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大学女生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大学女生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应激源是否可以引起不同的自主神经反应模式;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对抗不同的应激时是否具有不同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自变量是:应激源(心算、恐怖影片)、实验间期(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干预方式(对照组、放松训练组、预知组)。因变量是血压、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包括Lf、Hf、Lf/Hf)。被试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女生48人。具体做法是将被试按干预方式随机分成三组,测试每组被试在两种应激源、四个实验间期的各因变量值,这样每一被试在每一因变量上获得八个数值。最后根据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特点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结果:1.血压应激源和实验间期影响血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17)=8.064,P<0.001,对此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应激期心算的血压值显著高于恐怖影片的血压值,F(1,39)=14.79,P<0.001,而其他三个实验间期心算的血压值和恐怖影片的血压值差异不显著。2.心率应激源和实验间期影响心率的交互作用显著,F(3,117)=67.647,P<0.001,对此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应激期心算的心率值显著高于看恐怖影片的心率值,F(1,39)=99.65,P<0.001,而其他三个实验间期心算的心率值和恐怖影片的心率值差异不显著。心算时各实验间期的心率值差异显著,F(6,117)=2.97,P<0.01,并且有应激期心率值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实验间期。看恐怖影片时各实验间期的心率值差异不显著。干预方式和实验间期影响心率的交互作用显著,F(6,117)=2.535,P<0.5,对此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干预期时对照组、预知组和放松训练组的心率值差异显著,F(2,39)=3.27,P<0.5,而其他三个实验间期的对照组、预知组和放松训练组的心率值差异不显著。3. Lf应激源影响Lf的主效应显著,心算时的Lf平均值为897.225±53.792,看恐怖影片时的Lf平均值为1029.614±71.664,F(1,39)=5.021,P<0.5。4. Hf应激源和实验间期影响Hf的交互作用显著,F(3,117)=9.609,P<0.001,对此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应激期心算的Hf值显著低于看恐怖影片的Hf值,F(1,39)=36.77,P<0.001,恢复期心算的Hf值显著低于恐怖影片的Hf值,F(1,39)=5.45,P<0.5,而其他两个实验间期心算的Hf值和恐怖影片的Hf值差异不显著。5. Lf/Hf应激源和实验间期影响Lf/Hf的交互作用显著,F(3,117)=2.96,P<0.5,对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应激期心算的Lf/Hf值显著高于看恐怖影片的Lf/Hf值,F(1,39)=7.93,P<0.01,而其他三个实验间期心算的Lf/Hf值和恐怖影片的Lf/Hf值差异不显著。结论:心算做应激源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值升高显著高于恐怖影片做应激源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值的升高,血压和心率对心算应激更敏感。心算时的Lf、Hf平均值显著低于看恐怖影片时的Lf、Hf平均值;心算时的Lf/Hf平均值显著高于看恐怖影片时的Lf/Hf平均值。心算和恐怖影片具有不同自主神经反应模式。放松训练和预知对抗心率、血压的升高有一定效果。放松训练和预知都可以用作对抗应激时的干预方式。放松训练和预知对于心算和恐怖影片两种不同应激源起作用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应激
  • 1.1.1 应激的概念及相应理论
  • 1.1.2 应激源
  • 1.1.3 应激研究
  • 1.1.4 过度应激对人的不良影响
  • 1.2 应激干预方式
  • 1.2.1 预知
  • 1.2.2 放松训练
  • 1.3 应激研究采用的生理指标
  • 1.3.1 心率变异性
  • 1.3.2 心率
  • 1.3.3 血压
  • 1.4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目的
  • 2.2 被试
  • 2.3 实验材料及实验工具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3 实验结果
  • 3.1 三组被试基线值的组间差异检验
  • 3.2 不同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影响血压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3 不同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影响心率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4 不同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影响 Lf 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5 不同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影响 Hf 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6 不同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影响 Lf/Hf 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4 讨论
  • 4.1 应激源、实验间期对血压的影响
  • 4.2 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对心率的影响
  • 4.3 应激源、实验间期对 Lf 的影响
  • 4.4 应激源、实验间期对 Hf 的影响
  • 4.5 应激源、实验间期对 Lf/Hf 的影响
  • 4.6 两种应激源的不同自主神经反应模式
  • 4.7 干预方式对不同应激源的影响比较
  • 4.8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督灸治疗阳虚质亚健康者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民间疗法 2019(23)
    • [2].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心电与循环 2020(01)
    • [3].110例冠心病心率变异性与护理关系探索[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02)
    • [4].脑卒中后患者心率变异性相关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0(05)
    • [5].癌症患者456例心率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探讨[J]. 广东医学 2020(05)
    • [6].心率变异性在儿童青少年中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05)
    • [7].小儿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10)
    • [8].散点图在心率变异性量化分析中的价值[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6)
    • [9].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6)
    • [10].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16)
    • [11].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08)
    • [12].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 云南医药 2020(05)
    • [13].心率变异性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7)
    • [14].心率变异性在运动性疲劳监测中的进展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36)
    • [15].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11)
    • [16].多发性硬化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 2017(05)
    • [17].心可舒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04)
    • [18].多发性硬化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03)
    • [19].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11)
    • [20].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类型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 2017(03)
    • [21].基于心率变异性与精神负荷关系的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 2017(06)
    • [22].深海实潜中下潜人员的心率变异性研究[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7(04)
    • [23].直升机飞行员疗养方法及疗养期间昼夜心率变异性[J]. 中国疗养医学 2017(07)
    • [24].癫痫患者心率变异性监测的研究进展[J]. 癫痫杂志 2017(04)
    • [25].运动与吸烟对健康青壮年男性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08)
    • [26].高血压左室肥大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03)
    • [27].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抑郁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疗设备 2017(S1)
    • [28].情感障碍的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04)
    • [29].炙甘草汤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16(01)
    • [30].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率变异性与心率振荡相关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5)

    标签:;  ;  ;  ;  ;  

    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大学女生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