节:放风筝、打秋千
  • 四 本章小结:潍坊风筝文化存在的土壤
  • 第四章 经济生活中的潍坊风筝
  • 一 商品化:中国风筝发展的转折点
  • 二 “养家糊口”:认识潍坊风筝发展的逻辑起点
  • 三 家庭作坊:潍坊风筝生产的主旋律
  • (一) 风筝家庭作坊的组织
  • (二) 继承与创新:风筝作坊生产运行模式在当代的变迁
  • 1. 从“副业”到“正业”
  • 2. 从“户户扎风筝”到风筝厂
  • 3. 从作坊的自然发展到企业管理
  • 四 杨家埠风筝厂
  • 五 潍坊风筝营销模式的变迁:从传统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一) 赶集:记忆中的风筝买卖
  • (二) 风筝铺:永恒的传统
  • (三) 网络销售:虚拟的“集市贸易”
  • (四) 风筝展览:“走出去,海阔天空”
  •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杨家埠天成风筝厂的风筝展览
  • 2. 发展风筝经济,弘扬风筝文化——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风筝艺术展
  • 3. 风筝展览的特点
  • 六 本章小结:“商品性”是理解潍坊风筝的金钥匙
  • 第五章 传统社会及后革命氛围中的潍坊风筝
  • 一 自生自灭:传统社会中的潍坊风筝
  • 二 延续传统:建国初期的潍坊风筝
  • (一) 集体化热潮
  • (二) 风筝个体经济的存在
  • 三 走向低谷:“大跃进”与“文革”中的潍坊风筝
  • (一) “大跃进”运动的冲击
  • (二) “文化大革命”的打击
  • 1. “破四旧”运动
  • 2. “割资本主义尾巴”
  • 3. “社会生物钟紊乱”
  • (三) “潍坊风筝没有断线”
  • 1. “全国老艺人座谈会”与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建立
  • 2. “放飞‘和平’”:一个潍坊人的回忆
  • 4. “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村民经济理性与国家政治的博弈
  • 四 本章小结:社会环境面前民间传统文化的脆弱性与草根性并存
  • 第六章 潍坊国际风筝会之于风筝文化弘扬和城市社会发展
  • 一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诞生
  • (一) 绕不开的传统:潍坊早期的风筝会
  • (二) 改革开放的春风:潍坊风筝的恢复性发展
  • (三) 外在因素的诱发:上海风筝放飞活动与潍坊国际风筝会
  • 二 潍坊国际风筝会之于风筝文化弘扬
  • (一) 潍坊国际风筝会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式保护
  • (二) 十大风筝文化事件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 1. 风筝比赛
  • 2. 风徽与潍坊《风筝》邮票
  • 3. 世界风筝“十绝”与“潍坊风筝明星”
  • 4. 风筝技工学校
  • 5. 世界风筝都与国际风筝联合会
  • 6. 世界风筝博物馆与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
  • (三) 风筝文化交流与研究对风筝文化发展的推动
  • 三 潍坊国际风筝会之于城市社会发展
  • (一) 潍坊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 1. “让世界了解潍坊,让潍坊走向世界”
  • 2. 一项关于潍坊城市知名度的全国调查
  • (二) 潍坊城市形象的巨变
  • 1. 从“城镇”到城市——潍坊中心城区的变化
  • 2. 风徽:“世界风筝都”的特色文化符号
  • (三) 潍坊城市经济的发展
  • 1. 风筝、旅游及服务业: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直接受益者
  • 2. 招商引资:潍坊国际风筝会的重头戏
  • 3. “注意力经济”:城市知名度、城市形象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 四 本章小结:潍坊国际风筝会是当代潍坊风筝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第七章 关于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
  • 一 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透视
  • (一) 民间体育的民俗文化特征
  • (二) 民间体育的文化功能
  • 二 “竞争性抑制”:西方现代体育与中国民间体育之冲突
  • 三 “冷”与“热”之间:当代中国民间体育发展概观
  • 四 积极推进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一) 政府作为
  • (二) 学校教育
  • (三) 人才培养
  • (四) 媒体参与
  • (五) 资源开发
  • (六) 国际交流
  • (七) 走向共生
  • 五 本章小节:积极实践是当代民间体育发展之要务
  • 第八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潍坊调查记事(节选)
  • 附录二:访谈录音稿二则
  • 附录三:关于潍坊城市知名度全国大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潍坊市小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现代化背景下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整理与出版研究[J]. 学术探索 2018(04)
    • [2].一部区域民间文化整理与研究的力作——“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书系”评介[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立法缺陷与体系构建[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6)
    • [4].红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学习月刊 2016(04)
    • [5].论“新丝路”背景下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06)
    • [6].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构建幼儿园特色教育——以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为例[J]. 安徽教育科研 2020(11)
    • [7].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幼儿教育研究 2017(04)
    • [8].剪纸[J]. 作文通讯 2016(23)
    • [9].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管见[J]. 新课程(中学) 2016(10)
    • [10].民居建筑中的门墩石[J]. 艺术品鉴 2017(03)
    • [11].民间传统文化在本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传承与应用——以隆回八都凿花为例[J]. 山西青年 2017(11)
    • [12].浅析民间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 中国文艺家 2017(06)
    • [13].民间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 长江丛刊 2017(12)
    • [14].让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春天[J]. 教育家 2017(31)
    • [15].基于长白山民间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分析[J]. 艺术品鉴 2016(09)
    • [16].试论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J]. 剧影月报 2014(05)
    • [17].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J]. 商 2013(20)
    • [18].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措施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6)
    • [19].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基于黑龙江省的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0].浅谈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J]. 北方作家 2012(03)
    • [21].探索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J]. 音乐大观 2013(02)
    • [22].基于地方高校参与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纪实影像生产模式分析[J]. 电影评介 2018(17)
    • [23].浅析迪庆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J]. 大众文艺 2016(11)
    • [24].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品牌的特性和运营模式[J]. 公关世界 2016(09)
    • [25].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 华人时刊(校长) 2018(12)
    • [26].黑龙江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探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7].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的思考[J]. 新疆地方志 2014(01)
    • [28].探索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J]. 赤子(中旬) 2014(03)
    • [29].《乡土》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J]. 青年记者 2013(23)
    • [30].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12(09)

    标签:;  ;  ;  ;  ;  ;  ;  

    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