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属种间关系和杂交起源的研究

石蒜属种间关系和杂交起源的研究

论文题目: 石蒜属种间关系和杂交起源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史树德

导师: 傅承新,邱英雄

关键词: 石蒜属,分子系统学,种间关系,杂交起源,分类地位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石蒜属(Lycoris Herb.)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一类具鳞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20种左右,我国有15种及1变种,10种为中国特有,主产我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韩国,老挝和缅甸也各有1到2种。石蒜属植物种间杂交频繁,种间存在连续的变异类型,染色体核型变异复杂,因此搞清该属植物的种间遗传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该属系统演化关系和物种形成机制,而且还可以丰富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理论基础,对石蒜新品种杂交选育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石蒜属有代表性的16个种(26个体)以及2个遗传背景清楚的人工杂种,共28个材料,通过RAPD和ISSR分子标记、rDNA ITS序列、cpDNA tmL-F和atpB—rbcL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和染色体核型特征,初步搞清了石蒜属种间关系、杂交起源方式和物种形成机制,得出了以下结论:1.石蒜属的种间关系 基于分子标记和DNA序列分析结果,石蒜属植物可分为三类: (1)第一类包括中国石蒜.Lycoris.chinensis、忽地笑L.aurea、安徽石蒜L.anhui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和黄长筒石蒜L.longituba vat.flava,其核型均为2n=6M+10T,在相似性系数0.78和0.56处,RAPD和ISSR分子标记将它们聚为一支,揭示它们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ITS、trnL-F以及atpB-rbcL序列分析也将它们聚在一支,揭示它们具有较近的关系。 (2)第二类包括了2X和3X石蒜L.radiata var.radiata、矮小石蒜L.radiata var.pumila、血石蒜 L.sanguinea、换锦花 L.sprengeri、红蓝石蒜L.haywardii和玫瑰石蒜L.rosea,全部具有2n=22A核型,仅3X石蒜为33A。RAPD、ISSR标记及ITS序列分析均表明它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除换锦花在RAPD标记中被聚在第三类。红蓝石蒜和玫瑰石蒜的ITS序列存在部分加和性位点,证实二者可能是杂交起源。在cpDNA trnL-F和atpB-rbcL_序列分析中,第二类石蒜属与第三类中的部分杂种聚在一个较大分支内,(bts分别为89%和99%),揭示了第二类种是这些杂种的亲本之一。 (3)第三类包括石蒜属内全部不育种:短蕊石蒜L.caldwellii、江苏石蒜L.houdyshelii、 黄花石蒜L.flavescens、乳白石蒜L.albiflorcl、麦秆石蒜L.straminea、香石蒜L.incarnata和 鹿葱L.squamigera,核型包括M+n-A三种染色体类型。RAPD分析将麦杆石蒜与石蒜三个 变种、红蓝石蒜与玫瑰石蒜聚在一起,其他杂种与换锦花聚在一起,揭示换锦花、石蒜、红 蓝石蒜和玫瑰石蒜可能是这些杂种的亲本之一。ISSR分子标记和ITS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支持这些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ITS序列分析发现这些杂种的全部信息位点均为加和性 (additivity)位点,证实了它们是由M+T核型的种类与A核型的种类之间杂交起源的。在 叶绿体trnI-F和atpB-rbcL序列分析中,这些杂种分别聚在具M+T核型的种类的分支和具 A核型种类的分支内,考虑到石蒜科的母系遗传事实,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这些杂种的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石蒜属植物生物学特征

1.形态

2.地理分布

3.研究价值

第二节 石蒜属的研究进展

一、生态地理学

二、分类学研究

三、细胞分类学

1.核型多样性

2.核型进化

四、分子系统学

五、栽培技术

第三节 分子系统学概述

一、中性理论与分子钟

二、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DNA分子标记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2.序列分析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三、分子系统学的成果

四、分子系统学目前遇到的挑战

五、分子系统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存在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石蒜属植物概述

第三章 RAPD和ISSR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及其来源

1.1.2 主要仪器

1.1.3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PCR扩增

1.2.3 引物筛选

1.2.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多态性分析

2.2 RAPD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2.3 ISSR多态性分析

2.4 ISSR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RAPD和ISSR比较分析

3.2 石蒜属种间关系和可能的杂交起源

第四章 ITS序列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ITS序列的PCR扩增

2.2.3 PCR产物纯化

2.2.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5 DNA片段的体外连接

2.2.6 质粒的转化和重组子筛选

2.2.7 阳性克隆的PCR检测

2.2.8 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

2.2.9 序列测定

3 数据分析

3.1 序列排列、外类群选择和系统树的构建

4.结果

4.1 ITS序列信息

4.2 ITS序列的核苷酸加合性

4.3 ITS序列的聚类分析

4.4 ITS序列的核苷酸加合性和可能的杂交起源

5 讨论

5.1 石蒜属种间关系及可能的杂交起源

5.2 ITS加合性与共进化

第五章 叶绿体DNA序列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PCR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2.2.4 DNA序列分析

2.2.5 联合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trnL-F序列分析

3.2 atpB-rbcL区序列分析

3.3 联合数据分析结果

4.讨论

4.1 trnL-F序列分析

4.2 atpB-rbcL序列分析

4.3 来自联合数据的分析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1.石蒜属的杂交类型

2.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石蒜属种间关系

2.1 来自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

2.2 来自ITS序列的结果

2.3 来自叶绿体DNA序列的结果

2.4 来自联合分子数据的结果

3.石蒜属植物可能的杂交起源

4.关于石蒜属系统位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10-10

参考文献

  • [1].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繁殖及基于转录组学的基因发掘研究[D]. 常乐.浙江大学2011
  • [2].中国石蒜属(Lycoris Herb.)种间亲缘关系与居群分子标记研究[D]. 袁菊红.南京农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石蒜属植物小鳞茎繁殖及基于转录组学的基因发掘研究[D]. 常乐.浙江大学2011
  • [2].中国石蒜属(Lycoris Herb.)种间亲缘关系与居群分子标记研究[D]. 袁菊红.南京农业大学2007
  • [3].长筒石蒜花色变异的分子基础[D]. 何秋伶.南京林业大学2009
  • [4].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D]. 杨志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 [5].中国特有濒危植物明党参的保护生物学研究[D]. 邱英雄.浙江大学2003
  • [6].石蒜属植物花期调控技术及开花生理研究[D]. 王磊.南京林业大学2004
  • [7].石蒜属植物cDNA文库构建与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D]. 崔永兰.南京林业大学2004
  • [8].世界菝葜科系统发育研究[D]. 陈士超.浙江大学2005
  • [9].石蒜属植物系统学及长筒石蒜遗传多样性研究[D]. 邓传良.南京林业大学2005
  • [10].黄精叶钩吻属的亲缘地理学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D]. 李恩香.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  

石蒜属种间关系和杂交起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